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海盗是门相当古老的行业,几乎从船被发明的那天起就开始出现。与中国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不同,西方文明本质就是海洋文明,海盗精神现已超出职业的范畴,包装成个性、自由、冒险、执着的探索欲,成为一种文化图腾。
说起海盗,那就不得不提维京人。大约在1000多年前的北欧,即今天的挪威、丹麦和瑞典区域。当时欧洲人被称为Northman,即北方来客。北欧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冬季漫长而寒冷,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极为残酷,但绵延曲折的海岸线与广阔无边的海域赋予了维京人高超的航海造船技术和勇于冒险的精神。为了寻找生存之路,他们把目光投向海外,造出了用来掠夺和征服的龙头船。
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在北欧的语言中,这个词语包含着两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后是掠夺。维京人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南临红海,西到北美,东至巴格达。遇到厉害的,就做生意;遇到弱的,就抢劫。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公元789年,维京杀死了要向他们征税的英国官员,此后200年间,维京不断侵扰欧洲北部和西部海岸线,并沿着河流向上游内地劫掠,征服,定居和统治。
维京人离开家园,从渔夫和农民变成了凶猛的战士。他们人数不多,依靠周密的策划与出其不意的突袭制胜。在战斗中,维京人又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狂热,捍不畏死。突击时常分成两节∶先在远距离上投掷长矛,发射火箭;然后用剑和战斧做近距离的了断。
在长期的打家劫舍中,维京人划分了大致的势力范围:
挪威的维京人向不列颠群岛和地中海附近掠夺和侵略;
丹麦的维京人把目光移向西欧大陆,沿着欧洲的几条大河纵横掳掠;
瑞典的维京人则向东来到斯拉夫人的部落,用奴隶换取蜂蜜和毛皮;再顺着伏尔加河进入里海,换乘骆驼到巴格达,交易丝绸和香料。
从公元800年到1100年,是维京海盗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劫掠当地居民的牲口、谷物和任何有价值的财宝,有时甚至会打劫储藏大量食物与财物的修道院。维京海盗出击快速,得手后迅速地离去。维京人用反复骚扰、抢劫、屠杀等方式,毁灭了所到之处的那些欧洲封建小国,建立起野蛮的暴力统治。当然,他们并不会把人都杀光,而是留下那些听话的,愿意缴纳赎金的人。
公元871年,维京舰队在塞纳河逆流而上围攻巴黎。两年的围困后,法国国王查理交付了一笔赎金,并恩准这群强盗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掠夺法国的西部地区,以换取巴黎的“和平”。之后,为了换平安,公元911年,法国国王封维京海盗头子罗勒为诺曼底公爵,而罗勒的后代威廉一世于1066年底征服了英格兰,建立起英格兰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诺曼。
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中,维京都是个极为负面的词儿,意思是无恶不作的“海盗”;讽刺的是,在瑞典语中就是褒义词,意味着“勇敢的海上冒险家”……18世纪后海盗文化逐渐成形,有了操作规范:发现目标船只→升起白色旗帜,表明身份→若猎物降旗屈服,万事大吉,若猎物拒绝投降→升起黑白两色旗帜,强力震慑→若猎物继续拒降→升起红色骷髅旗→一旦捕获猎物,不留任何活口。当然,最早的维京海盗肯定不讲“武德”的,还是随心所欲者居多。
北欧海盗喜欢听故事和诗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就用这种方式来记录历史。每个部落中有人专门记录故事,并编写新的传说。将这些冗长的故事用文字刻到骨头上显然需要很长的时间,维京人在漫长的冬季躲在屋子里讲述父辈流传下来的故事。
随着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之间的语言文化得到高速融合与发展。维京人开始信仰基督教,生活越来越趋于安定,宗教终于让他们放弃了用拳头上讨生活的做法,漂泊不定的海盗在各地定居下来。时至今日,维京人的后裔已融入欧洲各民族的血脉中,安静、乏味,在漫漫长夜读书成为北欧人的标准形象。只是在北欧这样的冰天雪地,不少维京人的后裔依然喜欢吃腌鲱鱼、腌海雀等重口味的黑暗料理,这也许就是文化传统的另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