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挠中国纺织史再添一笔,西方无理封堵新疆棉惹众怒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开始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形成最原始的手工纺织业。

直到春秋战国,手工纺织工具逐渐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脚踏斜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男耕女织,也为小农经济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生产的剩余纺织品成为商品可交换的媒介,起到货币的作用。统治阶级身穿质地优良、色泽光鲜的绫罗绸缎,而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则只能穿粗布麻衣。

古时的“棉”,主要采集自草棉和木棉的果实(形状酷似蚕茧)。人们通过比较原始的纺织技术,从中抽出“棉丝”制成“棉花”并纺织成布。春秋战国时,在原始腰机的基础上,使用了机架、综框、辘轳和踏板,形成了脚踏提综的斜织机。织工的双手被解脱出来,用于引纬和打纬,从而促进了引纬和打纬工具的革新。


东汉(公元1~2世纪)画象石上,就有类似脚踏纺车的图象。脚踏纺车由于加拈和卷绕是由同一个零件(锭子)承担,两个动作必须交替进行。三国时期著名的机械工程师马钧继西汉再次对提花织机进行重大改革,把50蹑(niè)改为12蹑,成为我国纺织科技史上一大进步。


到宋代出现了适用于工场手工业的纺车,右手摇,左手纺。左手在锭杆轴向时,就是加拈:左手移到锭杆旁侧时,便可绕纱。南宋后期,一年生棉花在内地的种植技术有了突破,棉花在全国普及。宋末元初的农家女黄道婆,远渡海南学习黎族织布技术,后在实践中发明创造了一整套先进的棉纺织机械,除了三锭三纱脚踏式棉纺车外(代替了过去单锭手摇纺车),还有棉花脱籽机(用机器剥离棉籽)。新兴棉纺产业链形成,黄道婆的老家上海松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一跃发展成为全国的棉花种植中心和棉纺织手工业中心。

明末对外贸易中,出口的都是高端手工业制成品。外国商人携带了大量银子,来广东购买中国货物贩回国内去倾销。中国丝绸甚至泛滥美洲市场,夺取了西班牙丝绸在海外市场的销路。满清入关后,为报复汉人的激抗,曾发生过多次屠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广州大屠杀等...愣是把中国从手工业产品出口大国杀成了农产品出口大国,为英国纺织品占据全球市场和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提供了历史机遇。
明朝灭亡时,英国的纺织业在全世界的地位微不足道。英国纺织业的成功主要是依靠中央集权,集全国之力与西班牙、法国在海上和各个大陆强国进行车轮战,通过巨大的战争牺牲夺取他们的殖民地和市场。同时以战争和市场开拓推动技术革命的崛起,这是英国近代崛起的根本。

到了18世纪上半叶,纺纱的罗拉机构和机织的飞梭机构相继发明。其后,英国的纺织行业开始了产业革命,即进入到利用动力驱动的集中性大工业生产方式。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出售,而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则主要是为了自给,自给有余才出售,这里有本质的区别。西欧国家纺织工厂迅速地发展起来,大量的“洋纱”、“洋布”倾销到中国来,把中国的纺织手工业打趴下了。

纺织工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源头,洋务运动时创办的第一批纺织工厂,没有一家寿命超过十年。幸亏“实业救国”这面旗帜,激发出一批有识之士投身纺织工业的建设,意外获得不小的成就。可是,原材料、机器设备都仰赖外国,中国纺织业拿什么去和别国竞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纺织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遭受巨大的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接管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各厂,改为国营企业,开始了艰苦创业。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缺吃少穿是那个时候的常态(多产高产的棉花,只能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需要良种、化肥、农药的支撑。而当年这些条件都不存在,这就导致棉花产量长期上不去,纺织业多年处于原料供应不足的困境)。

