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继续前行,下午3点部队在鹰潭正儿八经、实实在在饱餐了一顿。“人是铁,饭是钢”,吃饱了的战士一个个雄纠纠、气昂昂,能吃就能打!
下午18点列车准时到达向塘,停车半小时。三营营部文书朱其亮在车上激动地叫着“爸爸!妈妈!”他的父母不知从哪里听到消息,居然在站台上等着看儿子。三营长陈贤忠看看我,我点点头,让他下车吧!
随后,我们也跟着下车。我从口音辨别发现,实际上不只是朱其亮父母在站台上,至少还有十来个战士的父母在站台上来回走动找儿子。
我跟营连干部交待,有好几个战士父母来看儿子,找到了一定要让他们见个面。
我听到战士们父母交待儿子注意安全,要干出样子!朱其亮的父亲交待儿子:“来江西抗洪更要好好干,为我们江西人争光!”
哨声响起,列车很快又要开了。我站在平板上举手向站台上的战士父母行了一个军礼:“放心吧,我会把战士们安全地带回来!”
朱其亮父亲也匆忙中抬起右手敬了个礼:“谢谢团长,我叫他好好干!”其他几位战士父母也向我挥手送别。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战士上战场,父母给力量!
但,我看出了父母的牵挂。
“把战士们安全地带回来!”是我的承诺,更是我的职责!
列车经过南昌已经是晚上7点,窗外万家灯火。三年没有回家的我趴在车窗上,眺望着自己的家,向父母兄妹默默祝福!
车过赣江,九江近了。
牵挂数天的九江,我们来了!
这里非常有必要解开一个迷团,就是刚才军代表讲到的第一列车梯队那辆严重偏移的车辆,是怎么发现的?又是怎么化险为夷的:
在平板车上押车的汽车连排长肖志强,感到平板车上的车辆发出异样的晃动声,凭经验,他知道可能是固定架松动了。他探出驾驶室仔细一看,前面有台车严重偏位,右侧前轮已濒临平板车的边缘,如不立即停车,就有可能车毁人亡。情况万分危急,必须立刻将情况报告位于列车前端的指挥所。肖排长来不及考虑更多,又不便把情况告诉车上的人员,怕引起慌乱,加剧车体的偏离。于是他一头扎进车厢底下,贴着平板车摸黑匍匐爬行。此时,列车正呼啸着向前急行,扑面而来的风吹得他眼睛都难以睁开。但是,此时的肖志强只有一个念头:尽快爬行到前面的客车车厢,去报告指挥所通知火车司机停车。他爬过第一辆车,脚底不小心一滑,差点摔下了车,他紧紧地俯贴在平板上,用手使劲地扒,用脚使劲地蹬,一个信念告诉自己:坚持住,快点再快点,一节、二节……爬过了十五辆车,终于进了客车车厢的指挥所,当即把情况报告了师团首长。当列车停下来的时候,偏离的车辆已经是一个轮子悬空在外。好险!直到这时,这辆车上的人才知道险情,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师长戚建国紧紧地拉着肖排长的手说“好样的,你立了一大功!”。
是的,肖志强,好样的!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我要说的是“虎团无熊兵!”
苍天不负我!经历了漫长、艰难的苦苦等待,我们如愿以偿地把“猛虎团”的旗帜插上九江大堤决口处,与二团等兄弟部队并肩战斗!
“硬骨头六连”上去了!六连100多名官兵在封堵决口的战斗中,迎战高温酷暑、鏖战恶浪洪魔、挑战生命极限,靠手搬肩扛,连续奋战87小时,共垒砂石1250吨,搬运石料沙包4000余吨,投放石料1638吨,人均70余吨,没有一人中暑、没有一人倒下、没有一人退缩!与六连封堵决口的4天5夜里,连队的一人一事、官兵的一举一动、现场的一情一景,都使人灵魂涤荡、血脉贲张!
这只是全团官兵在整个“九八九江”抗洪中的一个缩影。
“猛虎发威”的岂止是只有“硬六连”所呈现的硬骨雄风!
“攻坚英雄连”上去了……
“一等功臣连”上去了……
“战斗模范营”上去了……
不仅所有的战斗连队都上去了,勤务保障分队也上去了!
戴着“猛虎团”臂章的每个官兵都暴发出“虎虎生威”的血性豪情!
