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数九寒天的日子实在太冷了,因此也越发期待春节的到来。好在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过完除夕,就到了正月。正月之后,天气逐渐开始暖和起来,有人返城继续工作,有人开始春耕,而地里让人期盼已久的野菜也有能挖的了。
正月开始,有一种野蒿,逐渐从地里长出来。这种野蒿表面有一层白色绒毛,民间叫它“白蒿”,不仅是非常好吃的野菜,还是一种很好的药材。
白蒿,又叫茵陈蒿,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虽然是同一种植物,但是正月和二月的是不一样的,一般人们认为,在正月采摘的白蒿才是茵陈,到了二月就只能称之为蒿。
而等它更老一些,就只能砍来当成柴火了。为何会这么区分呢?其实是因为人们觉得正月刚长出来的白蒿药用价值更高,到了它长大了,药用价值差一些,没有正月长出来的好。
其实,这种说法有些过于片面了。作为药材而采收的白蒿,不仅可以春季采摘,还可以在秋季采收。春季收的是白蒿的幼苗,等它长出地面几厘米的时候就可以采收了,此时的白蒿比较幼嫩,叶片和茎上全有一层白色柔毛,特征明显,很好认出来。
这个季节采收的白蒿在药材之中有一个专有名词:绵茵陈。在秋季采收的白蒿,因为已经长出花苞了,茎叶变老,已经看不出春季时长有白色绒毛的样子,但它也有药用价值,这个季节收割的白蒿也有一个专称:花茵陈。
所以,民间关于白蒿的说法并不完全对,它整株植物都是有药用价值的,不分哪个季节,有所区分的只是何时采收,以及使用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白蒿的价值十分认可,每年都有很多人在正月出门采挖白蒿嫩苗当野菜吃。
白蒿的嫩苗味道还是很清香的,没有它长大后的味道浓厚,当野菜吃没多大问题,很多人爱吃。正月虽然外面还比较冷,但白蒿已经悄悄在河坡、荒地上发芽了,有时候找对位置了,一次能挖到不少,有时候找半天都看不到一棵。找白蒿时,最好去往年长过白蒿的地方找,一般不会空手而归。
对于吃过白蒿的朋友来说,估计此时已经开始回味白蒿的美味了。没吃过白蒿的朋友,估计现在很想知道白蒿的吃法。其实,白蒿这种野菜,吃法非常简单,不需要过多的加工,清理干净杂草枯叶,然后清洗干净泥土,再在白蒿上面撒上米粉,让白蒿均匀沾上米粉,上锅蒸熟即可。
在等待白蒿蒸熟的过程中,调一个蒜汁蘸酱即可,蒸熟后把蒜汁倒进去拌匀,即可开吃。白蒿柔嫩清香,吃起来美味可口,是正月不可多得的野菜,春节大鱼大肉吃多了,来点这种小野菜,开胃又解腻。
俗话说得好,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春季是养肝的好季节,在春季吃一些有利于养肝的野菜,对于人体健康有好处。白蒿具有清热、利湿、养肝、退黄等功效,是一种很不错的养肝野菜,也是药用两用的好药材,值得我们学习了解。
各位朋友,你们采挖过白蒿吗?欢迎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