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什么能代表春季,在笔者看来野菜是必不可少的,阳春三月,莺飞草长,各种野菜也都在这个季节新生,正是最为鲜嫩,最为美味的,不吃的话,那可算是辜负了大好春光。所以,在每年春季到来之后,很多朋友都会去农村野外踏青,顺便采挖一些野菜回来吃,品尝下春天的味道。
我国有着悠久的野菜食用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诗经》当中,就记载了不下20种的野菜,有些至今依旧被人们食用,如荠菜、车前草、香椿等。而正是由于我国野菜食用历史悠久,再加上地域广袤,让我国的野菜种类数不胜数,各个地区也发展出了独特的野菜饮食文化。
本期,笔者就给大家分享一种独特的野菜,相信很多朋友可能都没听过,这野菜生长在海边石头上,食用超2千年,做凉粉是一绝,清凉解暑,它便是“石花菜”。
石花菜是什么?
石花菜的名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白菜、菠菜一样的蔬菜,其实并不然,石花菜是一种藻类,准确的说它是一种红藻,属于石花菜科石花菜属下的一类红藻,所以咱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海藻的一类。
和其他海藻不同的是,石花菜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生长于海水中,而是生长在海边的石头上,看起来就和我们在河边石头上看到的青苔差不多。不过在外形和颜色方面,这石花菜可比青苔好看多了。
石花菜藻体直立丛生,枝干呈现出羽状,一般为互生或对生,如同珊瑚一般。而在颜色方面,石花菜的则长得非常的醒目,新鲜的多是紫色、深红或者绛紫色,基本上只要看一眼就能认出它来。
石花菜真能吃吗?
笔者和很多朋友一样,第一次见到这种野菜的时候就有这个问题,而在尝试之后发现,它不仅能吃,而且非常的好吃。
其实石花菜在我国可是悠久的食用历史哦,比很多蔬菜的食用历史都长。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在秦代之前,生活在海边的老百姓就已经食用石花菜了,这样说来,石花菜的食用历史超2千年了。
据说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曾为了搞懂石花菜,到处拜访、请教很多师傅、渔夫、农民,才将石花菜记载于《本草纲目》中,里面就这样写道:“生南海沙石间。高二、三寸,状如珊瑚,有红、白二色,枝上有细齿。以沸汤泡去砂屑,沃以姜、醋,食之甚脆。其根埋沙中,可再生枝也。一种稍粗而似鸡爪者,谓之鸡脚菜,味更佳。二物久浸皆化成胶冻也。”
其实在民间,还有很多关于石花菜的传说,笔者这里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阅一下哦,下面就说石花菜的吃法吧。
石花菜在民间的吃法有很多,如凉拌、煮汤等等,吃起来的口感都是爽利脆嫩,不过要说最棒的吃法,那非凉粉莫属了,可以说,用石花菜来做凉粉那可是一绝,不仅看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更是清凉滋润,特别是在盛夏的时节,吃上一碗石花菜做成的凉粉,不仅清凉解暑,而且整个人都跟着滋润起来了。
也是因为石花菜好吃又解暑,在每年夏季快到来的时候,很多生活在海边的农民、渔民,都会去海边的石头上采摘石花菜,然后回来做成凉粉冻着,等到天气炎热之时,就拿出来吃它解暑。
石花菜做凉粉的步骤:
1.在海边石头上采摘新鲜的石花菜回来,用水洗几遍淘尽杂质。
2.放到锅里加入白醋翻炒一下,可以加一点点水,石花菜稍微变软就可以了。
3.倒入高压锅里加入6-6.5斤水,我的高压锅比较小,分两次做的,锅大的全部倒入就行。
4.用时大约一个半小时,把锅里压好的汁子过滤到干净的盆里,放到一边不要动,等冷却后就会慢慢的凝固,现在天热冷却用时要长一些。剩下的渣子放在锅里再重新加入2斤左右的水,因为已经熬制一遍了,第二次用水一定要减量,再压制1.5小时以上,再过滤倒入盆里。相比较第一次的第二次做的能稍微脆一些,软一些。
5.凝固、切块。
6.根据自己的口味拌上调味料即可。
石花菜在我国分布不是很广,主要分布于靠海的地区,如黄海、渤海、东海等地区的海边城市,它在我国的种类也比较多,一般有十几种,并且在不同的海域生长着不同的种类,但做法和吃法都差不多。
在不同的地区,石花菜的叫法也不一样,如鸡脚菜、海冻菜、红丝、凤尾等,做成凉粉的叫法也不一样,如在福建一般叫做“四果汤”,在广东叫做“石花膏”,在海南叫做“琼脂”等。
另外,石花菜本身还有着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缓下、驱蛔的药用价值,所以用它来做凉粉吃,不仅清热解暑,还能起到促进消化、清肺化痰、清热燥湿,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等多种食疗价值哦。
各位朋友,不知道你们是否见过石花菜?你们吃过石花菜做成的凉粉吗?欢迎留言交流探讨哦!
参考资料:
1.王旭雷. 中国海洋红藻分子系统发育初步分析及石花菜目的分类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
2.王丹丹. 石花菜Gelidium australe J.Agardh的组织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3.林婷. 石花菜、珊瑚藻、缘管浒苔和海蒿子对海水中重金属的生物富集能力及机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4.许瑞波,吴琳,王吉,周洪英,巩建龙,史大华.石花菜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02):38-41.
5.《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