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友记》到《西游记》,幕后花絮更精彩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人生的意义,你不会永远活着
所以总要做点什么
痛才是经历,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
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舍才有得
2004年5月6日,美国各地许多咖啡馆和酒吧聚集了好多人,他们一边喝着啤酒,一边看着电视。那天是《老友记》的大结局,吸引了5250万美国人收看,创下了2000-2010年美剧单集的最高收视纪录。然而数字并不能说明什么观众有多喜欢这部剧。很长一段时间内,粉丝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老友记》「重启」的期待。即使再拍十季,粉丝们也会照单全收。菲比的饰演者丽莎·库卓,却在特别节目上给粉丝浇了盆冷水,「故事已经结束了」。更何况《老友记》留下的并不是遗憾结局,而是圆满的Happy Ending,不要试图去破坏它。演员们也并不想把一切都展示给观众,毕竟过多的展示令人疲劳厌倦;至于真实的感情,还是比较适合在镜头外真情流露。

1993年,三位制作人David Crane、Kevin S. Bright和Marta Kauffman凑在一起,想写一出纽约小青年们的友情故事,他们一起把7页长的剧本送到了NBC,最后几经修改,才有了最初的雏形。1994年9月22日,这部都市喜剧定名《Friends》(《老友记》)。它的横空出世,几乎定义了情景喜剧的标杆和范本。在那个前互联网时代,这部剧的传播广度和影响深度绝对是超乎寻常的。更别说经过这些年,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很多学生步入社会、很多年轻人结婚生子……记忆的闸门瞬时打开,往事如潮水般倾泻而出。


拍摄期间,每星期的台词朗读会有25到30个人参加。在会上,演员会首次大声宣读即将开拍的剧集的剧本。200个人的摄制团队,5天拍摄1集:前3天将用于演员彩排,第4天拍摄半集内容,到了第5天则会在250名观众面前拍摄,经过3星期的剪辑,一集美剧新鲜出炉。

《老友记》是部关于「六个好友」的故事而已,六位主角构成一个朋友圈,他们中有教授,也有服务员;有富二代,也有穷屌丝;有人洁癖控制狂,有人贪吃好色——就像从大街上随意抓取的六个样本,编剧从身边写出了的“朋友即家人”的故事。幸运的是他们选到了六个最契合角色的演员,每个演员都跟角色相互生长到一起了,成长为一代美国肥皂剧的偶像。


罗斯·盖勒这个角色,就是编剧在看过大卫·修蒙表演后写的,他那副受气小媳妇儿的委屈样深深的印在了制作团队的脑海中,这个角色就是以他为原型来创作的。不过当时大卫,因为另一部电视剧的糟糕经历,已退出电视圈,跑到芝加哥演舞台剧去了。编剧又是送花篮,又是好话说尽,才让他回心转意。

菲比是第二个定下的角色,找了好多人都不合适,最后还是别人推荐主创去看情景喜剧《为你疯狂》后才定下来的,大家一致认为库卓不仅达到了预期,还升华了菲比这个角色。

马特·勒布朗在试镜时,就大胆给角色加料,这也让制作人对他刮目相看。电视台和制作人都同意,“乔伊”就是他了。

“莫妮卡”这个角色很难选。制作人希望让下有名气的柯特妮来演“瑞秋”,但柯特妮自己认为,她的个性更像“莫妮卡”,希望能换。事实证明柯特妮把“莫妮卡”演活了。

“钱德勒”是一个原本让制作人觉得无需费劲就能搞定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比较容易驾驭,毕竟他的台词里就已经有许多包袱了。然而实际完全不是这回事,他们试镜了许多演员,台词还是那些台词,但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就一点都不好笑。于是,两位制作人找到了和他们合作另一部剧《Dream On》的马修·佩瑞,果然台词从他嘴里说出来角色就活了。

最后一个定下的,是“瑞秋”。主创见了无数的女演员都不满意,因为需要找一个漂亮被宠爱却不被观众讨厌的女孩。最后他们锁定了还有另一档科幻情景喜剧《L.A.X. 2194》合约的演员,詹妮弗·安妮斯顿。两位制作人认准了她,直接用她拍了三集《老友记》。这还是挺冒险的,如果合同作废,剧组要承担换人重拍的损失。安妮斯顿自己也被《老友记》的内容深深吸引,她跑去找科幻剧制作人,求他们解除自己的合同。安妮斯顿还记得当时那位制片人说:“我看过《老友记》了,它不会让你成明星,我们这部剧能让你成明星。”事实结果恰恰相反。

每个演员都和角色那么贴合,以至于我们常常忘了,他们都是很好的演员,都忘了出演《老友记》的难度和演员的努力。有时剧本里台词就那几句话,全靠演员的肢体动作来发挥。主创是这样总结的,人生里有把朋友当家人的时光,当你真的有自己的家庭,自然会进入另一个阶段。一年一季,十年236集,看完《老友记》,收获满满的人生感悟。

中国有没有像《老友记》这样,演员很棒、思考人生的神剧呢?有,老版的《西游记》。

1978年,日本投拍了一部《西游记》电视剧,不荤不素的。眼看着自己的经典被人肆意糟蹋,国内一片哗然,电视台每天收到堆积如山的投诉信件。台领导决定部署两个人开拍两部电视剧,一是要求王扶林开始筹拍《红楼梦》, 另一个问杨洁:“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接?“杨洁当时很惊讶,因为她一直担任的是戏曲导演,“有钱就敢,为什么不敢!”

