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年姚广孝病重,临终前提出一个要求,让朱棣难堪。朱棣问:我赐你高官厚禄、良田美人你不要,现在为他一个人,值得吗?



1418年,姚广孝病重,提出了一个要求,却让朱棣难堪。朱棣问:“我封你为官,你不受;赐你良田和美人,你不要;现在为他一人,值得吗?”姚广孝答:“愿陛下助我洗清罪孽。”朱棣长叹一口气,无奈地答应。 随后,朱棣命人放出了被关押十余年的溥洽和尚,满足了姚广孝的心愿。不久之后,姚广孝在庆寿寺安然去世。朱棣亲手撰写神道碑铭,并把他供入明祖庙中。 溥洽和尚,曾是朱允炆的主录僧。朱棣攻下南京后,朱允炆离奇失踪,朱棣怀疑是溥洽把朱允炆藏了起来,并暗中助他离开。因此,朱棣便把溥洽关押审讯,只是十余年来毫无收获。 但是,朱棣并没有放弃。不过,为了满足姚广孝的心愿,朱棣还是答应了。因为没有姚广孝,或许就没有朱棣的成功。 1382年,姚广孝和朱棣第一次相遇。当时,马皇后病逝,57岁的姚广孝作为高僧被推荐到京城做法事。当他看到朱棣的那一瞬间,激活了心底隐藏的欲 望。他主动接近朱棣,对朱棣说:“燕王若是用我,我送您一顶白帽子。” 一王戴上白帽子,就是皇。朱棣心下大惊,立即斥责他荒谬。不过暗地里却是和姚广孝越走越近,被他的博学折服,引为知己。 姚广孝究竟有何魅力,能“迷”住戎马出身的燕王朱棣呢? 姚广孝生于元朝末年,比朱元璋小7岁。14岁时也做了和尚,但是和朱元璋不同的是,他是主动遁入空门,而不是由于生活所迫。 姚广孝生于苏州医学世家,从小衣食无忧。有一次,他的伯父突发感慨:“现在世道不好,你们如果书读得好,就去做官;如果读不好,不如就做个和尚,也能享受方外安宁。” 没想到,这些牢骚被姚广孝听了进去。14岁那年,当他看到一群和尚敲锣打鼓招摇过市后,就果断地出家了。当然,元末风起云涌,人才辈出,姚广孝也不甘寂寞。 一次,姚广孝和师兄弟们从礼部应试归来,途径北固山时心生感慨,赋诗怀古,说了一句:“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同行的宗泐和尚听后批评道:“这是僧人该说的话吗?” 姚广孝笑而不语,但是他想要建功立业的野心却暴露无遗。 姚广孝并不是突发感慨,而是蓄谋已久。他看到朱元璋等人争夺天下,他也不曾闲着。他除了学习佛法外,还曾拜师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 所谓阴阳术数包涵很广,包括天文地理、卜算风水以及军事经算等等。巧合的是,姚广孝恰恰对建功立业很感兴趣。 所以,当朱棣一和姚广孝交谈,就被他给吸引住了。因为姚广孝所学所好,正是朱棣也感兴趣和需要的,直叹“相见恨晚”。二人常常形影不离,私下里商议大计。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即位之初便开始削藩。姚广孝趁机劝说朱棣起兵,朱棣还有些犹豫:“现在百姓都支持朝廷,不好办吧?”姚广孝只说了一句话:“ 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让朱棣下定了决心。 眼看朱棣起兵,姚广孝十分振奋,他倾其所学,助力朱棣取得了靖难的成功。 在东昌之役中,朱棣战败,名将张玉身亡,朱棣麾下士气受挫。朱棣很心急,姚广孝却说:“我说过的,‘师行必克,但费两日’。你们看,东昌的‘昌’不就是是两个‘日’吗?” 诸将听后觉得有道理,信心重燃。朱棣则私下里说:“关键时刻,还是你能提振军心啊!”在靖难队伍里,姚广孝一直充当着军师和教导员的角色,对朱棣出力巨多。《明史》中说:“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 功以为第一。” 鉴于姚广孝功劳巨大,朱棣在篡位成功之后,曾对姚广孝进行封赏,还特准他还俗。不过,却被姚广孝拒绝了。 朱棣很疑惑:“建功立业不是你的梦想吗?现在我们成功了,你怎么好像不太高兴?”姚广孝听后苦笑不已。 建功立业确实是姚广孝的梦想,不过在4年靖难时期,虽然他帮助朱棣成功,可是他的内心里却深受折磨。 朱棣登基后,姚广孝曾衣锦还乡,不过他的姐姐和昔日好友王宾却拒不相见,王宾还说:“和尚你做错了呀!”,让姚广孝一度迷茫。 方孝孺一案,姚广孝曾对朱棣说:“这个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你不能杀。”朱棣满口答应,可是因为方孝孺触怒他,他把方孝孺诛灭满门。姚广孝怀疑自己是不是帮错了人。 尤其是他回想四年靖难,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凋敝。对于一个僧人而言,他觉得自己是为了一己私利犯错而不是立功。所以,他拒绝了朱棣的赏赐,长居于寺中苦修。直到生命最后,请求朱棣释放溥洽,也算是一种赎罪。 姚广孝是一个奇人,奇人的想法总是迥异于常人,我看不懂他。 一般而言,我们做事都有一个目标。姚广孝帮助朱棣打下天下,却甘愿放弃功名利禄,这和我们的想法相悖。从世俗的角度看,实在难以理解。 如果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倒能理解。建功立业却能放下名利,这一行为堪称佛,意为“超脱”。 不过,对于这种行为我不赞同。姚广孝为天下安,这是功,不是过,完全不必自责。个人修行是小修,能匡扶天下,这是大修。如果没有这种气概,不如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岂不是更好吗?
点击关注和赞,我们明天再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