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年,严世蕃被审讯结束,罪名被列了十几条,全都是罪大恶极。而他却对罗文龙说:“好了,我们得救了!”罗文龙以为严世蕃吓傻了,没想到严世蕃真让狱卒买来酒菜庆祝,罗文龙有些不知所措。
严世蕃,既是严嵩的儿子,也是他的幕后人,一生高调。 严嵩62岁进入内阁,惯于溜须拍马,但是处事反应迟钝。每次得到宫中旨意,他无从下手时就把消息传给严世蕃,让他做主。 严世蕃在这方面很擅长。 嘉靖信奉仙道,连亲手书写的手谕都有一丝仙气——字迹潦草,很难辨认。而严世蕃每一次都能看得明白,给出的回答也十分符合嘉靖的心意。 徐阶等内阁大臣都感觉很奇怪,一个不在内阁的人,怎么会这么了解皇帝呢? 其实说来也简单,严世蕃花了很大价钱,买通嘉靖身边的太监,监视着嘉靖的一举一动。嘉靖有什么习惯和爱好,都有人定期透露给严世蕃,严世蕃早就把嘉靖给研究透了。 所以坊间传闻,嘉靖不可一日无严嵩,而严嵩不可一日无严世蕃。更有一种说法,严嵩是大丞相,严世蕃是小丞相。 严世蕃听到后不仅不恼怒,还洋洋自得,自诩无人敢惹。嘉靖对裕王冷淡,严氏父子就下令克扣了每年给裕王的岁赐。为此,裕王不得不凑了1500两银子送给严世蕃,才让他高抬贵手。 而严世蕃拿了好处,不仅不低调,还高调宣称:“连皇帝的儿子都要给我送银子,你们谁还敢不给我送?”严世蕃甚至膨胀到,连收贿都有标准。 一次,赵文华给严世蕃送了一顶价值连城的金丝帐,还给严世蕃的27个妻妾一人送了一个珠宝簪子。严世蕃收下了,却仍不满道:“元质(即赵文华)也太小气了吧?” 严世蕃在家里挖了个地窖,把收来的金银珠宝都藏在里面。严嵩看到藏宝量后都觉得心惊,认为这样下去迟早会出事,就劝严世蕃收敛一点儿,可是严世蕃从来不听。 事实证明,严嵩的判断是正确的。严世蕃的贪婪,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清官杨继盛看到严氏父子索取无度,百姓民不聊生,就以自己的生命为筹码,劝嘉靖除掉佞臣。尽管他最终因为严世蕃的构陷而牺牲,但是因此打响了“倒严”的第一枪。 不过,严世蕃自负聪明,他对此不屑一顾。 随着严嵩日渐衰老,以及徐阶等更加年富力强、更能讨得嘉靖欢心的大臣崛起,严嵩在嘉靖心里的重要性也日益下降。而严世蕃却仍不知收敛,继续嚣张跋扈。 眼看时机成熟,邹应龙立刻上书,要求清查严世蕃索贿。这一次,嘉靖没再手软,下令:严嵩被罢官,严世蕃被发配充军。 按理说,严大公子这回该低调了吧?可是,他还是没有。 严世蕃不仅偷偷跑回了老家,还大张旗鼓地修建住宅,同时还结交了有倭寇前科的罗文龙。到底是因为贪婪而掉以轻心。很快,严世蕃又被关进了大牢。 到此为止,严世蕃还是相信,凭自己的聪明依然能够安然无恙。因为,他已经把嘉靖研究透了。 他大肆宣扬自己谋害杨继盛等忠臣的事实,赌嘉靖会因为面子不敢杀自己。案子是嘉靖判的,他不能打自己的脸吧? 严世蕃的计谋不错,不过他却忘记了一件事,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聪明人。而徐阶不仅比他聪明,还想置他于死地。徐阶把严世蕃供述的罪行换成了“通倭”和“犯上”——两个嘉靖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嘉靖一怒之下,判严世蕃斩立决。 可怜严世蕃前一秒还在笑说自己会马上出狱,下一秒就被这个消息吓得昏死过去。 严世蕃被诛杀,这个结局毫不意外。 严世蕃很聪明,但是太过高调。而在历史上,太高调的人,一般不会有好下场。 严世蕃没看明白,他和父亲严嵩只不过是嘉靖权力的代言人。而他自以为了解嘉靖,就妄图左右嘉靖的思想,这无疑是一步烂棋,把他自己推向了死亡。 如果严世蕃不张扬,学会低调;或者在被发配后,老老实实去服刑,没准还能等到嘉靖的回心转意,重新被启用。可是他反复在嘉靖的底线上试探,被处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点击关注和赞,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