因为经费不足,很多领导说:“要拍景还不简单,北京周围都是,随便选,一天换一个地方都拍不完”。杨洁导演却坚持,把祖国的名山大川、佛刹道观等景点都拍进去。当时国内旅游业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九华山、张家界等名胜景地尚未开发,许多地方风景很美却充斥着危险。主创人员多次遇险,拍摄过程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为了拍《三借芭蕉扇》,剧组去了新疆吐鲁番,顶着40度的高温拍下了那场戏,每一处风景都没有特效。一路拍摄下来,他们风尘仆仆的,不用刻意去化妆成脏兮兮的样子,因为本来就是一副跋山涉水、天天赶路的样儿。

杨洁的丈夫王崇秋是剧组的“总摄影师”,事实上整个西游剧组,只他一位摄影师,一台300p的摄影机。1982年开拍时,工作人员不知"特技"为何物,没见过"威亚",更没听说过"电脑动画"、"虚拟演播厅"……工作人员集思广益,去香港“取经”威亚怎么玩,找军用细钢丝、赶制威亚衣、加滑轮,就开始拍摄了。为了效果逼真,拍摄尽量用细的钢丝,师徒4人每次吊完威亚都要庆幸自己又活了下来。有一次,170斤的沙僧闫怀礼,直接摔在摄像师王崇秋的脑袋上,摄像师当场就被砸晕了。

在《西游记》这个剧组,没有主配角,没有助理,甚至不分岗位。摄像师王崇秋不仅要负责摄像,还要兼任特技制作和协助武术指导。沙僧闫怀礼一个人更是分饰了牛魔王、千里眼、卷帘大将、太上老君、老和尚等9个角色。制片副主任李鸿昌一边找资金,一边还抽空填补,饰演了7个角色。那会儿拍戏,事要先对台词、走台步、找感觉。

实地拍摄时,整个剧组成百上千号人的生活起居很艰苦,馒头咸菜是家常便饭。偶尔每人多几毛钱补助或加餐两瓶啤酒,全剧组都会欢天喜地。当时,剧组每用一笔经费都要向上级申请,审批过程又慢又难,后来领导干脆直接让杨洁自己当制片人统筹。

有人打小报告说,西游剧组在用拍戏的公款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中央专门成立调查组到剧组了解情况。尽管调查结果是不但没发现乱花钱,反而觉得剧组太苦,说是要给他们加拨一百万,购置一台新摄像设备,再给剧组每人发一件风衣。但是没多久,杨洁导演却被台里要求停拍,说十五集已经花掉了三百万,预算用光了,不打算继续给《西游记》剧组投钱了。
杨洁和台领导经过多轮谈判,提出自己找钱继续拍摄,李鸿昌几经“化缘”,终遇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慷慨解囊,借给他们三百万继续拍摄。但这些钱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因为除了剧组人员的片酬没涨(六小龄童拍一集是90元,猴子、八戒是80元,沙僧是60元,最低的三十元)。景点收费,物价都在涨,剧组在广州花2块5却只能买到6个饺子,很多人根本吃不饱,大多数时候都是杨洁自掏腰包给大家买饭吃。最后杨洁只好忍痛甩下《险渡通天河》《真假美猴王》等五集,原定30集的《西游记》只拍了25集。
剧中扮演金顶大仙的王希钟,是剧中的造型大师。《西游记》里的上百个角色,都是他设计的造型。没有前人作品参考,这项大工程相当困难,王希钟还是如期完成。几乎每人一副面孔,绝不重样。孙悟空的眼窝有多深、猪八戒鼻子上有几道褶,都是经过反复试验的。

西游记里面好听的音乐也为剧情添色不少,通过这些音乐,你会发现。中国的古典音乐,一点也不比西方的音乐逊色。中国乐器更能表达人的感情,它更细腻,奏尽人间万般欢喜悲欢。想当年,江州司马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如也是被天涯倡女的琵琶声感动,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
换个角度讲,杨洁其实更像是个组织者,组织了众多优秀的戏曲演员共同造就了《西游记》这个影视神话。而这些戏曲演员们继承了中国戏曲表演,多少年的积累,多少年的专注,多少年的打磨,多少年的汗水, 被《西游记》用章回戏曲的方式演绎出来,集艺术大成。杨洁说出了老艺术家们的心声,“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西游记》给人的人生感悟,这里就不重复写了,有空可以翻翻之前的文章。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那什么时候适合看西游呢?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