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严杰:老山作战一等功臣团打出经典之战(序)


连载经典之战——
老山作战一等功臣团打出经典之战
——在一个团指挥所,同时指挥的一场防御和进攻大战,攻防一体的“抗反出击战斗”,史称“1.15大捷”
文|严 杰

               
追忆经典
(序)
 
2019年12月我写的《在老山打了一场“排球半决赛”》(上、下)在一羽哲思公众号发出后,战友们纷纷留言给予热情鼓励,也得到了许多素不相识的朋友和网友的真情点赞。其中有几位参战战友和军迷朋友希望我能把“1.15”大战写出来,当时我考虑,“1.15”战斗规模大、名气大,网上一搜也能查到,我再写恐怕有点多余。而写这场以越军发起代号称之为“排球半决赛”行动的“12.20”战斗,是我们1团在老山与越军的首次攻防对决(不含之前反敌小股偷袭),敌攻我防,首战告捷。其意之重不言而喻,多年来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所以就有了我的这篇《在老山打了一场“排球半决赛”》。
临近“1.15”,重新翻阅战例,触动了我把“1.15”大战再写一写的想法。为什么说是“再写一写”?因为老山作战我时任1团司令部作训参谋,存档和上报的原创步兵第1团“1.15”战斗战例《陆军第四十一师(甲)一团662.6高地地区抗反出击战斗》<注:陆军第四十一师(甲)为陆军第一师老山作战时番号>我是执笔人,没有之一。 
我重写“1.15”战斗主要有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看了网上几篇写“1.15”战斗的帖子,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1.15”大战进行了回忆和记述,其中侧重从军的层面写大战激战着墨较多。我想主要在团的层面突出“攻防一体”、聚焦“双向作战”,给读者留下“经典之战”的印象上作些努力。其次是考虑原创《陆军第四十一师(甲)一团662.6高地地区抗反出击战斗》这篇战例虽然围绕“抗反出击”,抓住了“攻防一体、双向作战”,但因为是按照我军规范的战例格式编写,主要供军队内部人员研读,我感到确有必要尝试换个写法,以更好适应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再就是想给读者更多的背景信息,结合写“1.15”战斗,穿插介绍了“堑壕延伸”战术及其创始人王秉璋将军、“奠边府战役”等与“1.15”战斗紧密相关的历史信息,让战友们和军迷朋友从更大视野、更多角度了解这场老山轮战以来最大规模战斗的作战背景、敌我态势和战场环境。
至今让我深感庆幸并引以自豪的是,我当年接受了编写“1.15”战斗战例的任务,亲身经历这场战斗又完成战例编写,使我对这场战斗有特殊的感情和特殊的感悟。

