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经典之战之十
老山作战一等功臣团打出经典之战
——在一个团指挥所,同时指挥的一场防御和进攻大战,攻防一体的“抗反出击战斗”,史称“1.15大捷”
文|严 杰
第十篇章:双向作战(上)
上篇讲到经军师同意,1团决心在向左翼142号阵地方向反冲击夺回失守的表面阵地同时,按预定计划在右翼116号阵地方向出击拔点攻占敌负2号、负3号高地。
尽管1团做好了“双向作战”的各项准备,但此时决心不改、计划不变,不仅需要足够勇气和定力来担当,而且要有对战场态势的准确判断。
时任1团政委的赵传喜老首长在回忆文章写道:“当时,鉴于2营方向142号阵地的部分表面阵地失守,增援分队又上不去,在此情况下还按不按计划在116号阵地地区出击拔点?这是指挥员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那么作为主要指挥员的1团团长陈传发是怎么考虑的呢?赵政委在回忆中说:“陈团长在对战场形势冷静分析后,认为那拉地区的争夺战势均力敌,双方消耗都很大,要争取主动权,必须再加上一块砝码。毅然决心‘双管齐下’......”
我不久前还问陈传发老首长:“首长,您当时定下这样的决心压力有多大?”
“压力大得很啦!......”老首长用他浓浓的河南口音坦言相告。
我理解首长说的“压力大得很”,更对首长的担当充满敬意。
142号表面阵地还在敌人手上,2营组织配属的2团6连1个班配合142号阵地坚守人员反冲击,遭敌火力猛烈射击,该班5人牺牲,前进受阻,首次反冲击受挫。在增援人员受阻的情况下,我转入坑道人员组织阵地反击虽然一度夺回几个哨位,歼灭了部分表面阵地之敌,但因遭敌周边阵地火力猛烈压制,也增加了伤亡,两次被迫退回坑道。实际上在这种情形下,有一种最坏的情况并不能排除,就是随着敌人占领表面阵地时间的延长,加之后续突入之敌增多,对我坑道坚守人员形成兵力火力的绝对优势后,拿出对付坑道的招数并非难事。用无后座力炮、火箭筒连续轰击,用火焰喷射器实施喷火,用集团炸药包等爆破器材从坑道顶部实施爆破等简单易行的手段,都可对坑道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也就是说,我坚守人员转入坑道并非进入平安无事的“保险箱”,而且很可能成为被随时起爆的“火药库”,坚守坑道人员面临“全体阵亡”和142号阵地“全部失守”的危险依然存在。因为就步兵对步兵而言,通常占领表面阵地是主动的,转入坑道是被动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几个坑道完全不同于被誉为“地下长城”的志愿军上甘岭的坑道。实际上就是短洞式班排隐蔽部,容量非常有限,小的藏1个班,大的容1个排。坚守人员现有力量不仅再难以对表面阵地之敌实施有效的反击,而且保护自身的安全愈加艰难。现在暂时的安全,主要是依靠上级炮火打击和146号阵地直射火力对142号表面阵地之敌进行控制,而这种控制是“有空可钻”的。
142号阵地这道门坎被敌踹破的后果是门户洞开,不仅造成尚未稳定的145号阵地重陷险境,而且敌可依托142号阵地对145号与146号阵地实施分割围歼,并以此巩固扩大突破口,建立其后续梯队加入战斗的桥头堡,向西北方向仅800米左右的2营指挥所128号阵地实施攻击,彻底撕裂我那拉地区防御的口子,瘫痪我左翼2营防御体系,打开向我纵深攻击的主通道。
因此,142号阵地防御前沿门户的“门坎”战术要点之地位,在军事上“丢不得”。尤其是142号阵地当年还有个如雷贯耳、享誉全军的称号——“李海欣高地”。这是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阵地,在政治上“丢不起”。1984年7月12日在抗击越军师规模的大反扑中,14军40师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在142号阵地指挥14名战士一战成名,李海欣英勇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坚守阵地人员被誉为“十五勇士”,142号阵地被命名为“李海欣高地”。
而正在激烈进行的“1.15”战斗,142号阵地正在上演与半年前“7.12”战斗同样的一幕。同样是抗敌师规模大反扑,同样是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后表面阵地失守,同样是实施反冲击与敌反复争夺。所不同的是,这个本就易攻难守的前沿阵地经过了“7.12”大反扑敌我双方炮火的反复覆盖,又是越军此次“第三战役”炮击的重中之重,落弹无数,阵地更加脆弱,加之敌采取的“堑壕延伸”战术形成的进攻优势,使1团面临的情况比“7.12”更加严峻复杂危险。但战场上是不讲这些“更加”的,只看结果。也就是说“7.12”战斗119团把失守的142号表面阵地当天就夺回来了,1团能不能?
