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政法记忆:这些老物品你还保存有多少?



我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
正因为此,尽管多年以前“中南政法学院”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在我的口语表达中,依然顽固地保留着“中南政法”的习惯称谓。
当然,怀旧不等于守旧,说实话,我深深地为今天的中南财经政法而自豪——只是,在茶山刘度过的四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怀的四年。它是我学生生涯中最后一朵烟花,是我走向社会之前最为壮丽的前奏。
我愿意用“中南政法”这个原汁原味的称呼,去追忆那已经逝去的青春。正如以下这些老物品一样,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破旧不堪,但它们记载着我们的历史,承载着我们难忘的回忆。
一、校徽
我收藏的校徽有两枚,一枚是1994年入学时发的,“中南政法学院”的字样嵌在透明塑质材料后面。这枚校徽有个缺点,就是武汉天气比较热,校徽长期不用,塑质材料背后的胶有时会出现融化脱落的情形。另一枚是1995年底发的。金属材质,完美解决了脱胶问题。


二、饭票
这张饭票、菜票的照片,来自朋友圈校友分享,我手里倒没多少收藏,没办法,大学时正值长身体,一次6两饭是正常的,全用光了。
并且,大学时,学校的菜票在学校周边还是通用的,可以当人民币使。当家里生活费周济不上,手里现金紧张时,怀里揣上一把菜票,就可以到校内任何一家商店买零食、买书,甚至打台球、看录像。菜票“月光”是许多同学的共同经历。
感慨当年社会的诚信。其实这么简陋的工艺,也没有防伪功能,在“办证”广告满天飞的年代,随便一个路边小店都能造出数以万计的菜票出来。


三、金龙卡
正常的话应该是1997左右吧(记得不是很清楚了),菜票饭票退出了历史舞台,学校开始使用金龙卡。打饭、打菜确实方便了不少。
刚开始使用时,隔壁宿舍有位学物理的兄弟认真研究了卡上这一个个小孔的功能,作出大胆的假设:食堂的机器,应该就是通过扫描这些孔来识别信息的,不同的卡,孔的排列也不同。如果改变自己卡上的孔的排列,而这种排列又恰巧和某位同学的卡一样,那就可以用这位同学充在卡上的钱吃饭啦!
为验证这种假设的真实性,他开始动手修改自己的卡——包括用塑料堵住某些小孔,或增开新的小孔等,据说先后报废了三张卡,都没有成功过。反正,在校期间,我从未听过有人因被盗刷金龙卡而报案的事件发生。

四、书信
在中南政法学院时代,书信是同学们与远方朋友沟通联系的主要渠道。当时,连打电话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打长途要到行政楼侧门的公共电话亭。至于手机、微信,更是连想都无法想象的事情。
于是,课间收发员派发书信、汇款单,也成了同学们非常期待的一刻。尤其是异地恋的同学,对书信的渴望,丝毫不亚于沙漠中饥渴的人,对水的期待。收到书信的人,更会把信一遍遍赏读,一字一句揣摩着每个字、每句话的含义。
一些对感情羞于表达的人,还在邮票上做文章。至今依然记得有位舍友告诉过我:倒贴的邮票含义是“我爱你”。


五、上机卡
那个年代,电脑还没普及。学校电脑教学,已经属于非常前沿的课程了。
记得我们上机时,要使用上机卡。电脑是386的,更恐怖的是,当时的电脑使用DOS操作系统,微机课程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记忆非常多的DOS命令。比如:fdisk /mbr 重建主引导记录等。可惜,在电脑操作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这些命令就像当年的五笔字根一样,忘得一干二净了。毕竟,拼音比五笔省事。

六、借书证
这张借书证现在看起来已经非常简陋,但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因为,学校已经开启了数字化文献检索系统,管理员只要扫描条形码,就可以快速找到你的身份信息,帮你录入所借阅的书籍。

七、课本
中南政法学院时代的课本,是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的这套教材。司法部下属五大政法院校的格局,随着新世纪的改革而成为历史。中南政法学院在改革中与中南财经大学合并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由司法部统编的这套法学教材也成为历史。

八、校园民谣
中南政法学院时代,是中国流行音乐起步和发展的时代。老狼、高晓松的大名红遍中国各大高校。听磁带,买歌本,唱卡拉OK也成了那个年代大学生最喜欢的事情之一。

校园民谣磁带封面

90年代,手捧歌本唱卡拉OK的学生
九、结业证
这张结业证几乎是中南政法学院时代最为久远的记忆了——1956年,穿越了大半个世纪的回忆。其实,在很多已经毕业的中南学子心中,之所以念念不忘中南政法学院,或许是因为,中南政法学院的历史,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历史要长,要更有历史的底蕴吧!

十、毕业纪念册
虽然每一届毕业纪念册都不同,但模式却大同小异。有同学通讯录、签名页、留言页、同学相册等等。这是法律系九八届学子的毕业纪念册。

注:本文部分照片来自微信校友群、朋友圈分享,如有侵权,后台留言告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