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征程,呼唤打造中国“鲜活的纪念碑”
——观电影《决战中途岛》有感
文|严 杰
最近看了一部中国人投资、美国人拍摄的影片《决战中途岛》,还是有些感慨。在我看来这就像一部战争纪录片,几乎完全依据史实呈现了这个太平洋战争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战役的前后过程。从日军偷袭珍珠港,到美军轰炸东京的报复行动,中途岛战役前的美日双方的准备部署和情报战,到最后的中途岛海空对决,用一种全景式写实手法真实地搬上了银幕。电影把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等指挥将领,还有贝斯特、麦克拉斯基、林赛这些美军轰炸机飞行员身上的历史细节都作了展现,在让我触摸到历史的真实生动和战争的惨烈血腥的同时,更是从贝斯特、麦克拉斯基、林赛等飞行员与日军的血性搏杀中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
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海空激战的惨烈场景,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固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片尾推出的英雄特写和致敬英雄的画面!影毕灯亮,我还在座椅上盯着银幕发呆:这哪里是美国好莱坞商业大片,分明是美国讴歌美利坚英雄主义的国家级的主旋律史诗。
这部影片告诉我,美国在战场态势失利的情况下能以少胜多赢得这场二战太平洋转折之战的中途岛决战,固然得益于准确的情报保障,也得益于日军的狂妄自负导致的指挥失误,但在关键时刻正是因为有一群像贝斯特这样的血性英雄不惜生命英勇战斗!这部影片还告诉我,美军至今称霸世界横行天下,不仅仅是倚仗强大的高技术武器装备,而且依靠强力的宣扬英雄主义激发的铁血荣誉所产生的战斗精神。战斗精神——对任何一支军队永远都是战胜敌人的强大支柱!荣誉激励——对任何一支军队的战斗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
有人会说,美国大兵打赢战争靠的是装备、打的是技术、拼的是实力。在我看来,任何军队离开了战斗精神,包括美军都不可能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朝鲜战争在志愿军“钢少气多”的超强战斗精神面前,美军终因“钢多气少”败下阵来就是明证。
现在我们不妨通过片尾推出的几位美国二战英雄的“豪言壮语”,看看美国军队在中途岛决战中所激发的战斗精神。贝斯特“呼叫全体飞行员,跟我一起俯冲轰炸”的血性呼喊,麦克拉斯基“全员装弹,开始轰炸!”的坚定命令,林赛“加入我们吧,美国海军需要你!”的报国情怀,盖多“无论上天入地,我会出现在任何需要我的地方!”的忠诚誓言,杜立特“我们的机翼载着所有人希望!”的使命意识、莱顿“一段密码将决定整个舰队的命运”的职责担当,包括美国太平洋舰队第16特混编队总指挥、二战中美军人气最高的将领威廉·哈尔西也有“我们永远不会停止战斗”的豪迈誓言,尤其是美国太平洋舰队及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决战中途岛的美军总指挥尼米兹将军“我们无与伦比的勇气是我们最大优势”的由衷感慨,更是证明战斗精神为美国赢得这场决战提供了最好的注释。
再让我们回到《决战中途岛》的片尾致敬英雄的画面,跟随字幕的滚动见识一下上述几位二战英雄在“豪言壮语”之外有怎样的英雄壮举,在美国又受到怎样的礼遇而光芒四射、传颂至今甚至走出国门,名扬天下?我在搜寻他们的历史资料中撷取了镌刻在他们身上的几个符号。
(迪克·贝斯特驾机俯冲轰炸)
迪克·贝斯特: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的中队长,美国王牌飞行员,也是此役作战最勇猛、战功最突出的飞行员。在中途岛海战中贝斯特带领他的中队冒着生命危险向日军航母发起大角度俯冲轰炸攻击,他投下3枚炸弹,击中日军两艘航母,创造了历史。由于贝斯特在作战过程中肺部吸入了碱性气体,于1942年6月24日在珍珠港进入医院,在经历了32个月的治疗后,1944年仅34岁的他不得不退役。贝斯特2001年逝世,享年91岁。
尽管贝斯特退役半个多世纪去世,美国人民却没有忘记自己的英雄,给予这位荣膺海军十字勋章和杰出飞行十字勋章的英雄最高礼遇,他被安葬在白宫旁。
韦德·麦克拉斯基:功勋飞行员,“企业”号航母航空大队的大队长,二战后期成为科雷希多号护航航母(CVE—58)的舰长。在中途岛海战中,麦克拉斯基带领侦察轰炸机大队,作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术决定,在没有找到日军舰队时仍要冒着燃油耗尽的危险坚持搜索,终于发现并跟踪日军“岚”号驱逐舰留下的航行痕迹找到了南云忠一的航母编队。麦克拉斯基领衔的轰炸机群与随即赶到的约克城号VB-3中队长麦克斯韦尔·莱斯利一起向日军航母发起俯冲轰炸攻击,数分钟内三艘日军航母陷入火海。因战绩突出,他荣获海军十字勋章。麦克拉斯基1956年7月退役,为表彰他在二战中的功绩,授予少将军衔,20年后于1976年6月27日逝世。为永远纪念这位英雄飞行员,美国海军每年颁发的优秀攻击机中队奖,就叫“麦克拉斯基奖”。
