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彼得大帝,为俄国崛起,西天取“经”



17世纪末的俄国偏安一隅,落后且封闭,既没有通向外界的出海口,又没有一支正规军,连一所像样的学校都没有,全国95%以上的国民是文盲,农业很落后。那时候,如果有俄国人说:我们的国家有多伟大!估计连沙皇本人都不会相信这样的鬼话。
1672年6月9日,俄国各教堂钟声齐鸣,庆祝俄罗斯的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的幼子诞生(与第二任皇后娜塔丽·纳雷什金娜)。尽管沙皇与第一任皇后玛丽·米洛斯拉夫斯卡娅(1670年去世),生育了13个孩子,长女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长子费多尔三世(身患败血症)、次子伊凡五世(先天弱视和智力障碍)。
九九八十一难
1676年,老沙皇去世。14岁长子费多尔继任沙皇。费多尔爱护弟弟妹妹,爱戴继母,慈祥开明,可就是身体不行。1682年5月,还差一个月便满21岁的费多尔病逝,没有子嗣。两个外戚家族都想在统治俄罗斯上分一杯羹。纳雷什金娜家族稍占上风,得到了大主教和领主们的支持,10岁的彼得一屁股坐上了沙皇的王座,暂由母亲娜塔丽摄政,这一年索菲娅21岁(处事风格有点像唐朝的太平公主)。
16世纪中期,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创建了近卫军,亦称射击军,用于专门保卫沙皇和他的家庭。1682年5月15日,权力欲膨胀的索菲娅公主,就编造了纳雷什金娜家族杀害伊凡皇太子的假消息,领不到军饷的射击军,带着失去理智的暴民们发动政变。包括彼得两个叔叔在内的,亲纳雷什金娜成员被杀,少年彼得和母亲被扫地出门,弱智伊凡被立为第一沙皇,彼得被降为第二沙皇,索菲娅大获全胜,控制了实权。

彼得母子搬到莫斯科郊外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村居住,远离了宫廷暗斗,酷爱军事游戏的彼得,广交各国朋友,建立起"少年军",编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兵团和谢苗诺夫斯基兵团,这个儿戏般由宫廷侍从、马夫、贵族子弟、陪读生、小商贩、普通百姓子弟组成的兵团,后来成为俄国的禁卫部队。
索菲娅的宠臣瓦西里·戈利岑公爵,有点能耐。拟定了许多俄国改革的措施,如发展与西欧各国的外交关系和文化联系,废除农奴制,实行宗教自由,建立工业企业等,但受阻与传统主义者的反对。本来索菲娅的政治势力很强大,但是戈利岑两次出征,接连失利动摇了根本。1687年,俄国与波兰签订了一个永久和平条约,确立了俄国对基辅的占领,加入反奥斯曼土耳其的神圣联盟;同年和1689年,戈利岑两度率兵攻打克里木的鞑靼人失利。此外他还和清朝政府缔结了《尼布楚条约》,同样备受指责。1689年,彼得成婚亲政。但索菲娅拒不交出手中的权力,急于通过政变彻底铲除彼得。但消息走漏,彼得逃到易守难攻的圣三一圣谢尔盖耶夫修道院,发布勤王诏书并说服反叛军队将领军士倒戈。

众叛亲离的索菲娅见无法取胜,只得投降。17岁的彼得,兵不血刃赢得了第一场胜利。索菲娅的支持者被鞭打、被处决、被流放,可彼得没有杀同父异母的姐姐,只是把她关在修道院,让她在那度过余生。
1694年,直到母亲娜塔丽去世,22岁的彼得一世才掌握了国家的实权。彼得非常强烈地,想拥有一个海岸边的要塞,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土耳其。1695年,彼得率领3万俄军进攻土耳其,企图占领亚速海,因没有舰队配合而遭失败。彼得后汲取教训,在顿河河畔的沃罗涅日建立造船厂,建立起一支小型江河舰队。1696年5月,三十只战舰和大约一千只运输驳船,在彼得大帝的带领下到达亚速夫。严肃军容军纪,调整战略战术后的俄军,从陆、海两路包围并最终占领了亚速城。

西天取“经”
战后不久,彼得就派出50个青年到荷兰、意大利和英国去学习考察,主要是想学习西欧的造船与航海技术。1697年,彼得又派出了,有大使和他们的部署秘书,还有35个研究西方的学术界志愿者等250人使团,包括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安德鲁弗哈森,著名的水利专家约翰比尔。此行的目的是争取建立并扩大反土耳其同盟,学习西欧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聘请技师和专家,引进新式的机器设备。彼得本人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陆军下士随团出访,足迹遍及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旁听过英国议会举行的会议。彼得在普鲁士学过射击,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当过船长,还进入过英国军械库参观了一番。总之,行程很忙很忙,为国家而忙。

