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创建淮军和北洋水师,同为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生于官宦家庭,后为曾国藩幕僚,深得重用,羽翼丰满后自立门户,成为一颗政治新星。
有话叫做“弱国无外交”,李鸿章代表晚清政权与西方列强打交道,要做到“内悦昏君,外御强敌”(对内要让昏庸的君主高兴,对外要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难度很高。当大清朝的外交官,命中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
李鸿章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诸多的重要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的重要原因。
马关谈判
甲午海战硝烟还未散去,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带着一百多人的代表团,匆匆赶赴日本马关进行谈判。日方代表伊藤博文步步紧逼,连续三轮谈判,向中国提出了割地、赔款、通商及资本输出等过分无理的要求。
1895年3月24日,第三轮谈判结束,李鸿章乘坐轿子返回驻地接引寺。途中,被26岁的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所幸未伤及要害,没生命危险。首相伊藤博文大骂凶手:“罔顾国家大计”,“愚不可及”。日本人担心,李鸿章就此退出谈判,返回国内。日本“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甲午一战已拼尽了全力。如有列强干涉,再打下去恐有经济崩溃的风险。当天晚上,日本天皇、皇后,以及日本朝野各界都以不同方式去慰问了李鸿章,特别是天皇,还委派自己的御医为李鸿章看伤,治疗。当李鸿章带伤回到谈判桌前,日本方面也为之动容。
国际社会一致谴责,日本的这次刺杀行为。李鸿章则借“枪击案”争取谈判上的权益,日本害怕西方列强干涉,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并将赔款由3亿两白银减为2亿两。《马关条约》最终签署,中日休战。
出访列国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国人的吐沫星子差点淹死。被罢了官,闲居在北京贤良寺。甲午战争之后,三国干涉还辽成功,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国际交往的重要性,外交政策从“以夷制夷”转向“结强援”,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开始,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以头等出使大臣的身份出访欧美各国,一路要完成诸多的使命。比如,参加俄罗斯沙皇的加冕典礼,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筹措中日《马关条约》之中的两亿两白银赔款;对西方的军事工业体系进行考察,以求得中国拥有自保的能力等。
1896 年 4 月 27 日,李鸿章一行抵达俄罗斯港口城市敖德萨(Odessa),俄国方面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俄兵列队护送,导以中俄旗帜,佐以亚欧音乐”。5 月4 日,李鸿章受到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接见。李鸿章密切关注着,新沙皇即位之后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希望从中窥见沙俄的军事走向和方针。
6 月 13 日,李鸿章一行乘坐火车到达德国柏林。14 日,李鸿章觐见德皇威廉二世。俾斯麦亲自接见了李鸿章,同是下野的重臣,俾斯麦还不忘讥讽一把李鸿章,我们欧洲人以同外族作战为荣,而以同族相残为耻。人家说您是东方的俾斯麦,我却不敢说自己是欧洲李鸿章啊。李鸿章厚着脸皮向俾斯麦请教富国之道,俾斯麦建议李鸿章训练一支精兵。
7 月 4 日,结束了在德国的考察访问,李鸿章进入荷兰境内。7 月 6日,觐见了荷兰摄政王和女王威廉敏娜(Wilhelmina)。女王派出皇家马队迎接,并专门准备了晚会。此后李鸿章一行又游历了比利时、法国。访问法国海军后,又参加了世界各国升旗典礼,中国自古没有唱国歌的习惯,年逾古稀的李鸿章从座位上站起来,主动的走到清朝的黄龙旗下,高声唱起了故乡安徽民间流传的《茉莉花》。
8 月 2 日,从勒阿弗尔(Le Havre)乘坐法国政府雇佣的大西洋公司专船渡过英吉利海峡,抵达英国南安普顿(Southampton),到访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8 月 6 日,年近八旬的维多利亚女王在阿斯本行宫接见了李鸿章,并授予他维多利亚勋章(Roya lVictorian Order)。李鸿章还见到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格兰斯登。英国女王还邀请李鸿章参加了,朴茨茅斯军港每年举行一次的海军大检阅。李鸿章每至一舰,各舰均降旗致敬。军官率领着全体士兵肃立于甲板上,接受李鸿章等人的检阅。李鸿章沉默良久感慨万千“余在北洋,竭尽心思,糜尽财力,俨然自成一军。由今思之,岂直小巫见大巫之比哉?”