我在想,中国空军飞行员每年空战对抗年度大赛授予的10个“金头盔奖”,是不是可以我们空军的战斗英雄名字命名,就叫“孙生禄奖”、“杜风瑞奖”、“王海奖”等等都可以,既纪念英雄,又争当英雄,还能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扬,何乐而不为?虽然命名有“王海大队”、“杜风瑞中队”,但我认为份量和意义不一样。
尤金·林赛:“企业号”航母鱼雷机中队长,迪克·贝斯特的好友。1942年2月1日,林赛因在马绍尔群岛对夸贾林和沃特杰的袭击中获得成功而被授予杰出飞行十字勋章。在中途岛海战中,林赛指挥的28架美军战机VT-6编队,担负向日本的苍龙号和飞龙号佯攻任务。他驾驶TBD蹂躏者鱼雷轰炸机把日本的主力战机零式舰载战斗机拉到了低空,为俯冲轰炸机扫清了高空。虽然所发射的鱼雷一发也没有命中日军,但却吸引了日本零式战斗机的火力,为麦克拉斯基和贝斯特的俯冲轰炸机提供了掩护。特别是林赛的鱼雷机中队在没有护航的状态下,自杀式的向“加贺”号航母冲去。结果仅有6架脱险返回美国航母,林赛本人牺牲。为了表彰林赛的英勇行为和突出贡献,追授其海军十字勋章,1944年美国一艘驱逐舰被命名为“林赛号”以示纪念。
我又想,中国海军的舰艇命名为什么不选几艘以海军战斗英雄的名字命名呢?比如“舒积成号”、“麦贤得号”、“梁魁庭号”、“林文虎号”、“王维福号”、“王大明号”等,恐怕这些战斗英雄大部分已无人知晓。
布鲁诺·盖多:企业号机械师。1942年2月1日,5架日本96陆攻机(G3M Nell)袭击了在马绍尔群岛附近的“企业”号航母,其中一架严重受损的日军轰炸机试图撞向“企业”号。在危急关头,盖多立刻跳上了一架停在航母甲板上的SBD“无畏”俯冲轰炸机,操纵后座的机枪向冲过来的日机座舱开火,让“企业”号航母避免了险情。为此,当时在航母上的海军中将哈尔西将盖多由三级机械师提为一级机械师。中途岛战役中,他作为轰炸机机枪手奋勇作战,座机被击中坠海后,盖多和前舱飞行员被日舰俘获,受到日军审问,拒绝透露美军方位,被愤怒的日军把他绑在装满水的油桶里(电影改为了铁锚)溺死海中。
原来美军也有“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宁死不屈的他,用生命维护了军人的尊严和国家的安危,换取了胜利的旗帜。
(杜立特被中国民兵围住)
吉米·杜立特:美国知名飞行军官,杰出的特技飞行员和航空工程师。1940年,杜立特在二战爆发的情况下重新入伍(也是“若有战,召必回”)。为重建树立全美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民心士气跌落的信心,美领导层决定不惜代价空袭日本本土。杜立特上校接受了这一即便轰炸成功也未必能生还的危险任务。1942年4月18日,他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轰炸了日本首都东京。杜立特在这一行动中所克服困难的非凡勇气和能力,让美国人民将其视为一位传奇性的英雄人物。杜立特和机组人员弃机跳伞,被中国平民解救(片尾专门有感谢中国军民的字幕,应该点赞)。回国后,杜立特立刻被罗斯福总统晋升为准将,并授予美国国会勋章。1944年1月任驻英第八航空队司令,升至中将,1946年5月退役。1985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为表彰他的卓越功绩,授予他四星上将。1988年,总统乔治·布什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杜立特在加利福尼亚去世,下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
这个杜立特太牛了,以中将退役39年后还能授四星上将军衔,被两任总统授衔授勋;更为震撼的是,葬礼举行时,美国所有能飞的B-25轰炸机全部升空悼念,其隆重程度超过所有总统的葬礼。
(美国总统里根给杜立特授四星上将衔)
埃德温·莱顿:美海军情报官。在经历了美国情报史上最大的失误——珍珠港事件的六个月之后,莱顿顶着层层重压,不惜赌上自己的前途,坚定宣称“华盛顿错了”,大胆否决了华盛顿的情报。莱顿通过各种细节将战役地点确认在“中途岛”,最终情报准确率高达99%,误差只差5分钟、5度、5海里。正是这些平凡英雄的智慧和勇气,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改变了世界的命运。
美国最后究竟给予这位立下头功的情报员什么荣誉称号和待遇,我不得而知。我揣测应该是情报系统的人只能当幕后“无名英雄”,这也许是世界各国军队的通例。但是,历史没有忘记他,影片给足了他英勇智慧的表现。
导演艾默里奇表示:“能有机会讲述这一故事让我激动万分,先辈们流血牺牲换来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但如今的年轻人不一定都熟知这些战斗故事,电影可以充当鲜活的纪念碑,我们希望以此纪念那次战役及为之付出热血乃至生命的先辈。”
