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春晚,王菲和那英再一次同台演唱《岁月》,让人不禁想起1998年的那首金曲——《相约一九九八》。
1998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对中南政法的学子而言,1998年也是一个难以忘怀的年份。在这一年里,长江流域的洪水牵动了校园学子的心;在盛夏将尽的日子,校园里四处流传着中南政法学院将合并到武汉大学的消息,前天还在抱怨校门丑陋的学子,第一次觉得“中南政法”这个名字是这样的可爱……
严格来说,下面这组照片,虽然都拍摄于90年代末,但不都是1998年拍摄的。这里将它们放入文中,寄托的,只是一种思念,一种对已逝青春的追念或说情怀。
1998年,中南政法学院校门面向南湖,出门后左转不远处,就可以见到宽广的湖面,和明净的湖水。这个校门造型,曾被吐槽过于方正,没有特色,像个炮楼,不想,今天翻遍整个网络,也难以找到故园的多少旧照。留下的满满的遗憾。
那一年,这座礼堂还叫“模拟法庭”,是90年代毕业生毕业合影的必备背景。模拟法庭既举办大型会议和晚会,也常常播放各种大片。虽然音响效果乏善可陈,但对政院学子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了。毕竟,在外面动辄数十元的影片,在这里花2块钱就可以看到。
那一年,《泰坦尼克号》第一次在国内上映,很多人也第一次走进了电影院。从模拟法庭、“小香港”录像厅里走出来的,许多是眼圈泛红的女生。
那一年,许多毕业生离校之际,还从柜子抽屉里抖落出几张这样的菜票,心里还感到遗憾:为什么在换用金龙卡前,没发现这些宝贝?而今,这些菜票已经成为绝版的古董。据说旧货交易网上购买这些物品,10元一张。
那一年,公检法还都是军警式样的制服。政法学院模拟法庭使用的这些制服,来自校友的捐赠或借用。在教室里举办的模拟法庭,庄严制服、严肃仪式下,难以掩饰的,是仍显稚气的脸。
那一年,图书馆尽管规模小,依然是同学们趋之若鹜的地方。尤其是临近期末考试,抢占座位更成家常便饭。
图书馆门前的青年园,也是同学们早读、背诵英语的地方,常常举办英语角活动。清晨时分,往往没到青年园,就听到朗朗的书声。青年园的喷泉,曾经是“政院八景”之一,既是学校外宣图片的常用场景,也是毕业生毕业留念的必去场所。
雪后的青年园
那一年,民间刊物《采风》方兴未艾。尽管没有稿酬,并不妨碍这份报纸成为众多真假“文青”展现才华的园地。诗歌、散文小说甚至书法、绘画无所不包。能在上面发文章,毕业求职时加分不少。毕竟,那个年代能把手写体变成铅字,并不容易。而今,有了网络,有了微信公众号,《采风》的风采早已逝去,成为90年代学子的难忘回忆。
那一年,南苑市场还在公寓楼侧,开学迎新、毕业送旧盛景历历。茂源的火锅,渴望的松鼠鱼,都是政院学子最喜爱的“名菜”之一。这些菜馆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堪比如今的五星级酒家。如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周边环绕的餐馆无数,悄声问:茂源安在?
那一年,互联网还是非常高端、非常遥远的东西。打一场台球,是很多单身狗着迷的娱乐活动。政院后面影院、台球、电子游戏汇聚的地方,被戏称“小香港”。
那一年,一份《楚天都市报》是大多数家庭的必备,一周的电视节目和热点新闻都是从这张报纸上获悉的。在政院,《楚天都市报》也是最热销的报纸之一。能在上面发篇文章,更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这一年,比尔盖茨发布了Windows 98系统。很多政院学子,就是在付费机房里盯着一个盒子样的物件,好奇的打开windows98的窗口,从这个画面里认识了电脑,认识了windows。
那一年,校园民谣依然在校园里大行其道。一把吉他,一头长发,一首嘶哑的《流浪歌手的情人》,是不羁青春的象征。我们通过这种需要翻面播放的磁带,认识了高晓松、老狼、朴树、小曾。现在的00后们,知道什么是磁带的A面B面吗?
那一年,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交往虽然已经不像80年代那样保守,但依然有些微妙和敏感。女生宿舍是男生的禁区。被压抑的情感,往往毕业时会得到释放。相邻的男生宿舍、女生宿舍深夜对歌成为毕业狂欢一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女生宿舍里伸出一面镜子,反射到心仪男生宿舍的房间……
那一年,现在的文泓楼还叫“南教”。因教室不足,各个班级都没有固定教室,流动上课是政院的固定模式。这张照片的同学,今天也是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了吧?
那一年,政法学院的教职工,还使用这样的工作证。
那一年,中南政法学院因为位于茶山刘村,地点偏僻。同学们出行,大多必须搭乘价值百万的538、590路公交车,于是,自嘲式的“茶山刘大学”不胫而走。
1998年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了。
对于今天在校的有些校友,1998年或许还没出生。
然而,那一年的有些事,有些人,
却注定留在你记忆的深处。
我们怀念1998年的政院
不是因为它的特别,
而是因为,
我们曾是中南政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