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是个吃货大国?其实就是想吃口饱饭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众所周知,重庆人爱吃火锅,湖南人爱吃辣,上海人爱吃瓜,广东人爱吃福建人,福建人则瑟瑟发抖(开个玩笑)。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几乎所有的大事都和吃有关?红白喜事,中国人都要摆上几十桌宴席;而在一些地区,甚至还有“离婚宴”。小时候的有满月宴,考上了大学有庆功宴、谢师宴,年老的时候有寿宴,外事活动摆国宴,商务洽谈上酒楼,亲朋好友下馆子······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甚至连清明节都要吃个青团压压惊。这个民族,几乎所有事情,都能和“吃”扯上关系,真怀疑古人过节的动机。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语。2500多年前,中国人就研究吃,并把吃抬升到理论的高度,讲究餐桌礼仪的盎格鲁撒克森人、高卢人,不知道那时在吃啥呢?

但这只是少数贵族的盛宴,古时劳动生产率低,什么阶级吃什么,规定得死死的。《国语·楚语下》:“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普通百姓一天只吃两顿,有的甚至吃了上顿,不一定有下顿。为了生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还要兼顾环保。《荀子·王制》:“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按照流行的说法,一个古代农民能够接触到的主食不超过8种,副食不超过15种。地里种谷子、高粱后来还有水稻、小麦、玉米,插播豆子后来还有了红薯和土豆,田埂种桑树柞树、树下种攀援豆类,房前屋后种菜、栽果树,房子里养猪养鸡,过着把有限的土地潜力发挥到极致的,循环农业生产方式。

哪怕自己饿着,也不能亏待祖先、神仙!古代祭天是君王的头等大事,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祖先先吃。宙斯啊,太阳神,月亮神,这个神,那个神,一年到头哪个比中国神仙有口福?连妖魔鬼怪都抛来羡慕的小眼神,频频打劫西天取经的外卖小哥: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结果妖怪全死在,是水煮还是炭烤“食材”的烹饪环节)。

农耕文化不偷不抢,养成储粮备荒,未雨绸缪的朴素思想。这也是在灾害频生、战乱不断的古代中国,能自给自足,创造灿烂文明的内核动力。中国无数的谚语、俗语、成语,巩固了吃货的品性,这样的民族好养、好交往。汉字难写?汉语难学?吃着吃着你就理解了中国。
有工作=有饭碗
丢工作=炒鱿鱼
嫉妒别人=吃醋
占了便宜=吃豆腐
走访被拒=吃了闭门羹
夸你漂亮=秀色可餐,吃定你了
对你没兴趣=你不是我的菜
非分之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混得好=吃得开
没钱花=只能吃土

在老外眼里,中国人即便不会武功,骨子里也是个会烧菜的厨子。连运动员的服装,也越看越像道菜 —— 西红柿炒鸡蛋。

快摸到门路了,但说得还不全对。中国人也曾经吃不饱穿不暖,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实现了千百年来的梦想。中国人并没有忘记饥饿和苦难,只是将它消化成学习和前进的动力,对于那些还想欺负、压榨、恫吓我们的国家,吃货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我们不吃你那一套!吃亏是福,但请记住次数!

将以此文,纪念袁隆平院士(1930.9.7-2021.5.22),他让每一个中国人有能力和资格去思考,吃什么,怎么吃,吃得更好!

一生未嫁,接生袁隆平的“万婴之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