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专访:心理学与家庭


大家好,这是我和青音老师一起录制的视频节目,里面包含了很多读者平时会问到我的,有关“心理学”的问题,我将它们发表到了视频号“黄启团”,欢迎大家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也会将文字版连载到公众号,方便大家观看。

本期要点
1.婚姻幸福的心理学解决方案
2.亲子教育的心理学解决方案
【婚姻幸福的心理学解决方案】
青音:离婚率越来越高了,你怎么看?心理学对婚姻幸福是否也有解决方案?
黄启团:那当然,我自己就是个证明。我原来的婚姻是很失败的,经常发生很多的矛盾和冲突,非常痛苦。如果我没学心理学的话,我想我一定离婚了。至于离婚率高,我想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是女性的经济越来越独立了,然后第二个就是人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了。我不是社会学家,但是我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讲我关于婚姻的观点、体会。
心理学对人最大的帮助我总结为两个点,一个是自我价值,一个是思想的维度。自我价值高的人,他的婚姻才有幸福的可能。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个自我价值低的人,他有一颗玻璃心,他很在意别人的观点,别人一句话他就会受到伤害,他的内心是匮乏的,他就像一个肚子饥饿的人,总会向外索取,索取不到的时候,他就会指责,甚至攻击,这是婚姻里我们常见的现象,就是因为自我价值低,内心匮乏造成的。
只有疗愈自我价值,填满他因曾经的匮乏造成的空洞,爱才有可能发生,因为爱不是索取,爱是付出,找回爱,婚姻才有幸福的可能。
第二个跟我们的维度有关,两个性别不同,出生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人,能够长久生活在一起,要有一定的包容性。
比如说我是南方人,你是北方人,我们吃的就不一样,如果我来迁就你,你来迁就我,我们都不开心,所以我们只能你来包容我,我来包容你,思维的广度就很重要了。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心理学的学习,让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提升了,“洞”给填满了,他有能力去付出爱了,这个时候双方都能够付出,哪有不幸福的道理。同时我们的思想有更多的兼容性,我能够包容你,你能包容我,婚姻是不是更加的美满?这是心理学解决婚姻问题的一个方案,我们首先要找回爱,而不是带着需求去抱怨、指责和攻击,这样婚姻才是有希望的。
青音:有些人走进婚姻,是为了逃离原生家庭。有些人走进婚姻,是为了找一个足够好的“爸妈”,于是把所有爱的寄托都投射在对方身上,婚姻才会出现很多指责和抱怨。
黄启团:对。对于还没结婚的人,我有个忠告,千万不要把需求当成爱。
什么叫需求呢?
比如说我口渴了,我需要喝一杯水,这个时候我的焦点就是喝水。谁能给我递来一杯水,就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就会爱上你,这个就是错把需求当成爱,其实它不是爱,只是我们去找一个满足需求的人。
但这个人满足你一次可以,两次、三次,你都带着需求,对方就会厌恶,就会离开你,因为他也有需求。而爱就是我真正愿意为你付出,为你做事,而不是期待别人为我做事,把这个区分开来,你找到伴侣就一定会幸福。
如果他没有了解自己的自我价值,也没有拓宽自己思想的维度,但是他总是对伴侣不满意,于是离婚了。带着需求到处找另外一个满足他的人,结果一样,婚姻还是走向破裂。

【亲子教育的心理学解决方案】
青音:孩子教育是父母特别头疼焦虑的问题。您对教育孩子方面有过头疼和焦虑吗?
黄启团:当然,我是人,我又不是神,是人总有无能为力的地方。我在孩子教育方面,也有头痛的地方。头痛什么呢?我放一放,稍候我再讲。我先讲焦虑的部分,我对孩子的话,基本上是比较少的焦虑,因为我知道对一个孩子来说,重要的是什么。
心理学有个方法叫以终为始,我们站在终点来看起点,孩子现在是起点,如果我们从起点来看起点,我们就会迷糊,会迷失了方向。但是如果我们把孩子的一生,来作为衡量孩子教育的现在该怎么做,就很清楚了。从一生的角度来说,什么东西对人生更重要?
青音:幸福快乐最重要。
黄启团:幸福快乐是一种结果,有了什么,这个人才会幸福快乐?
青音:有钱、有趣、有爱。
黄启团:这些东西都是幸福的必须,哈佛研究幸福的最关键因素是关系,关系通俗来说就是朋友,一个有关系的人他就会幸福。有了什么才会关系好、有朋友、有财富呢?
自我价值和思想的维度。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紧紧抓住这两点,在小的时候,我能够让他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断在身份这个层面来给他肯定、认可,建立他对自我的一个认知,一个自我价值足的人,他就像生命力强的植物,自动会找寻阳光。
但是如果我们这个时候为了孩子的成绩去摧毁他,比如说孩子一次考试不好,我们就骂他笨蛋,严重伤害他的自我价值,他的自我认知就会被摧毁,带着匮乏的心,带着一个很差的负向的评判,比如说我不值得拥有,我不够好,我无能为力。他哪怕考上再好的名校,他的人生也是不会幸福的。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自我价值很高,然后他的思想维度很高,他的包容心很大,哪怕现在遇到一些挫折,也不用担心了,因为能力任何时候学都来得及。
什么让我头痛呢?就是现在的老师没有学心理学。
我能够让孩子在家里得到好的认知,获得自我价值感,但是来到学校,我就无法掌控了。很多老师一次考不好,就骂你是个笨蛋,然后总是喜欢挑孩子的毛病,孩子在这样一个充满挫折的环境里,他就会怀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这么差,我是不是真的不够好。
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特别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对他的影响力不如老师,因为他相信老师甚于父母。
我女儿跟我讲过一个案例,我很难过。她说班上有个同学,这个同学稍微有点多动,就是那种比较活跃的男孩,他上课时的一些小动作会影响到旁边的同学。老师用KT板把他的座位三面封起来,就只有一面让他朝向老师,这个孩子像坐在监狱里一样。
这个孩子被这样孤立,会对他产生一个什么样的自我认知?他会认知到我是个麻烦的人,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带着这样的认知长大之后,这个孩子就算成绩好了,他的婚姻、他的幸福都会遇到问题。
当我知道这件事情,我马上找老师说这个事,但是很遗憾,老师并不认同我的观点。所以我没办法,我只能找到这个孩子的妈妈,建议她马上转学,因为如果再在这样的一个班,继续被老师、同学隔离开来,这个孩子就完了。
青音:孩子会生病。
黄启团:对。所以我有一个心愿,中国的老师能够学学心理学,能够懂得孩子的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如果哪位有能力的家长看到这段视频,请跟我们的教育部提提建议,让他们能够把心理学带给学校的老师。学了心理学,孩子自我价值能够得到保护,同时还能有不同的思维。
因为现在教育还有一个让我很头痛的问题,喜欢提供标准答案。所有的学生都一样,很容易把孩子的思维给固化。
我们心理工作者只能默默努力,去为社会多做一点点事情,不断地讲课。我很高兴的一件事是,我课堂的老师越来越多了,每一次我看到老师进入我的课堂,我都会由衷的高兴,因为影响一个老师,能影响到一群孩子。如果我们能够影响一个校长,影响一个教育部长,那是多大的福报、功德。
青音:对。我们也希望更多从事教育行业的人,能够真正地开始学习心理学,然后把心理学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当中。
黄启团:是的,这是我最大的一个心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