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明英宗查于谦谋逆,却找不到证据,首辅徐有贞淡定地说了一句话,变成了明英宗一生都抹不掉的污点



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下令诛杀于谦。几天后,负责此案的官员跑去向首辅徐有贞请示:“实在找不到于谦作乱的证据,怎么办?”徐有贞说了一句话,官员听后震惊不已。 徐有贞原名徐珵,土木堡之变前在翰林院任职。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与20万明军被困。瓦剌大军以送还英宗为名,趁势攻打北京城,朝廷上一片哗然。关键时刻,徐有贞站了出来。 他说自己夜观天象,只有将都城南迁才能避祸,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保守派大臣的支持。临时上位的景泰帝朱祁钰犹豫不决,此时仅是兵部侍郎的于谦一声怒喝:“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说:“京城是天下根本,南迁是想学宋朝南渡吗?”他的怒吼惊醒了很多人,景泰帝也决定打一场京城保卫战,绝不退缩。最终,这场战争明朝赢了,击退了瓦剌3万骑兵和10万步兵。但是,提议南迁的徐有贞却成了众人的笑柄。 徐有贞很愤怒,他告诉别人自己不是胆小鬼,可是没人在意。最关键的是,这件事严重地影响了他的仕途。 京城保卫战胜利之后,徐有贞成了众人避之不及的人物。官员的升迁掌握在于谦手里,景泰帝也因为他之前的表现很嫌弃他。一次,国子监祭酒的位置有了空缺,徐有贞硬着头皮托人去向于谦讨这个职位。 于谦觉得徐有贞能力不错,就写了奏折向景泰帝推荐他。景泰帝只是瞅了一眼徐有贞的名字,就嗤笑道:“这不是之前提议南迁的徐珵吗?这人心术不正,不用管他。”于是,徐有贞求官的事情就泡汤了。 徐有贞知道结果后,以为是于谦在从中作梗,愤怒不已。后来,在好友建议下,把名字从徐珵改为了徐有贞,才在景泰帝的疏忽下被外派山东为官。不过,他却嫉恨起了于谦,决定报复。很快,他就得到了机会。 景泰帝即位八年后,忽然一病不起。一天,他召见了曾帮自己上位的功臣石亨,让他代替自己去主持祭祀。没想到,石亨却起了别的心思。他决定推明英宗重新上位,再做一次从龙之臣。 京城保卫战后,明英宗也被瓦剌大军放了回来。但是,尴尬的是,此时景泰帝已经即位,一国不能有两个皇帝。于是,景泰帝封明英宗为太上皇,并把他软禁在了南宫整整八年。 石亨打定主意后,在别人的介绍下找到了徐有贞。徐有贞知道机会来了,如果他能扶持明英宗上位,他就是大功臣,仕途不就一帆风顺了吗? 两个人一拍即合,伙同太监曹吉祥一起发动了“夺门之变”。明英宗重新上位之后,就让徐有贞做了内阁首辅,并把于谦等一众支持景泰帝的大臣抓捕入狱。但是,徐有贞不满意,他想杀掉于谦。 于是,他就跑到明英宗跟前说了于谦很多坏话,并且造谣说:“陛下,于谦为了不让您做皇帝,打算请外地藩王来接替皇位呢!”然而,明英宗只是微微蹙眉,片刻后笑着说:“于谦是有功的。” 此时的明英宗饱尝人世冷暖,已经能洞察人心,他知道徐有贞是在蓄意报复。不过,徐有贞没有放弃,思考再三后,说了一句扎明英宗心的话:“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明英宗面色大变,无奈同意。 但是,杀人得有罪名。于谦做官两袖清风,处事规范严谨,实在找不到污点。于是,就出现了开头主审官向徐有贞请示的一幕。徐有贞在听到请示后,说了一句恶毒的话:“虽无显迹,意有之。” 简单地说就是,他没有这么做,但是他想这么做。这句话,跟秦桧杀岳飞使用的“莫须有”的罪名一样恶毒。古往今来,荒唐至极!主审官听后却连连称妙,一代名臣于谦就这样被处死了。 于谦被杀后,按例要被抄家。可是,抄家的官员把于谦家里翻遍之后,惊讶地发现这位当朝首辅一品大员的家竟然这么穷困。除了生活必需品,一点儿多余的钱都找不到。 他们最后找到了一间封闭的屋子,从里面只找到了蟒袍和宝剑。这是景泰帝因为功绩赏赐给于谦的,可是于谦从来没有拿它们来炫耀。 当消息传到明英宗耳朵里后,明英宗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他找来石亨询问为什么说假话,石亨却是连连摇头说:“这些都是徐有贞教我们说的。”明英宗知道自己被骗了,不过他也没有再追究徐有贞的责任,毕竟他是帮过自己的功臣。 不过可笑的是,徐有贞却和石亨、曹吉祥闹起了矛盾。徐有贞自诩清流,看不惯石亨、曹吉祥得势后嚣张跋扈的样子,暗中撺掇御史弹劾他们。石亨和曹吉祥也不甘示弱,把徐有贞陷害于谦的那一套用在了他自己身上。 最终,仅仅做了四个月首辅的徐有贞,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联手构陷下,被迫下台。从首辅被贬为一介庶民,终生都没有再被启用。六十六岁时郁郁而终。 徐有贞的一生,就像一台荒唐的戏剧。 他因一句南迁建言被嘲笑,因一句恶言背负起诛杀功臣的千古骂名。他有能臣之相,在山东时主持黄河治理,功绩卓著;却无容人之量,因为猜测于谦打压自己,就一定要把于谦杀掉解恨。 决定我们人生好坏的因素有很多,我们或许很难成为一个财富、能力卓越的人,但是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好人。就像王阳明所说,要致良知。而像徐有贞这样的人,借用一句当年明月的评价:「对于这样的人,我已无话可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