1985年5月我团进入作战后期,我就受领了编写战例任务。编写战例跟打仗一样是头一回,接受任务也是接受挑战,写这个“1.15”战例,挑战就更大。当年还是正排职参谋的我,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傻愣劲从阵地战场又一头扎进了编写“1.15”战例的“纸上战场”。
在梳理着一份份上传下达的战况报告、命令指示的电报稿纸中,在翻阅着一页页准确记录的敌攻我防、攻防易手的阵中日记中,在回忆着一幕幕持续数日的抗反出击、双向作战的激战画面中,在凝视着一个个红蓝箭头的标绘敌我双方作战行动的战斗经过图中,我看到的是不断闪现的八个大字:“攻防一体,经典之战”。由此坚定了我最初的想法,把“1.15”战斗归类为防御战斗或进攻战斗都不符合其战斗类型和战斗特点,也不符合这场大战激战的实际,这是一个新的战斗样式。如果把在一个团同一作战地域、同一作战时间实施的进攻和防御分开来写,一个“攻防一体战”的经典战例就可能因分割而淹没,则难以发出其应有的军事价值光芒而留下历史的遗憾。我作为执笔人若抓不住这个战例“攻防一体”的核心本质,即便战斗经过写的再详细,也不算真实完整记录战史,将有愧浴血奋战打出这一经典战例的全体指战员,更对不起血染这一辉煌牺牲的烈士兄弟。所以我当年郑重写下了这个战例的标题——《陆军第四十一师(甲)一团662.6高地地区抗反出击战斗》,给这个战例定位为“抗反出击战斗”,并在战例中写上了我认为非常精彩的一句话:“创造了一个建制团攻防一体的典型战例”,得到了首长们的一致肯定。
“抗反”是抗敌反扑,属于防御战斗;“出击”是出击拨点,属于进攻战斗。“抗反出击战斗”弄到一起,在团一级合同战术层面,防御、进攻同时打,军事教科书上没有讲过、军事院校没有教过、战斗条令没有写过、战术想定没有编过、训练演习没有搞过。在一个步兵团作战地幅前沿阵地的两个方向一翼打防御、一翼打进攻的战例我也没有查到,可以说“1.15”战斗创造的步兵团“攻防一体战”的经典战例在我军波澜壮阔的璀璨战史上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也为共和国迄今为止离我们最近的一场战争——弥足珍贵的老山作战史册书写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关于“1.15”战斗持续时间,战友们在回忆文章中有说5天5夜的,也有说4天5夜、4天4夜的,还有说3天3夜的。我想,战友们在不同阵地、担负不同任务,战斗持续时间确有差别,这十分正常。同时还有个起止时间的计算问题,借此机会我简要作个说明。1985年1月20日我团上报师《“1.15”抗敌反扑和拔点作战要报》的表述是:“1月14日至18日,我在那拉方向抗击了敌师规模的反扑,稳定了那拉防御;在662.6方向,完成了‘102’拨点作战任务,改善了116地区的防御态势”、“此次战斗,持续五个昼夜”。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从1月14日10时10分敌对我炮火准备开始,战斗计时就按下了启动键。称“1.15”战斗是因敌我双方攻防作战、步兵接火从1月15日正式打响。而我执笔的《陆军第四十一师(甲)一团662.6高地地区抗反出击战斗》这篇战例注明的是“作战时间: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五日三时三十五分至十八日七时零分”,则是围绕敌我双方作战的主要时节、主要地点、主要行动,突出主线、突出重点、突出关键来确定这篇战例的起止“作战时间”。因此,这个战例是从“15日3时35分,敌开始对2营阵地有重点地进行猛烈炮击”开始,写到“十八日七时零分,三团八连一排发起冲击,一举恢复了负3号高地顶端阵地,并与阵地内二名坚守人员取得联系。至此,战斗基本结束。”这里说的是“战斗基本结束”,并没有说全部结束。实际上接下来巩固阵地、搜剿残敌、防敌火力报复和抢救伤员、抢运烈士等零星战斗仍在进行,我的记忆是直到1月19日下午战场才趋于平静。因此,我更倾向于“1.15战斗”持续5天5夜、激战3天3夜的表述。
这篇战斗纪实,是我作为一个作训参谋的亲身经历和有限视野,以原创战例等原始资料为依据,立足团的层面,突出主要方向,围绕“抗反出击”,着眼“攻防一体”,聚焦“双向作战”,既力求写真写实,还尝试夹叙夹议。因此,对“1.15”战斗敌我双方的行动也试图以个人的感受和见解斗胆作一些分析评价,其中有在战斗过程中即对该行动进行简要分析,也有在战斗结束之后的综合评价,尽管肤浅,或许对读者了解此役有所帮助。同时,我真诚渴望参加此次战斗的各位战友,将自己在这场战斗中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篇幅稍长点的可以选择公众号发表,稍短点的直接在该公众号留言栏提交留言,以弥补我这篇战斗纪实的不足,使之更加充实、具体、生动、珍贵。
“1.15”这个普通平常的日子,因为1985年的那天那场那么刻骨铭心的战斗,事实上已成为1团、1师乃至1军及配属部(分)队所有参战老兵心中的参战纪念日。
在这样一个纪念日到来的时候,回望南疆战火,追忆经典之战,既是对峥嵘岁月的追忆缅怀,又是对军事艺术的探寻感悟,更是对老山精神的传承弘扬。在重写这场日渐远去的战斗的思绪中,一些难以忘怀的战争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随着手指敲击着键盘,我仿佛在电脑屏幕出现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战场上震耳欲聋、映红天空的纷飞炮火;看到了阵地上那枪声四起、短兵相接的激烈厮杀;看到了首长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前沿、勘察战场的熟悉身影,看到了指挥员临危不乱、坚定沉着的果断指挥;看到了战友们焦土裹身、横刀敌阵的英勇无畏;看到了英烈们血染沙场、视死如归的凛然大义!所以,最后我想以独立成篇的形式记叙在“1.15”战斗中几位“猛士虎兵”骁勇善战的英雄壮举,作为众多英雄群体和全体参战指战员浴血奋战的一个缩影呈现出来。
在写这篇战斗纪实的过程中,我想起应该写个前言或序言说明我为什么要重写“1.15”战斗,而不是把自己执笔的原创战例贴出去。随着对这场战斗的回忆记述,我忽然感觉我并非在简单重写战例,而是在追忆经典。所以就以这篇《追忆经典》作为序言在今天首发。正文从1月15日开始以连载形式陆续刊发,期望与所有幸存归来的战友一道重忆血雨腥风的战场,也与多年关注这场战争的各位朋友一起举目沙场,共同纪念“1.15”战斗胜利36周年,缅怀为国捐躯的烈士兄弟,致敬为国而战的英雄儿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