1983年,以取消布票,敞开供应为标志,中国纺织工业率先告别短缺经济,成为五大民生问题(衣食住用行)中解决得最早、最好的一项。中国社会在国内市场纺织品供应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开始大举进入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1996年以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371亿美元,开始跃居世界首位(全球占比11.7%)。
从建国初期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再到满街“蓝、黑、灰、绿”的“主旋律”,再到八十年代“喇叭裤”“健美裤”风行一时,再到如今的品牌化、个性化、高端定制。中国纺织工业在世界范围后来居上,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世界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而新疆又是我国的主要棉产区)。
为什么是新疆?棉花是喜温、喜光和对水分敏感的作物。新疆位于中国的大西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形相对封闭,棉区较为干燥,冬天又有严寒,不利于害虫越冬繁衍,能有效抵御棉花病虫害的侵袭。新疆阳光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500~3500小时,有效积温高,满足棉花生长所需的热和光),无霜期很长、棉花生长周期也长。新疆产出的棉花质地柔软,手感舒适,吸水性好,做衣被暖和,又叫长绒棉,是仅次于埃及长绒棉的高级棉种。


新疆西北侧山地较低,有许多缺口,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少量水汽可以进入,天山地区降水稍多;冰雪融水也是主要水源,只要解决灌溉问题就可以种植棉花。新疆建设兵团在进入新疆后,为新疆农业建造了一批人造的供水设施,再加上此后其他建设者的努力,到了1990年,新疆已有水库466座,总库容59亿立方米,可以灌溉5300万亩的土地。种植技术的发展,人工灌溉设施的建设,都利用了新疆丰富的高山积雪资源,有效地保证了棉花所需的水分。

新疆地广人稀,平坦的土地非常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早在1957年,新疆建设兵团就依靠自身积累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2020年新疆棉花的播种面积达到了2419.66万亩,其中机械采棉模式种植面积达到了1689.63万亩,占棉花播种总面积的69.83%。2020年新疆各地共投入采棉机3383台(地方2626台),其中参与跨区作业采棉机1233台(主要是兵团和北疆采棉机)。植保无人机等先进设备近些年在新疆棉花生产中大展宏图。2020年,极飞农业无人机就已帮助新疆383353位新疆农户完成了超过1300万亩棉田的脱叶剂喷洒作业,总作业面积达2621.86万亩次。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在技术发展的加持、政府的扶持和无数劳动人民的努力下,新疆的棉花产业才得以发展至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达516.1万吨,较前一年增长3%,占全国棉花总产量87.3%。
中国棉花年产量从1949年全国产量44.4万吨起步,到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为满足国内需求,中国每年还要进口约200万吨左右棉花。棉花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棉农,中游主要包括轧花厂、流通商、纺织企业、服装加工商等四个主体,下游为纺织品贸易商。随着大批国内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在新疆各地投资建厂,纺织服装产业延伸链条长、劳动密集型的优势逐步显现,成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截至2019年底,新疆备案的纺织服装生产类企业3251家,行业实现新增就业近13.5万人。
BCI(Better Cotton Initiative)全称为“(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号称是一个非盈利组织(NGO),它制定了相关标准,要求会员必须使用他们认为符合标准的棉花,才能使用BCI标识。其中除了所谓“环保标准”,BCI还鼓吹所谓“提倡体面劳动”。

BCI虽然宣称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办,但在2005年创立之初,其创始人就囊括了H&M、Adidas、IKEA、GAP等几家大型跨国公司。一面宣称要监督业界环保,一面又引入大公司作为会员,征收大笔会费供自己发展,不是彻头彻脑的商业操作?每次出货,需提供BCI证书时,再交一笔费用(这个钱是按照面料的用纱重量计算)。一个毫无技术壁垒,随时可废止、替换的“行业标准”,到底有何强制力?疫情都拦不住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奈何BCI要对新疆棉的无端“制裁”。百折不挠的中国纺织史再添一笔,最后消费者会用脚来选择去哪里光顾!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