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读完《逻辑新引》之后



    一本书的背后联系着一个庞大的体系,有的体系小,有的体系大。在一个庞大的体系之中,书就像轮子上的车辐具有代表性的把轮子转动的特点代表了出来,书也就成了某个体系最具代表的点。可以这样说,某一本书不是某个体系的全部,某本书只是某个体系的敲门砖,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因为读了一本书而获得某种知识的全部。

(《逻辑新引》封面)   
    读完《逻辑新引》,殷海光先生又推荐了许多关于逻辑的书籍,比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理论》、沃尔夫《逻辑学教材》、内特和贝利斯合著的《形式逻辑:现代导论》、艾丽丝•安布罗斯和莫里斯•拉泽罗维茨合著的《符号逻辑基本原理》、塔斯基《逻辑引论》、奎因《逻辑的方法》,最后推荐的是(是在读完以上所有著作之后)怀特海和罗素合作的巨著《数学原理》。
    可见,我所读的《逻辑新引》只是个我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切入点,并非这一本书就能囊括了所有关于逻辑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作为逻辑研究的开山鼻祖,著作有《工具论》,其后有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普遍数学和普遍语言开近代逻辑之先河,在到后来怀特海和罗素的《数学原理》又成为逻辑发展的里程碑。
    居于以上,我又很多想法,单从逻辑研究领域来说,它发展得并不是很全面,现在所出现的一切人物和书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因为读了其中一本书而认为就是逻辑领域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那是愚昧的。再如果因为读了一本书而投入全部精力去研究这本局部的书,把这本书奉为圭臬,那真是无可救药。

    在这里我敢说的是中医领域我们是否把《黄帝内经》等当作了一个圈,以为这个圈无限大,可是忘了是人自己划的圈,最后圈禁了自己,要知道《黄帝内经》只是中医发展的有代表的某个点而已,并不是中医的全部。正如我们不能把《数学原理》当作逻辑学习、研究的全部。
    于中医而言,《黄帝内经》是中医发展的一个点,《伤寒论》、“温病”等发展又是中医一个一个突出的点,但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医的全部。在它们之外不知还有多少个里程碑等着去发掘,恍眼一看,人类文明发展也才几千年而已,又何必认为现在的某个局部便是这个局的全部呢?
    今日对书的看法又多了一些,以前读书是为了读很多不同的书,到一定程度才发现所读的书最终会分门别类并成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来说,以前读的书都是发掘式的阅读,为什么?因为发掘式的阅读是去寻找不同类别的书,去寻找与自己阅读兴趣吻合的书,诚然读书的数量很重要,但如今体会到的却是如何纵向去阅读,看到一本书便联想到这本书以后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再也回不到读一本书就能满足的时刻,反而增加了许多忧虑,而忧虑的原因正是因为知道一本书后还有千百本书,千百本书后是某一个体系,某一个体系之后是广阔的尚未被发掘的部分。
    正如《逻辑新引》所说的:科学知识多是盖然的,而且常常在改进之中,我们之所以需要提出新的假设,有时就是为了修正已有的知识,或弥补已有知识之不足。所以我们不可故步自封。
    而学习逻辑的一大好处是抛开因为人的情感影响而带来的一些现象,有的人因为个人情感和个人利益而做出一些非理智的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合理的语言和服人的语言不能完全符合起来,这就是人类社会不够愉快的一大原因。”
    学习逻辑另一重要的原因是要去学习一种为学问而学问的兴趣,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
    普通人或学者而言如何做好为学问而学问,为真理而真理呢?正如书中所言:“我们普通言谈辩论或研究学问,其正确的目标.无非在求真。然而,很少人先花几年功夫,将逻辑训练好,再去谈话、写文章、研究学问的,而多半是走一步、探一步的。在这走一步、探一步的过程中的人,只要不是太笨,总可慢慢探出一个理路来。得到这个理路的人,就可慢慢明白起来。明白了的人。如果才智再高一点,也可以多少有点建树,或有所发现。有许多人不一定究习逻辑,但可探出真理。不过,无论如何总没有用逻辑之效率高,尤其想搞通理论时,总没有借用逻辑来得有把握。所以,想要造深高的学问,最好先学学逻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