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述“下半场”之前,有必要再简要介绍整个老山地区我1团阵地为什么要楔入越军防御浅近纵深。1984年4月我军控制了中越边界"骑线点"老山、662.6高地的主峰,不仅如此,我防御前沿及警戒阵地还楔入了越南领土,形成了老山地区两个小突出部。至于越军为什么不惜代价的反扑,仔细打开地图就可以清楚:我军夺取的骑线点正好在国境线上,比如老山主峰。在夺取主峰后我军的前沿阵地往往要楔入越南境内数公里,阵地楔入越境越深,越军反扑得越猛,于是就有了几次著名的血战。越军如此不惜代价企图夺回老山及其前沿要点,除了防御上需要,也是讲究"祖国寸土不能丢"的,所以,一定要攻。即使攻不下来也要攻,对其国内也有个交待。我军防御前沿、警戒阵地楔入越南境内在军事也很有必要,就是为了保护老山等主阵地的安全。就象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为了确保五圣山制高点的安全,必须要争夺上甘岭。116阵地被誉为八十年代的“上甘岭”,从当年见报的宣传上主要突出了政治精神层面的。在我看来,更是军事战略层面的。在我团整个作战期间的攻防战斗中,先后有108名指战员在116阵地方向献出了宝贵生命。所以,在我所写上、下篇有限的篇幅中,对116阵地有所侧重。至于有朋友问我,这场“排球半决赛”是越军发起的很好理解(敌人发起的反扑进攻),但为什么说是“越军主场”没有搞明白。仔细看一下作战地图(见文首)的箭头和防御前沿的队标就能看出来,主要战斗都发生在边境线以南的越南境内。
下 篇
上篇主要用特写,写战斗细节就容易写长。下篇主要用广角镜头对一营各个方向按时间节点作个全景式扫描,再留点篇幅对这次“排球半决赛”作个简要梳理。
彻底挫败敌团规模进攻
在20日21时50分击败敌营规模的反扑进攻后,团营连立即组织抢救伤员、加修工事、清点武器装备人员并统计战果和伤亡消耗。22时30分许,团接师敌情通报:敌为实现其“排球半决赛”计划,正在连夜调整部署,准备对我662.6高地方向发起团以上规模进攻,令我团立即做好再次抗敌更大规模反扑的战斗准备。
黑夜中,前沿阵地正加紧抢修工事,做好各项战斗准备。
从纵深到前沿,是一个个被称为“老山骆驼”的军工(担负前送后运的官兵)背负弹药和构工器材向前沿阵地艰难前行;从前沿到纵深,还是这些军工抬着一副副担架后运伤员。
团各级指挥所针对新的抗反任务,逐级制定完善各种作战方案计划。
黎明前,敌不断对我一营阵地进行零星炮击,破坏我修复工事,阻我前送后运。
7时0分,敌突然加大炮火密度,集火向116号阵地射击。7时30分,敌炮火向634高地、119号阵地一线延伸,标志着“排球半决赛”下半场正式开打。
首先敌以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向116号阵地发起攻击,2连1排和9班在张副连长、许和平代理排长指挥下,以手榴弹和轻武器杀伤敌人,将敌第一次冲击击退。
7时35分,敌以1个加强连兵力同时展开,向123号、124号阵地实施攻击,其中一路直逼124号与119号阵地之间的通道。坚守在123号阵地的3连3排首先与敌先头步兵接火,在排长王伟坚的指挥下,打退了敌一个排的连续进攻。与此同时,营长张建国判明直逼124号与119号阵地之间的敌两个排企图占领124号与119号通道,分割我阵地战斗队形向我纵深穿插,即令3连和火力队坚决卡住119号与124号阵地的口子,阻敌穿插分割,同时命令营属炮兵向牛昆塘及其北侧一线射击,以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战斗。由于牢牢卡住了该通道口子,形成了有利于我的态势。7时43分,进攻123号、124号阵地之敌先头班均被我歼灭,其后续梯队遭我3连60炮火力连续命中,攻击受挫。
