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晚上8点,团长在视频号直播间为你分享《重塑亲密关系:别错把需求当作爱》。帮助你觉察自己的关系模式,学习爱的语言,用关系滋养生命,让孩子得以在温馨有爱的家庭中成长。
立即点击预约
作者:凯特
团长主创专栏作者
ID:nlpteam
01
保安:“奔驰了不起?有个车了不起?”
受害者家属:“你怎么拿刀啊?”
保安:“你要撞我,我肯定要xx”
受害者家属:“我哪里撞你?"
这段对话不是出自电视剧,而是11月13日19时许广州天环广场的一起恶性伤人事件。
两位前来购物消费的奔驰车夫妇,与商场保安(华某,男,39岁),因为防疫管制产生了纠纷,刘某(男,39岁)下车与华某争论时,华某持刀捅向刘某。
广州天河警方11月14日通报:伤者刘某经抢救无效死亡,犯罪嫌疑人华某已经被天河警方控制。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回顾事件当时的视频:
被砍伤的奔驰车主已重伤倒地,紧张的能量场下,妻子的呐喊穿透屏幕,她搂着他撕心裂肺地质问:“为什么要拿刀?”,商场保安也气势汹汹回应:“你要撞我啊”,双方的情绪都燃到了爆点,其他商场工作人员只能在一旁拼命劝阻。
事发后,商场公关团队做出回应:先申明了商场保安并不是内部员工,而是外聘人员,主要负责商场的测温防疫工作。而悲剧的酿成,猜测是在测温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摩擦”。
一点“摩擦”,就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
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杀人者有错,但车主态度蛮横,才点燃火药桶”,有人说:“作为安保人员却脾气火爆,不能姑息”。
“冲动是魔鬼”“祸从口出”这样的话也频频空降评论区。
39岁,正当壮年,都是爸爸,都是儿子,也都是家庭的顶梁柱,然而谁也没想到,一个小的摩擦,最终竟然会导致发生人命的严重后果,还同时毁掉了两个家庭,让人倍感无奈。
目前,这起悲剧仍在详尽调查中。由于不知道事情真正的原委,在这里我们对事件的直接原因不做过多评述。来说说,很多人都关注到的一个关键点——情绪。
都说冲动是魔鬼,大家会本能觉得一个人发脾气是因为并不擅长控制情绪,以至于被情绪支配,才有了冲动的行为。就像网友@家有贤妻的留言“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是本事”。
可是,心理学认为,脾气还真不是想控制就可以的,先不说,如果能做到世界上哪会有那么多监狱,就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发誓,下次吵架一定不说难听的话,但还是向着对方的心窝子扎去;说好了再也不打孩子,但还是会扬起愤怒的手。
最可怜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必须要承受自己的坏情绪,哪怕会造成一辈子的遗憾。
电影《三块广告牌》中,母亲米尔德雷德回忆女儿生前,两人最后的相处时光。
女儿想要借家里的车去参加朋友聚会,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两个人在争吵之中,女儿出门撂下一句愤怒至极的话:
对母亲的失望和愤怒,变成对自己的诅咒 / 《三块广告牌》
正处于气头上的母亲,直接反击:
一句话,后悔一辈子 / 《三块广告牌》
本是一句气话,没想到一语成谶,女儿真的被这样害死。
米尔德雷德陷入了无尽自责之中:如果当时答应了女儿开车,如果没有说出那样的话……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其实女儿生前,母女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差。
女儿不止一次向父亲抱怨:“受够了和妈妈的争吵,希望离开妈妈。”
情绪来临时,一点不饶人,到最后,跟最亲近的人越走越远,甚至反目成仇……
这才是最可悲的人性互动规律。
就拿商场捅人事件来说,事发前双方并不认识、从未结怨,故不存在蓄意谋害的动机。
但从结果来看,最终导致了一人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另一人将承受牢狱之灾,即使这样的结局发展并非大家本意,但却是最终的结果,而起因却是一些小的摩擦,从这就能看出情绪的“威力”。
02
这起事件中,无论是绝望地抱着丈夫怒斥保安、恨不得“撕”了他的家属,还是脑子一片空白,焦躁且机械回应的司机,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在悲剧发生前,充斥在地下停车场里的情绪——愤怒。
关于愤怒的文章,网上就此事件剖析的已经太多,笔者觉得比较好的文章,在这分享给大家:《真的有所谓负面情绪吗?》(点击蓝字即可阅读)
再用1个小视频,让大家更清晰简单地看看,愤怒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这样悲剧的新闻近年来屡见不鲜,摔婴事件,武汉砍人事件,沈阳公交司机被掌掴事件、成都公交车坠江事件、西安地铁保安拖拽女乘客事件……而究其起因也不过是一些小事。
但为什么芝麻大点小事就能给人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呢?
