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政院散记——饥饿的大学时代




落成不久的校园
尽管有人说世界上有三种事物是无法掩饰的:贫穷、疾病和爱情!但对于青少年时代的贫困的学生,很多行为终还是要避讳群体和熟人的!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总是在其他同学散去以后才偷偷的去拿那两个属于自己的黑窝窝头。路遥先生让少平也因此邂逅了一段美丽的初恋。然而现实确实很骨干!饥饿像百鼠挠心,坐卧难宁,昏天晕地的,实在难受的!
 

校园辩论赛
无论如何,即使是不经意的碰见他人的掩盖的贫困,而晓之于世自有些不妥当的。今天想谈谈24年前始终留给自己饥饿感的大学生活!
九十年代初,从一个小农村来到了大武汉。当时的家庭供应了三个学生,只是能够最低的生活保障。
当时WH的高校伙食费还是很便宜的。早上一两粮票一碗粥,二两粮票五分钱一个肉卷(可以省去配菜)。WH的中午和晚上都是一样的米饭:四两米饭两毛钱,素菜0.5元、荤菜1.5元左右,最奢侈的是蹄膀,2.5元一个!
一般男生的午餐和晚餐配置是:中午四两粮票的大米、一份荤菜,配上一份素菜!家境丰裕的,赶着去买猪蹄膀!家境一般的,只有一份荤菜;家境不好的,就只有一份素菜!
同寝室的买过饭就坐在餐厅外的草地上,边吃边打打闹闹,经常来个食品交流大会,你吃我一块牛肉,我换你一块红烧肉!
一般我是避开这些以物易物的“交易”活动的,因为我的午餐和晚餐都是一份米饭和一份0.2元的油炸花生米。加在一起也就是0.4元一顿正餐。是一般同学伙食费的1/5左右。

还是黄泥路面的体育场
因为花生米含有油脂,加之油炸,所以配之米饭吃起来特别香!0.2元的费用,也就几十个花生米而已!
WH的高校主食以大米为主,为了照顾北方来的同学,晚餐供应大肉包!也是0.2元一个!包子很大,而且里面有肉,两个基本能够吃饱!于是,很长一段时间,自己的晚餐就“专攻”大肉包了!
大一的第二学期,学校召开运动会。从小不间断的农村劳动,培养了体内持久的耐力,于是报名了五千米和一万米两个项目。然而想象不到的是,当别的同学都是在动员在鼓励的情况下报名时,我的报名却遭到了体育委员的婉拒:你平时一点肉都不吃,体力肯定跟不上,万一出个意外呢……

模拟法庭准备现场
20多岁的身体,能量消耗还是很快的。记得有个故事:学校后一个小饭店,吃米不要钱。这可能是南方的习惯吧,吃饭以菜为主,米饭只是配搭。两个北方同学点了一个素菜,吃了一桶米。老板都哭了:同学,你们要么点个荤菜,要么给个米饭钱吧?
伙食费的压缩,导致平常难免饥饿感相伴。不过当时倒拥有标准身材:1.72米高,62公斤!
大学的生活毕竟不如高中那么紧张。如果是周末、节假日,甚至是上午第一二节没课,室友们常常赖在床上不起,九、十点起床后到校园里的小摊上搞一份炒粉或者小笼包。当然这是很奢侈的行为了。于是邀请早起的同学带饭,成了入校不久经常发生的一幕。
我喜欢早起,因此常常为室友带饭。但是对我而言,可怕的不是拎着四五个饭盒,而是带饭以后室友忘却了给我粮票和饭票!自己又张不开口向他们索要,于是无奈只能在周末和节假日也赖在床上不起了!国庆节前和几位大学同学聚会,我提起此事,室友连连说真的吗?有这事吗?
大学里印象最深的一顿饭是在一位宿管阿姨家吃的。那时的学校位于郊区,宿管阿姨就是来自旁边的农村。
到底是宿管阿姨,目光独特,看人非常精准:她家盖房,需要将一些水泥从院外搬运到屋内。她选择了我和另一位河南同学(现在在上海某大学教书,不知他是否还记得此事),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俩将两吨水泥平行位移了约五十米。阿姨给我们炒了几个菜,有肉的。尤其是大米管够!我俩风卷残云大吃一顿。回想起来,餐桌上的回锅肉三月不绝于味!

校园运动会
大四面临毕业分配,那时候有个小心思:要是参加工作了,能天天吃上肉多好啊!
尽管毕业后也是过了很久才能够顿顿吃上肉的!
今日记录大学的此段经历,不为别的,是为了警示自己,勿忘艰辛时光。虽然当时的大学生活贫困、但是很快乐,刻苦学习,积极向上。
春秋时期的颜回,孔子赞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虽不能达到圣贤之胸襟和作为,不忘本、不贪婪物质享受,保持精神上的高贵和价值追求乃是人之根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