8时0分,敌各以1个排兵力向100号、142号阵地实施进攻被击退。8时30分,敌分别以1个加强连兵力在特工配合下,企图利用大雾偷袭我103号阵地和662.6高地。当敌进至98号阵地前沿和96号、99号北侧一线时,被我100号、103号阵地观察哨和662.6高地观察所发现,即按协同计划呼唤炮火准确覆盖敌攻击队形,予敌以大量杀伤;同时,我坚守分队3连1排以轻重机枪和手榴弹杀伤敌人,毙伤敌10余人,敌被迫退回99号、97号、96号阵地及其以南地区。
再把镜头转向116号阵地。8时40分,敌在炮火掩护下,又以1个连兵力向116号阵地发起第二次进攻。因该阵地是挨炮最多的阵地,工事严重毁坏,为减少敌炮击杀伤,避免与敌拼消耗,张副连长即按步炮协同计划,令表面阵地人员全部进入了西北石洞内,诱敌占领了116号阵地部分表面阵地,并请求团营属火炮再次覆盖了116号表面阵地。9时20分,团炮群及轻炮群火力对116号及其前沿阵地急袭5分钟,我坚守分队利用炮火急袭效果,出洞反击残余之敌,经与敌激战10分钟,将敌歼灭,重新占领了全部阵地,毙敌24人、伤敌38人。
9时35分,坚守在左4号阵地的1连2排,打退敌1个排进攻。9时47分,敌1个连兵力第二次向我103号阵地实施攻击。当敌进至96号阵地附近时,被我103号阵地观察所发现,我方当即用两个82迫击炮连对敌进行拦阻射击,歼敌于运动之中,步炮密切配合,再次将敌击退。
此时,团考虑到1营经抗击敌多次轮番攻击,已出现一定伤亡,即令3营9连以1个排进至662.6高地方向支援1营战斗。
10时0分,敌又以1个排兵力第三次向103号阵地攻击,其先头1个班进至103号与102号接合部附近时,遭我1连1班迎头痛击,余敌再次败退。同时,敌以2个排兵力分别向634高地、115号阵地方向实施牵制性进攻,被我2连3排击退。
敌多次进攻受挫以后,步兵暂时停止了攻击行动,紧接着对我阵地实施了有重点的10分钟炮火袭击。这是敌人孤注一掷,作此役最后一搏的前兆。
果然,10时25分,我123号阵地炮兵观察所报告:屯集在662.6高地和103号阵地前沿洼部之敌1个加强连兵力,分多路第四次向我662.6高地和103号阵地发起攻击,其中1个排兵力向100号与101号阵地之间实施攻击。敌另一个连经牛昆塘向634高地、115号阵地发起攻击。接报后,我团炮群立即对即将展开之敌开火,给敌以歼灭性打击,支援步兵战斗。同时营长张建国令1、3连以火力封锁102号、103号阵地之间的口子,令炮兵向103号阵地前沿洼部之敌进行压制。经与敌激战20分钟,1、3连在炮火支援下,打退了敌第4次进攻。
与116号阵地打得同样艰苦是地形对我不利的541高地方向,该高地处于敌人的半包围之中。敌以榴弹炮、迫击炮、火箭筒、轻重机枪对我阵地日夜不停地狂炸扫射,阵地一片废墟,坚守分队在3天没吃一顿饭、干粮断了2天的情况下,击退敌3次进攻,牢牢地守住了阵地。
此次作战“下半场”开始距“上半场”结束,只间隔了9小时40分钟,从7时30分至11时0分,历时3小时30分钟,1营在上级炮火支援和友邻配合下,彻底粉碎了敌团规模进攻,取得了“排球半决赛”完胜。
越军反映实录
这里有必要再把镜头对准我们的对手,回放越军几段被我技侦截获的无线通话和电报。
“按照师长要求,老六的4个老家伙(指153团6营4个连)有3个靠近那里,要注意他们”。这是越军356师指挥所给担负支援的168炮兵旅传达师长的指示。因为敌人采用“堑壕延伸”战术,这“有3个靠近那里”就是指敌有3个连与我前沿靠近,“要注意他们”,就是提醒168炮兵旅对我前沿实施火力打击的时候,不要误伤了他们自己与我“靠近”的这3个连的步兵。
敌人不仅步兵攻击分队与我靠得近,团指挥所也尽量靠前指挥,此役153团的团长“遂”中校受伤。技侦截获的一份敌电报称:“工事全部倒塌,团长和副参谋长受伤,那里的弟兄几乎全受伤了”。这完全佐证了我炮火打得猛、准、狠。
敌人被击退时,我技侦窃听到:“老六从那里遛回来了”, “老六”就是153团6营。“余下的24人不能上去,离开原地就有伤亡”。在此情况下,越军攻击分队向上报告:“不得不退回”,说明他们真的被打惨了,没招了,认输了。此役,还截获了越军356师师长向上的报告:“153团伤亡较大,现有力量只能防御5至7天,无力进攻”。完全证明了153团在这次“排球半决赛”中遭受重创,元气大伤。亦标志着我接防后第13天即取得了以1个营为主要方向的抗敌团规模反扑首战告捷(此役之前上阵地后击退敌小股偷袭不称首战)。
