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公平,得益于整个社会信息的共享互通。但凡有点破事全国皆知,好事天天有,颂扬的人习以为常,而好的医书、医学资源也如同好人好事一般,知道的人也许很多,但只是浏览而过的人却胜过知道的千百倍,深入其中的人大概不会太多。
(一团乱麻)
以前有一本《伤寒论》那可算不可轻易得到的秘法,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到:“江南诸师秘仲景之法而不传”。此时,你苦求医学要法而不得,偶然间有机会拜读到了《伤寒论》,那你不得熬更守夜的抄下来,背下来,学习起来。或许你未来十年八年都会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最后智慧的大脑袋开启了一道冒着灵光的门,从此成为了杏林圣手,人间称颂。就像宋濂小时候借别人家的书来读,“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毕录,走送之。”所以宋濂学问学得好。
现在的医学典籍,汗牛充栋也不能形容其繁多。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令人无从抉择,无法从一而终,不说从一而终,至少从某一方面而终。(如果你说:没错啊,我从中医而终。呵,真是信了你个大脑袋瓜子。就问你是从妇科还是儿科?从内科还是外科?内科那一种疾病治疗得好啊?都没深入其中从一而终吧。)在学校学了《伤寒论选读》之后,老师介绍了各种注解著作,各种与《伤寒论》相关的书。是选择刘渡舟先生的讲解呢还是选择《医宗金鉴》的注解啊?是买李克绍的《伤寒百问》还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啊?诸如徐灵胎、薛生白、张锡纯等医家的书,选择谁的来读?
可是呢,有这么多资源的结果就是“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最后没有完成那怕一家著作的研究,都是匆匆而过,最后自己也好意思说读了很多关于《伤寒论》的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人能够学习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于是决定了你能够掌握的医学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也是有限的,那么你所读的医学典籍也就在一定范围了。
可现在的问题是资源太多,每位国医大师医学经验都能查阅;某个学校某位教授的学术思想也能网络获取;微信公众号、中医教育APP超多,每天推送的文章内容又好、数量又多。试问,在这样的资源共享之下你能掌握的、拿到手的医学经验有多少?毫不夸张的说,少得可怜。读过十本关于《内经》著作的书,却背不出十条《内经》原文的人不会很少。
信息资源共享之下,造就了泛泛而读的习性。古人常说“闭门读书”,那就是关闭与读书无关的信息影响,也就能在短时间内对某书达到精深的掌握。
博览中医是对的,那是对于中医认知有极大好处。可临床运用中医是需要中医具体的方药来治疗。就好比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指挥千军万马进行一场会战,毛主席可以给出非常完美的作战指示,这是纵观整个战局。那具体战斗的将军选择谁呢?你是选择张璐的方子来治疗还是选择张仲景的方子来治疗?还是选择《局方》?如果《局方》就知道一个四物汤那遇到其他疾病怎么办?《伤寒论》只知道一个桂枝汤而不知道新加汤如何是好?那最终选择治疗方子的时候只能是一锅大杂烩。终其一生,一年选择10个有效病历,四五十年也有400-500个医案,编辑成一本书,美其名曰《某某某医案集》。《黄帝内经》有训云:“治不能循于理,则弃术于市。”意思是说:治病救人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即使有效也应该丢弃。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医书要一本一本、一章一节的读的。若有人,选择两三本医书,读个三年五载,我想这名中医生的医术已然超乎常人。
祖师爷张仲景有云:“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