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女,79岁,因“咳嗽伴腹痛1周”2021-10 -25入院。病史:患者诉1周前因天气变凉后出现咳嗽,咳嗽阵发,每次咳嗽1-3声,咳嗽以夜间头为甚,干咳无痰,怕冷,出汗,活动后喘促,经休息后可稍缓解;上腹部阵发性隐痛,疼痛部位固定,口苦、口干,时有反酸;无发热、咯血、呕吐、心悸、胸闷、双下肢水肿、夜间端坐等症状;在家自服止咳药物治疗,病情缓解不明显(具体药物不详),为求系统治疗,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以“肺部感染待诊”收住入院。主要症状:咳嗽阵发,每次咳嗽1-3声,咳嗽以夜间为甚,干咳无痰,怕冷,出汗,活动后喘促,经休息后可稍缓解;上腹部阵发性隐痛,疼痛部位固定,口苦、口干,时有反酸;精神欠佳,纳眠差,大便可,小便夜间增多。舌质红,舌薄黄,脉弦数。体格检查:T36.5℃,P78次/分,R20次/分,BP150/74mmHG.SPO2:95%,一般情况欠佳,神清。精神差,面色少华,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软,气管居中,咽部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明显啰音,心界无扩大,心音低顿,心率78次/ 分,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不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入院中医诊断:咳嗽 邪入少阳证治疗方案:中医治以和解少阳,宣肺止咳。中药汤剂以小柴胡汤汤加减:
(上方有黄芩,患者有腹痛,按照《伤寒论》小柴胡汤条文,应该去黄芩加芍药。)
中药药剂4剂 水煎服 tid 一日一剂。经治疗,患者咳嗽偶发,口苦、口干症状消失,腹部疼痛减轻,于2021-10-30日出院。住院病人有个好处便是可以临床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服用中药情况。治疗一个病人也是一种复习,现将小柴胡汤相关条文录于下:小柴胡汤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洗) 半升 甘草 (炙) 三两 生姜 (切) 三两 大枣 (擘) 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欬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相关条文】
《伤寒论》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鬲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一作紧),以下解之。《金匮要略》
【15.21】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
【17.15】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21.2】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22.1】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