被南京军区授予“新时期硬骨头战士”的我团修理所战士嵇琪,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在“九八九江”大堤抢险的4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10次晕倒、休克,5次被送进急救中心,但他每次从昏迷中醒来,又扛起沙包投入抢险战斗。当时战友们还以为他是疲劳中暑,实际上他正受到脑瘤晚期病魔的侵蚀。作为团长,我为有这样敢打能拼的战士感到非常自豪的同时更是深深自责!一个身患重症的战士,在如此恶劣的高温酷暑环境、在如此激烈的抗洪战场,硬是“拼”到了抗洪的最后胜利,他履行了一个战士的使命和职责!而我作为指挥员,却没有在组织抗洪抢险的战斗中留点时间关心一下自己的战士!抗洪返营不久,进入老兵退伍季,我在杭州城站送别退伍老兵,得知已经确定退伍的嵇琪突然晕倒后送117医院抢救时诊断为“脑瘤晚期”,我赶紧交待军务股长“中止嵇琪退伍命令,留队治疗”。如果说这也是决策,我以为这是我当团长时作的最佳一个决策,没有之一。
嵇琪的事迹传开后,牵动着部队首长战友和社会各届的心。病榻上的嵇琪面对病魔步步进逼的威胁,英雄的战士以惊人的毅力、坚强的斗志如同斗洪魔一样,向病魔发起了顽强抗击!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首长战友、社会各届的真情关爱下,共同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乐章!当时医院专家告诉我:嵇琪的生命只能以周来计算了。但二十年过去了,英雄嵇琪奇迹般地挺过来了,创造了又一个生命奇迹!98九江抗洪之所以能够创造举世瞩目、载入史册的人间奇迹,正是因为成千上万个象嵇琪这样的勇士置生死于度外拼着命换来的!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起还有一个群体支撑着军人的脊梁。当时不少军嫂和孩子利用暑假来部队探亲。
二营营长祝斌的妻子和刚上小学的儿子也来到部队,祝营长对刚来队的妻子说:“部队马上要出发去九江抗洪,明天你和儿子就回老家去”。
妻子含着泪说:“我不走,等你回来我们再走”。7岁的儿子在边上不停地问:“爸爸你去哪里,为什么不带我去?”祝营长说:“儿子,爸爸是军人,要去一个叫九江的地方参加抗洪战斗,跟打仗一样,不能带你去……”
这样的对话情景在营区的每个角落都发生过。
一小时后部队准时出发,刚刚还是泪眼婆娑的军嫂们却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坚强,她们带着一个个满脸稚气的军娃站在路旁挥手为部队送行,挂着泪珠的脸上不舍中有一种期盼、一份自信,一声声“放心,我们会照顾好自己”、“再见,我们等待着你们胜利的消息”、“要注意安全,等待着你们凯旋而归”的期盼嘱托,激励着出征的军人……1984年7月部队开赴老山地区作战的一幕又在营区重现。
部队在九江抗洪期间,她们时刻牵挂着在抗洪一线的亲人,晚上不常看《新闻联播》的军嫂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准时收看,盼望着电视画面中出现亲人的身影。军嫂和孩子们一个也没有离开部队,等待着亲人们凯旋,她们相互帮助、鼓励,在营区度过了一个没有和亲人团聚的探亲假,直到假期结束才带着几分不舍、几分遗憾离开了部队。
回想起20年前的“九八九江”40多个日日夜夜封堵决口、抢险固坝的抗洪战场,英雄团队的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一群群舍命拼搏的身影、一排排裹满泥巴的身躯、一张张黑不溜秋的脸蛋、一双双布满裂纹的血手、一个个伤痕累累的脊背、一声声雄性爆发的呐喊、一幕幕九江决战的场面……还有那出征的夜晚军嫂军娃们挥手送别的情景以及班师回营时九江人民群众夹道含泪送行的盛况,至今都让我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在“猛虎团”九江大堤的阵地上,英雄团队的勇士们高举“攻坚英雄连”“红军连”“夜老虎七连”“一等功臣连”等用鲜血和生命染红的荣誉旗帜如猛虎般冲向大堤、冲向决口、冲向阵地、冲向战位,这一面面鲜艳的战旗与“硬骨头六连”的旗帜交相辉映、大放异彩!在九江大堤,在“猛虎团”的旗帜下,全团官兵以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三股劲”为主旋律,联合上演了一出“猛虎出山”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威武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