读书固然有很多可以写述的理由,大多也能从读完一本书发出许多的感叹,并称赞书中的写得精彩绝伦的地方,也对写得精彩绝伦的内容记忆犹新,仿佛那就是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可不幸的是你以为的核心内容或许刚好是你在那个时间点内所能吸收最好的内容。因为人不是复印扫描的机器,不可能对没一本书的内容全部存储。限制于每个阶段所汲取知识体系的不同对相同内容反应不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师从金岳霖先生。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并曾在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任教。一生致力于逻辑学的普及与倡导,被称为“系统阐述演绎逻辑的社会功能的第一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著有《中国文化的展望》《思想与方法》《殷海光全集》等。
写出《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的巨人黄龙祥正如他所说:三次游走于中国针灸学术,才有对中国针灸学术史的至深掌握。他所说的游走是一生沉浸其中的游走,可能每一次游走得花上几十年。
《逻辑新引》这本书,最初是由我的恩师文昊先生推荐,几经历辗转方才有时间开始阅读。阅读初衷便是想改变一下我那一团乱麻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诸葛亮《诫子书》曾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思维逻辑的获取不是凭空生出来的,一定是经过一定程度有意识的训练建立起来的。这正是“才须学也”的最好体现。《这才是心理学》这本书中也提到:大多数情况下人对事物的判断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提取,想要运用系统的思维来判断就得经过有目的的训练。你看,知识的获取也很公平,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妄想偷懒的结果便是被岁月无情抛弃。
打开《逻辑新引》第一句直指人心的话便是:“人类是一种能够运用思想来指导行为的动物。”
你看,“能够”这个词就用得很好,他并没有说人是运用思想来指导行为,而是说“能够”,这其中就说出了人的能动性,没有自主性的运用思想,便也是不能够了。
本书毕竟是针对大学课堂的学生,在大一的时候我不敢说我能看懂,至少说不能流畅的读下去,况且这类专业性描述太强的著作读下去不仅需要的是兴趣,重要的一点是你能和书中的内容产生共鸣。一但产生共鸣,读起来会变得十分流畅。产生共鸣的基础条件是针对该类问题有一定的涉略,比如阅读《伤寒论》很多遍后,再去读相关解释的著作,会变得非常容易。此时读书的目的便是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甚至是锦上添花的增彩。
(殷海光文章截图)
我并没有花很多篇幅去介绍该书的内容,因为该书的内容就是这本书本身,至于所谓的提取内容等等,如同之前所说的核心内容一般,每个人所能注意到的点是不一样的,想要从众获取些什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读一读他。
“人类是一种能够运用思想来指导行为的动物”,并没有太多的人能够运用思想,我也是这样的人,正如下图所示,人类中拥有知识的数量和知识数量总是成反比的,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在人群中占有少部分。
翻了一整天,读了五六章,我想我是可以把它读完的,并且不是追求速度的那种,在求识路上这个阶段,需要的正是广阔而又扎实的筑基,而筑基逃离不了时间流逝的限制,可喜的是人类能够运用思想去指导行为。
即使读完这一本书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了解一下殷海光先生的其他著作,其为人,其事迹等等,这样便能由一个点散发出很多个点,最后把每一个点拼凑成一幅相对完整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