按常规1团应该集中兵力把142号表面阵地之敌先“反下去”,恢复稳定左翼防御态势后再在右翼实施出击拔点,是一个更加稳妥的方案。但1团就是1团,依然定下在左翼实施反冲击的同时,按预定计划“攻占敌负2号、负3号高地”的决心,坚定展开“双向作战”,并且得到了军、师首长的大力支持。
“双向作战”的意图是以积极的攻势行动迫敌两线作战,分散其兵力和火力,打破敌人的进攻计划。这不仅需要担当的勇气,还需要自信的底气。因为战争是充满不确定的领域,极有可能出现左翼实施反冲击受挫,右翼出击拔点久攻不克的被动态势。负2号、负3号高地并不好打,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在此之前,12月24日1团组织过一次前推阵地的对负2号、负3号高地的攻击行动。虽然我部分兵力突入敌阵并占领其部分表面阵地,但立足未稳即遭敌火力报复和敌支援分队反击,加之后续攻击兵力受敌明暗多种火力压制,在我伤亡33人歼敌60余人的情况下,为避免增大伤亡,团前指报团基指经军师同意,果断向攻击分队下达了停止攻击、迅速回撤的命令。因为这个伤亡和歼敌比例,显然不符合我“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作战指导,继续打下去“得不偿失”。收拾这两个高地的敌人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就有了这次“1.15”战斗出击拔点攻占敌负2号、负3号高地的任务。
我认为这也是1团首长不为敌先出手反扑且部分表面阵地失守所左右,依然坚定按预先计划实施出击拔点的重要原因。一支部队的战斗力仅靠防御战“守得住”来检验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进攻作战“攻得下”来证明。“12.24”那次攻击没能得手,我认为在诸多因素中“轻敌”是首要原因,其它原因都是因为“轻敌”派生出来的。确确实实把这两个高地的敌人看“小”了,本来想着是杀头猪,结果碰上的是头牛,而且是头野牛,才没吃下来。这次“1.15”1团是铁了心要把它吃掉,从我前面篇章所写的相关进攻准备中可以看出。
那么,这次有多大把握吃掉它?师前指首长刘广平副师长在1月13日晚1团常委扩大会上研究“102”行动方案最后作指示时首先自问自答:“‘102’行动有没有把握?有个八九成的把握”。刘副师长在分析有利条件的基础上,重点指出了“时机不佳、地形受限、敌情复杂”三个不利条件。所谓“时机不佳”,显然是指与敌大反扑可能撞车,使我不得不按“双向作战”准备,不仅兵力火力要兼顾左右,而且指挥班子作了两套设置;“地形受限”,当然说的是地形不利、空间狭窄、容量有限,我兵力兵器不便展开,难以对敌形成兵力火力优势,尤其是首波攻击优势;“敌情复杂”,就是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未知数。
1团对攻占负2号、负3号高地决心之坚定还可以从上面讲到的13日晚的这次会议细节中得到充分体现。
刘副师长作指示之前,首先赵传喜政委传达昆明军区前指关于“102”行动的最新指示;再由负责“102”行动的团前指张景华副团长汇报“作战预案”和刘新元副参谋长汇报“协同方案”;接着是陈传发团长发言。陈团长说“这是一场大仗、恶仗,不仅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强调了“决心要大、信心要足,计划工作要细,指挥要坚定沉着”等;并就兵力调整补充和整个部队的协同作了进一步指示;还要求后勤建立从116号阵地——634高地——662.6高地——新寨——南榔4级中转运输站点;特别是对所有炮兵主要任务和预先火力打击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弹药必须以保障作战胜利为前提,如果说炮弹打多了做检查,那负2号、3号高地打不下来岂不是要作更大的检查!作检查的话,包括团炮群撤职我负责!”这就是指挥员打大仗、打恶仗的思想准备,这才是指挥员大战前应有的担当气魄,也看出了“火力制胜”在指挥员头脑中的地位作用。一言以蔽之,以胜战为准、从实战出发、对作战负责是指挥员的“指挥操守”。