8月28日,李鸿章乘坐“圣路易士”号邮轮抵达纽约港,纽约港各炮台鸣礼炮致敬,李下榻纽约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开始了对美国的访问、考察。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出面接见了这位清朝的高官。前总统格兰特环游世界时,曾和李鸿章讨论过军事和民政问题。李鸿章来美还想见见老朋友,可惜格兰特总统已经故去,李鸿章特意到他的墓前,种下两棵树。9月2日,李鸿章在纽约的华尔道饭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当被问起在美国最喜欢什么的时候,李鸿章回答:“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中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
提起妇女接受教育时,李鸿章表示,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一般会聘请女家庭教师,但是清朝却并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不过清廷或许应该学习西方教育制度。女子教育同样也是所需要的存在。
李鸿章同时抨击了《排华法案》(美国1882年的《排华法案》,不但禁止从中国输送劳工,还禁止已在美国的华人取得美国国籍)。李鸿章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你们把廉价的华人劳工逐出美国究竟能获得什么呢?廉价劳工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顾客以低廉价格就能买到高质量的商品。”
美国记者描述了李鸿章的形象:“他穿着具有历史价值的黄马褂、紫色丝绸裤子、黑白毡鞋,戴着一顶黑红色的官帽,帽子后头束着三眼花翎。黄马褂正面有一颗巨大的钻石,周边点缀着珍珠。他戴着眼镜,上前接见来客时,依旧微微依靠着搀扶他的侍卫。”
李鸿章与美国政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参观了国会大厦、西点军校、造币厂、美国国家公园等地点。李鸿章更改了自己的回国路线,宁愿从加拿大入境回国,也不愿意进入美国西部那些,排华最严重的州郡。9月6日,李鸿章在华盛顿登上列车,赴加拿大。加拿大排华情绪不断升温,李鸿章也在呼吁,“加拿大拟增加华人入境税,此举并不合理。中国人应在中英条约下同享平等地位(加拿大当时仍为英属殖民地)。”在加拿大境内,“每到一车站,地方官吏道左承迎,恐后争先,皆以一见丰裁为幸”。9 月 14 日,李鸿章在加拿大温哥华港,结束此次欧美之旅,登船回国。
19世纪末,在慈禧默许下,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进京,围攻各国领事馆。慈禧痛恨洋人,借机向列强宣战。接着,各国立即组成八国联军,一路进京。北京城已无力抵御,于是慈禧带着光绪帝匆匆向西逃窜,命两广总督李鸿章全权代表清政府,赶赴北京与列强谈判。
1901年7月起,重病之中的李鸿章就已几乎失明。即使谈判过程中吐了好几次血,但他还是坚持把清政府的损失降到最低。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李鸿章已没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的“庚子赔款”。1901年9月7日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罪状又填上一笔。签字回来后,李鸿章吐血的顽疾再次复发,11月7日就告别了人世。在病榻上,李鸿章的最后一道奏折只有8个字:“外修和好,内图富强”。
美国《呼声晨报》记者弗兰克·卡彭特,1894 年5 月20 日在天津采访李鸿章,提问清朝的将来,该由欧洲人还是清朝人自己发展?李鸿章回答说,毫无疑问,清朝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铁路网将会覆盖清朝。他相信清朝最终会发展起自己的制造业,而且在将来,会像制造大国一样进军世界市场。他告诉我,中华帝国的政治家们已经开始在这一方面做各种尝试,他们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厂,而其他的一些大型工厂也在筹备当中。虽然他没有直接说出,但他使我理解到,清朝的信条是,从现在开始将会是“清朝人的清朝”;并且威胁说,清朝的工业一定会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没能给他施展全部抱负的机会,只能让做一名,东拆西补,服务帝国的裱糊匠。大清亡了,但中国还在,中华巨龙只是冬眠了,它在等着春天的到来。
“欧洲第一美人”,命中注定是个悲剧,这里的爱情寸草不生
“海盗”巴巴罗萨·海雷丁,奉旨打劫,把人都给我交出来
叶卡捷琳娜大帝,走自己的路,这里的爱情春风吹又生
从生育重奖,到国家介绍对象,漫谈中国生娃史?
从《老友记》到《西游记》,幕后花絮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