1698年,彼得不得不回国,因为射击军又开始叛乱造反。彼得的外交活动无疑是失败的,荷兰、普鲁士都拒绝同俄国结盟以对抗奥斯曼帝国。但是出国开了眼界,学到了许多先进知识和理念。回国后,彼得先后两批处死799名叛军官兵,甚至对某些罪犯采取车裂、暴尸的残酷手段,将余下的射击军散遣或送边疆服劳役,以威慑一切敢阻碍他改革的旧势力。
彼得穿着西式的服装,留着西式的小胡子,然后拿出剃刀,剃掉前来迎接的贵族的俄国式大胡子,在接下来的几天,他派遣弄臣把贵族们的胡子剃了个精光,剪掉他们长袍的袖子,把他们改造成西方式的贵族。民间如果有人非留胡子不可,那么他必须要交税才能被豁免。

政治方面,把宗教权控制在国家和自己手中,取消领主杜马,废除大教长,设立枢密院,打击保守势力,甚至不惜处死皇太子,来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工业,积极建造基础设施,建设通商口岸,发展国内贸易,并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奖励输出,限制输入。
军事方面,建立一支由步、骑、炮、工组成的20万人的正规陆军和扩建一支由48艘战舰、大批快艇和近3万名水兵组成的海军舰队。
文化教育方面,建立了众多学校,并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学习,规定贵族子弟必须接受教育,必须学会算术和一门外语(俄国人的数学底子就是这么来的)。筹建俄罗斯科学院,创建了第一份全俄报纸《新闻报》,并亲任主编。
在国内局势基本安定下来以后,俄国于1700年同土耳其签订了为期三十年的和约,暂时解除了后顾之忧。于是,彼得开始把矛头转向瑞典,去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1700年8月,以俄国为首联合丹麦、波兰和萨克森组成的北方联盟向瑞典宣战,由此拉开了持续21年的北方战争的序幕。彼得率3万大军包围了瑞典的城堡纳尔瓦,结果俄军被打得全军覆没,彼得只身逃回莫斯科。

惨败的彼得并没丧失信念,他利用查理十二世进攻波兰的时机,重建军队。彼得从全国各地征兵,下令全国每25户农民出一名终身服役的士兵,很快重建了一支20万人的陆军。他高薪聘请外籍军官,让他们来严格训练俄军士兵,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他命令每三座教堂交出一口大钟,铸造了300门大炮。命令每1万个农民要缴纳一艘战舰的钱,然后又征集全国的工匠加紧建造船只,造了40多艘大船和200多只小船,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舰队——波罗的海舰队。
1702年,俄军水陆两路攻击处于涅瓦河三角洲的尼尚茨城堡。1703年5月1日,彼得打败了瑞典人,夺取了芬兰湾的入海口,得到了涅瓦河三角洲。为更方便向西方学习,彼得决定在这片沼泽地上,建立一个俄国新城市。彼得命人先在附近的小岛上为他自己和亲信修建几间简陋的木头房子,这成为未来的首都——圣彼得堡的雏形。

为了实施这个疯狂计划,彼得聘请了欧洲最著名的建筑师规划设计,调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精心建造。为解决建材短缺问题,他命令所有驶入的船只必须装载30立方石料,否则不准靠岸。想进入圣彼得堡的马车要么缴纳城市建设税,要么运输建材石头方可入城。数千名工人在为了把沼泽改造成圣彼得堡市的过程中丧生。获得出海口后,为了加强和西欧国家的联系,1713年,彼得把首都由莫斯科迁往彼得堡。

1721年10月,彼得受封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国号改为俄罗斯帝国。1724年的一个秋日,彼得大帝在芬兰湾看见一只在沙洲上搁浅的船,几个士兵有被淹死的危险,就奋不顾身跳进冰水中去救士兵,受了风寒。1725年2月8日,彼得大帝病逝于圣彼得堡,享年52岁。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富有改革精神的帝王。在短短的27年中,把一个贫弱的国家以崭新姿态雄立世界强国之林,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崛起的俄罗斯,让欧洲震惊,让世界战栗。
俄国往事,做俄罗斯的邻居好怕怕
在鳕鱼战争中,为什么不设军队的冰岛,三次鳕鱼战争中都赢了英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