这是美国导演的心声吗?多么熟悉而又久违了的话语体系。我以为只有《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这样的红色作家才有的心声。艾默里奇的英雄情怀让我对美国大导演刮目相看,他不仅仅是在拍电影,而是在讲述年轻人不一定熟知的这些“战斗故事”,用电影这个“鲜活的纪念碑”纪念为之付出热血乃至生命的先辈,告诉美国年轻一代“谁是最可爱的人”。
放眼寰宇,没有哪一个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不敬仰英雄,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敬仰英雄才得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其实,无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世界各国无不捍卫和尊崇自己的英雄。我曾有幸在军旅生涯赴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深为这个国家和公民对英雄尊崇的社会共识和浓厚氛围所震撼。这个素有“战斗民族”之称的国度以英雄的名字命名城市、街道、舰船已成为一种传统,所到各地无名英雄纪念碑长明火永不熄灭,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在熊熊燃烧的长明火照耀下,一对对盛装的新人向烈士墓敬献鲜花,在自己最甜蜜的日子里,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已成为新人婚礼程序中最闪亮的一个仪式。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无论是在创建新中国光辉之路上的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争取国家统一的解放战争,还是共和国立国之战的抗美援朝和维护祖国尊严的历次自卫反击战,都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战争传奇,创造了许多惊世骇俗的经典战例,涌现了许多惊神泣鬼的战斗英雄。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先生时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这一警句充满人性光辉,穿透历史风云,饱含历史智慧,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礼赞英雄从来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动人的乐章。以前我们也拍过不少战争题材的电影,诸如许多当年的优秀影片《英雄儿女》《上甘岭》等也感染影响了一代人。但以今天的视角看,由于鲜见有真实英雄人物在重大著名战役战斗中的英勇事迹、突出战绩和杰出贡献的纪实性展现,这些多数是以原型改编的“电影里”的英雄人物,观者不知何许人也,难以让英雄真实可感,也难以让今天的年轻人觉得真实可信,更难以真正涵养大众的英雄情怀。
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并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号召:“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
“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电影艺术这个“流动的纪念碑”是最具表现力和影响力的载体。我在想今天中国的“流动的纪念碑”在哪里?绝不是那些充斥屏幕成为笑柄的“神剧”!回首百年屈辱的惨痛历史,目睹电视镜头当今生灵涂炭的战乱国家,享受脚下这片安宁温馨的热土,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忘记这是英雄前辈用鲜血生命换来的和平阳光,没有丝毫理由不讴歌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不朽精神。我们的时代应当以崇尚英雄的情感认同,让更多“改姓换名”或“隐姓埋名”或“深藏功名”的真姓实名的英雄人物在银幕上熠熠生辉,重放光芒,让中华大地和平的阳光弥漫着浓厚的英雄气息。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任他岁月变迁价值多元,唯有英雄信仰亘古不变。为一个个真实的历史英雄人物树碑立传,就是耸立起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上甘岭精神、老山精神等一座座精神丰碑,筑就起中华民族复兴路上逐梦征程的闪亮灯塔。
英气长存,英灵不灭。逐梦征程,呼唤打造中国“鲜活的纪念碑”!
12月3日晚写于余姚,4日晚修改于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