前面讲到“双向作战”意图是迫使敌人“两线作战”,打破敌进攻计划,但实现起来并非易事。因为向我左翼进攻的是越军313师,我在右翼进攻打的是敌356师。攻击356师的阵地能不能把313师的进攻计划打破,这就要看我进攻强度对整个当面之敌是否能形成足够的威胁,使其二军区感到双重作战的巨大压力和更大风险。否则,敌不可能轻易放弃进攻计划,况且这个进攻已突入并占领我前沿部分表面阵地。反而是1团1个团要跟敌2个师打,压力会更大。当然,为配合1团的进攻行动,军区前指及军指示右邻步兵第3团在右翼攻击敌968高地歼灭守敌摧毁工事后撤回;令左邻陆军第36师实施火力佯动。
以上用了些篇幅交待一些背景和我个人的分析,目的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接下来的“双向作战”。
15日9时0分,团基指电令团前指按预定计划,组织步兵9连攻占负2、3号高地。团前指首长张景华副团长和刘新元副参谋长即进一步组织前指作训、炮兵、通信三大股长李林、程正芳、高敬俊和炮兵群前指按各自职责完成进攻直前准备。
实际上,14日早上团前指在662.6高地开设之后,就一直围绕“102”行动做实做细各项进攻准备。即便得知左翼敌先行打响反扑进攻并占领我部分表面阵地的情况,也丝毫没有影响进攻作战的组织准备。
14日20时25分,参加“102”行动进攻分队全部进入预定位置蓄势待发。
15日9时55分,团基指将1个100迫击炮连和2个82迫击炮连转归团前指的临时轻便炮兵群,并将团炮群的主要火力转向出击拔点作战方向。
10时0分,“102”行动按预定计划实施。团轻便炮兵群对负2号、负3号高地,团炮兵群以1个榴弹炮营对138号高地行10分钟火力准备,标志着“双向作战”正式打响。
顿时,随着一阵阵轰隆隆的炮声,一串串拖着火焰亮光的炮弹穿过天空中的浓雾呼啸着飞向敌阵,越军阵地火光闪闪、浓烟滚滚,炮弹爆炸的弹片与阵地崩裂的石块,纷纷迸飞、跌落......
(左路工兵组成员战前合影,左起:苍太平、刘国平、张义芹、朱岩良)
(工兵排七班战士朱岩良排雷作业)
按协同计划,在炮火准备阶段,左、中路工兵组开始强行开辟通路。左路工兵组在团工兵排7班长刘国平指挥下,战士朱岩良和苍太平相互配合,迅速展开火箭爆破器,瞄准目标并立即拉开引线,火箭“嗖”的一声飞向敌方,随着“轰”的一声,首波火箭爆破成功。受地形影响,接下来采用人工开辟方式,班长刘国平手握爆破筒冲向雷场,拉响引信实施强行爆破,随着“轰、轰”的爆炸声,通路不断向前延伸。接下来刘国平发现前面要开辟的雷场地形特殊,出发线下面有个2米多高的坎,作业人员跳下跳上不仅费力,而且误事。刘国平果断改变作业方式,由原定3人流水作业分别实施爆破变向前接力传递爆破器材为自己1人连续实施爆破,通路顺利开辟成功;同时中路由见习排长吴荣安、班长范以祥和战士胡家寿、王黎铭组成的工兵组也同时完成开辟通路,均无一伤亡。
10时10分,团前指令炮火逐次向东南方向延伸,距离加25米,护送步兵冲击;令步兵9连按时发起攻击。
(九连官兵出征战场前合影)
(步兵9连连长孟启荣指挥战斗)
在炮兵火力掩护下,9连连长孟启荣、指导员苏根宝的指挥各方向突击队第一梯队钻出屯兵洞占领冲击出发位置,兵分3路同时向负2号、负3号高地预定目标发起攻击。左路突击队由配属9连的8连1排长龚冠宇指挥,沿541高地南侧向负2号高地东侧实施辅助攻击;中路突击队由9连1排长王宏指挥,沿负1号阵地向负2号高地西北侧实施主要攻击;右路突击队由9连3排长周健雄指挥,沿116号阵地南侧向负3号高地西侧实施攻击。
在1团前指组织9连向右翼出击的同时,1团基指向2营下达了在左翼组织向142号反冲击的一系列指示。令2营坚决坚守现有阵地,转入坑道的人员要以积极行动坚决粉碎敌对我洞口的封锁;组织好反冲击分队与阵地人员的协调。
随着“双向作战”的展开,敌我双方都十分清楚,接下来互有攻防、你争我夺的是一场更加惨烈的厮杀。
【敬请关注连载第11篇:双向作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