不止是愤怒,很多别的情绪都会给我们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当情绪如排山倒海般袭来,当我们被情绪所控制的时候,那一刻,你已经不在是你,就如飓风冲破层层防护,剩下的是满目疮痍。
强烈的情绪海啸般过后,我们可能伤害了自己最亲的人,最终也会伤了自己。
那么,这些困扰我们的情绪,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再来一个经典的4分钟的小视频,你会更加清晰。
视频看完,上理论(想做笔记的记得收藏):
心理学的ABC法则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
艾利斯认为,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就像有的人一到下雨天就心情郁闷,但有的人一看到下雨就莫名欢喜。
但是,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们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就是这个理论中的信念(Belief)。
那些不喜欢下雨天的人,是因为觉得雨天湿哒哒阴沉沉,很不方便;但喜欢下雨天的人,则觉得雨天干净清爽,不那么燥热。同样是下雨天(Activatingevent),但这些不同的想法(Belief),产生了不同的反应,也就导致了不同的结果(Consequence)。喜欢下雨天的人,一到雨天就觉得神清气爽,讨厌下雨天的人,则觉得心情愁闷。
按照常识,我们都会以为是由于事件引发了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但是ABC理论认为,事件只是激发了我们的信念系统,让它发挥作用,由于人对各种事件的看法不同,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真正起作用的就是B,我们的信念。
信念是思想里最关键的元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决定了一个人活着的状态。因为,信念决定了人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念都能带来正向的结果,我们的潜意识无法分辨哪些信念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心理学中把那些对我们“没帮助的”,“不好”的信念,称为限制性信念。
就像愤怒这头时不时在内心咆哮的“怪兽”,它让你无法自制地对亲近的人大喊大叫。但它从哪来呢?不是从你压力巨大的生活中来,从你忙乱不堪的工作中来,而是从你对这些“不堪”的看法中来。
影片中女儿的叛逆和决绝是因为坚信“妈妈要干涉我”,对孩子扬起的手是因为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争吵时戳人脊梁骨的话是因为坚信“我不能输”,还有很多愤怒背后是内心郁结的咆哮,是边界被侵的呐喊。
适当的愤怒可以让人捍卫自己的感受和底线,但如果把愤怒投射到他人身上,认定对方就是要“害”自己,就会酿成诸如“地下停车场”的悲剧。
03
情绪不是想控制就能控制的,但它的确是可以驾驭的。驾驭的方法不是压抑,而是尝试做到以下三步:
1)觉察
2)改变信念,重新选择
3)践行你的新选择
觉察就是看见,先看见自己情绪后的信念。
因为不管你现在觉得这些信念有多糟糕,在过去它一定帮助过你,为你的生命做出过贡献。比如你脾气暴躁,你的信念是“人善被人欺”,这个信念就会让你在过往有边界感,能保护自己不受侵犯。
由信念所导致的某种惯性行为,我们称为模式。
模式就像一把锋利的水果刀,曾经帮过你无数次忙,但如果不看到它,把它随便放沙发上,一屁股坐下去,它就会给你造成伤害,如果你能看见它,你就可以选择把它放到一边,它就无法伤害你,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次为你所用。
当走出第一步“觉察”后,你就可以改变旧的模式,选择新的模式,最后践行这个新模式了。
举个例子:比如你有一个模式,经常发脾气,每次发脾气就打孩子,打完就后悔,后悔之后就内疚,但下次孩子做错事了你还是会忍不住打他。于是这样的模式就让你教会了孩子怯懦,他越来越怕做错事,从而越来越不敢尝试,越活越胆小。
如果你没看到这个模式,你就会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从小就是被我爸打成才的。
但如果你看到了孩子因为你的情绪受到了伤害,你就会重新选择:除了打骂之外,还有什么方法教孩子做正确的事?以后孩子再做错事,你就会用新的方法,带来新的结果,孩子和你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好了。
生活中10%的事情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决定,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90%却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而对那90%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你的信念。
只有学会辨识,觉察这些阻碍我们的信念,才能够真正改写自己的人生。
新的信念,是在自己的心灵地图上,开拓新的疆土,标注新的精神坐标,延展新的幸福脉络。
毕竟,一个有智慧的人会境随心转,而非心随境转,共勉!END
<喜欢这篇文章就随手转发到您朋友圈吧>
- 作者简介 -
凯特/ 团长说心理主创团作者
九型人格导师,心理学撰稿人
欢迎来听我摆龙门阵
为 你 推 荐
如果你想要找到自己的病毒性信念
却苦于没有更好的方法
2021年3月13-14日,广州,和壹心理联合创始人、24年心理学从业导师黄启团老师学习《升级生命软件》,带你学习如何透过行为觉察一个人的心理模式,突破信念的束缚,学会轻松赚钱,改善人生的重要关系。询:4006009299
扫码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