战果和损耗:20日、21日的 “排球半决赛”发球权都归越军153团。我1营在炮兵火力支援下,两天打敌7次反扑,歼敌433人,击毁敌火炮11门,摧毁敌掩蔽部、观察所等工事8个、缴获各种枪支装备近20件。我亡17人,伤48人;被毁堑壕、交通壕1300余米,各种工事51个,其中123号阵地小弹药所1个,损毁迫击炮弹68发,定向地雷5枚和轻武器弹药一批,重机枪1挺、火箭筒1具、冲锋枪1支;消耗122毫米以上口径炮弹4570发,107火箭弹、100、82、60迫击炮弹共12311发,手榴弹21460 枚。
敌进攻特点:担任此次“排球半决赛”进攻之敌为越军主力356师所属153团,该团在356师中战斗力最强。其进攻特点:一是注重依赖火力。重视炮火准备和火力支援。进攻前持续对我阵地进行了26天炮击,致使我防御工事严重损坏。攻击发起前,则进行有重点的火力急袭,直接掩护步兵行动。二是“堑壕延伸”贴近。敌沿用当年我军传授的“奠边府”堑壕延伸战术,构筑了大量堑壕延伸至我防御前沿,且利用我观察射击死角地区挖掘屯兵工事,预先前置兵力,最大限度与我贴近,以缩短攻击距离,增强攻击力量,达成攻击的突然性,对我前沿分队形成了较大威胁。三是多点多路多波。敌在连续两天的进攻中,采取了正面攻击、两翼佯动、偷袭强攻结合的战术手段,对主要目标实施多点多路多波次连续冲击。对116号阵地、662.6高地先后分11路攻击:两路攻打116、一路攻击634高地、三路直插662.6,一路迂回103号阵地、一路牵制左4号阵地,一路迂回119号到124号结合部,并伴随小股特工偷袭,实施排、连、营、团规模连续冲击。四是尽量靠前配置。在步兵与我贴近的同时,强调支援火器和指挥位置靠前配置。敌在与我直接接触的阵地均靠前配置了直瞄火炮,高、重机枪,达到了较好的支援效果。为确保指挥到位,各级均采取靠前指挥。二军区参谋长裴文胜到师指督战,356师师长抵153团坐阵,153团团长亲临主要方向攻击营指挥战斗。五是攻击精神较强。连续两天的进攻,在被我多次击退后且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仍然与我反复争夺,不轻易放弃即定行动,体现了较强的攻击精神。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越军太想“打赢”这场“排球半决赛”。而这场比赛,是接防后我步兵第1团的第一仗,上级在看、上级的上级也在看,友邻在看、1团的老前辈也在看,关注度非常高,首战意义极其重大。“首战必胜!”决不是口号,而是决心、行动和结果。
首战乃初战,首战必胜,初战必慎。面对几十年战火不断的对手,而且在山岳丛林地特殊地形的战场,作为多年没有经历战争的团队,进入阵地不久,战场环境还不适应,实际上是“立足未稳”就遇到了敌人主动发起的这第一仗,怎么打赢的?从军事角度、指挥谋划层面看:
一是构建侦观配系,情报先行、敌动我知。在得益于上级技侦情报的同时,又不仅仅依赖于上级的情报,而是积极构建团的侦察观察配系,做到技术侦察与部队侦察相结合。敌反扑前的侦察、渗透和炮击行动,引起了团首长机关和营连指挥员的高度警惕。为了摸清敌情,掌握战场态势,团建立了“点”、“星”式观察网。在防御前沿和纵深共开设9个观察所,各阵地利用工事和地形,进行前沿设伏,抵近观察,前沿哨位实施昼观夜听。团、营接合部和阵地间隙较大的地段,组织侦察小组设伏。20日昼间,敌炮火猛烈袭击我116号、634、140号146号诸要点,敌小股步兵多路多方向贴近我140、116号阵地前沿,各观察哨(所)将发现的敌情及时上报。团首长即判断敌可能对我116号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即令坚守分队作好敌反扑准备,并进行了部署调整,拟制了向662.6高地方向增兵方案,前送弹药物资,对106号、107号、138号、牛昆塘等目标重点计划了火力,准备工作抢在了敌发起攻击前。在战斗中,各观察哨(所)及时发现敌人、及时报告情况也为我及时采取火力打击,歼敌于展开和运动中创造了战机。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为团首长分析判断情况、定下正确决心、果断实施指挥提供了保证。
二是把握战场特点,灵活用兵、巧妙用炮。在一定程度上讲,老山地区攻防作战的“炮战”打得如何,关乎战斗全局。战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射击死角大,以炮制炮效果有限。因此,在炮火运用上,团采取集中少量大口径火炮对敌炮兵行袭扰破坏射击,以主要火力打击地面步兵。此次打敌反扑,团炮兵群在116号阵地前沿组织了4道炮火拦阻线,大量杀伤了敌有生力量。营属小炮主动打击敌人,摧毁了敌8个工事火力点。在兵力运用上,少摆多屯,量敌用兵、逐次“添油”,不搞“鸭群”和“蜂涌”战。21日7时30分到10时30分,敌3次向我116号 、102号等要点实施攻击,战斗打得异常激烈,为保障116号阵地的安全,10时左右,团抽调9连1个排进至662.6高地,担任向116号阵地增兵任务。在敌第4次发动进攻,我伤亡人数逐步加大的情况下,增兵人员逐次向前机动,确保兵力储备,适时补充防御力量,击退了敌人多波次进攻。
三是周密组织战斗,步炮结合、协同歼敌。根据对敌情的分析判断,在确立打敌进攻方案的基础上,重点组织了步炮协同。值得一提的是,我团与配属的师炮团的指挥所同在627高地,两位团长可以在一张图上面对面协同指挥,极大地提高了步炮协同的效能。在战斗中步兵“呼得到、叫得应”,炮兵“反应快、打得准”。各级分队指挥员的“用炮”意识强,21日8时左右,敌约一个营的兵力多路向116阵地方向实施轮番攻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该阵地人员在敌攻占我表面阵地时,于8时40分主动撤至116号阵地西北侧石洞,并立即呼唤炮兵火力,团迅速组织2个炮兵连3次用火力覆盖占领116号表面之敌,充分发挥了炮火歼敌的作用。9时0分,步兵利用炮火效果,与敌短兵相接,歼灭残存之敌,夺回了116表面阵地。
四是多种手段并用,通信畅通、指挥灵敏。没有通信就没有指挥,通信联络是作战指挥的中枢。战斗前,团对通信联络专门研究部署。根据点多面广的情况,全团采取了有线无线两种通信保障方法,团与营、连和主阵地之间开设了有线网络,营与连之间设立了884电台。为了加强团对主要防御阵地的联系,无线还建立2瓦、10瓦、705电台共6个网络。由于多种手段并用,两天的打敌反扑中,虽然有线多次因敌炮击中断,但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始终没有耽误,确保了通信畅通、指挥灵敏。
五是预先进入战场,熟悉情况、把握主动。我体会最深的是,能够在接防后第13天抢在敌反扑之前完成防御准备并打赢第一仗,除了扎实的临战训练,至关重要的是团首长提前26天派出“小前指”进入战场,并由团长亲自组织营、连、排指挥员和主要方向的骨干预先分批进入战场勘察地形、熟悉阵地、了解敌情,使首长机关和分队指挥员对即将接防的任务和战场环境心中有数,为可能造成初上阵地“立足未稳”的被动挨打变“立足即稳”的主动应对创造了先机。
当然,充分高效的战斗准备、坚定果断的作战指挥是取得战斗胜利关键,但战斗取胜最终还在于与敌面对面战斗在一线的广大指战员英勇作战、机智灵活、不怕牺牲、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在这次战斗中涌现了一大批置生死于度外的血性迸发的勇士,这里我选择其中的一位,看看2连3班代理班长、共产党员刘木林在116阵地是如何舍生忘死地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前不久的12月7日,我随2连全体参战官兵去刘木林烈士的家乡江苏镇江祭奠这位牺牲了35年的生死战友。116阵地指挥员张文彬副连长(后任连长),见到我深感痛惜讲起:“如果刘木林听我的话,就不会死......”
1984年12月19日,敌发起“排球半决赛”反扑行动前一天。越军向我116阵地进行长达7个小时的炮击,倾泻炮弹八百余发。坚守在哨位上的刘木林左手中指和食指被炮弹炸断嘴唇被炸烂,脖子被弹片撕掉一块,两耳被震得失去了听觉。张文彬见他干裂的双唇肿在一起,脖子包着的伤口血迹斑斑,连炮弹的爆炸声也听不清,曾连续3次摧他下阵地,可他却跟副连长较起劲来:“我耳朵听不见,但眼睛看得见,不消灭敌人决不下阵地!”这哪里是跟副连长较劲,这是跟敌人较劲、跟敌人较量啊!副连长没辙,就通过电话向连长指导员汇报,两位连主官商量后,以党支部的名义给刘木林捎去一封信,转达了支部让他下阵地的决定。刘木林捧着信,却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他拿起电话对指导员说:“感谢党支部和同志们的关心。我只有多杀敌人,才对得起党,对得起牺牲的战友,现在我没有别的要求,唯一的就是请党支部同意我继续留在阵地上战斗!”。
12月20日晚,越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向116阵地发起了攻击,当敌人距刘木林仅有二十几米远时,他抓起一颗颗早已拧掉盖的手榴弹向敌人投去,两个敌人当场丧命。在接下来的多次打敌反扑中,刘木林都战斗在最危险的哨位上,并用四O火箭筒摧毁了敌两个火力点。从20日到21日,刘木林和战友们先后打退敌人的4次反扑,为首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尽到了一个战士的职责使命。作为一个伤兵,应该下阵地治伤了。副连长又找到刘木林:“现在你打死了敌人,为牺牲战友报仇的心愿实现了,该下阵地治治伤了”。刘木林却依旧较劲:“我还有一双眼睛和两只杀敌的手,可以射击、投弹。”就这样,他仍然坚守在3班阵地最险要的哨位上。
12月24日是刘木林带伤坚守在阵地上的第6天,他担负7号哨位的警戒和为炮兵指示目标的任务。就在他第4次给我炮火指示敌82无后座力炮目标时,越军的一发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刘木林这位年仅23岁的勇士倒在了他坚守的阵地上!
我在想,他完全可以无愧而光荣地活着,却要无畏而壮烈地牺牲!
“是啊,有这么好的战士,何愁国门不保、军威不扬、党旗不艳!”这是时任团政委赵传喜老首长曾经发出的感慨。
当年在阵地上,有战友告诉我,刘木林的遗体火化后,在他的骨灰中发现了一发完整的60炮弹弹尾。
人的血肉之躯,要和这钢铁火药铸造的炮弹较量,他的结果自然是悲惨的。但他的精神之力、他的忠诚之魂、他的英勇之胆,他的血性之气,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屹立世界永恒的铁骨脊梁!
落笔之际,已是12月24日凌晨,也是35年前刘木林等战友牺牲的日子。借此发稿之际谨向所有为国捐躯的英烈致敬!并向为打赢“排球半决赛”首战并肩作战的全体教练员(指挥员)、运动员(战斗员)和保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借此机会,向所有关注“排球半决赛”的战友、朋友和网友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今夜是平安夜,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平安夜。我想说的是,有老山精神的传承,有人民军队的守护,我们的祖国和百姓每天都是平安夜!
上篇:特稿|严杰:在老山打了一场“排球半决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