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7年,一群侍卫闯进张昶家中,厉声喝问:“张大人为何通敌?”张昶轻蔑笑道:“朱元璋终于要杀我了吗?”



1367年,一群带刀侍卫闯入大臣张昶家中,把一卷书稿摔在地上,厉声呵斥:“张大人,你可知罪?”病床上的张昶瞥了一眼书稿,轻蔑笑道:“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还不算晚。”他说完挣扎起身,坦然赴死。
 
张昶为什么会被处死呢?只怪他自己私心作祟。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几乎横扫江南,与元朝分庭抗礼。元朝统治者很高兴,他们打算招安朱元璋,这样就能摘桃子,继续稳坐江山了。
 
于是,元朝廷派户部尚书张昶,携带几大箱金银珠宝奔赴南京,想要授予朱元璋官职。
 
当张昶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南京后,却傻眼了。他不仅没有受到想象中的礼遇,也没有看到朱元璋感恩戴德。朱元璋拒绝了封赏,并且还对他说:“我对元朝的官职不感兴趣,但是对你很感兴趣,你就别走了。”
 
张昶懵了,这一趟不仅任务没完成,还把自己搭了进去。
 
朱元璋很重视张昶,因为张昶是个能够治国的人才。朱元璋出身草莽,一路上靠着吸纳各种人才,逐渐成为了义军中最强悍的一支。但是,因为打天下靠的是武将,朱元璋手下能打仗的人很多,能治国的文臣却很少。
 
刘基能力出众,强于出谋划策。可是张昶不同,他是元朝的户部尚书,通晓各朝的历史典章,精于理学研究。朱元璋此时基业初创,正需要张昶这样的人才来辅佐他。
 
所以,朱元璋软硬兼施,终于把张昶留了下来。他高兴地对刘基说:“元朝送了一个大人才给我啊!”之后还美滋滋地授予了张昶参知政事的官职,希望他能静下心来好好给自己效力。可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张昶心里根本没有这样想过。
 
张昶会答应留下,只是因为他手无缚鸡之力无法逃脱。他深受忠君思想影响,信奉一臣不事二主,对元朝故主忠心不二。同时,在元朝享受功名利禄的他,也根本瞧不上朱元璋这个草台班子。更重要的是,张昶对朱元璋十分痛恨。
 
张昶一行到达南京的时候,朱元璋为了羞辱元朝,让他们脱掉衣服再进城。张昶虽然照做了,但是却觉得受到了难以启齿的侮辱。朱元璋或许并不在意,张昶心里却无法忘记。
 
于是,张昶决定效仿关羽,演一场“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让自己更快“融入”朱元璋的阵营,他想出了三条计策。
 
第一条,和朱元璋的手下搞好关系。张昶为人机敏,博学多才,又擅于逢迎,经常和朱元璋手下的文臣探讨文章典籍,很快和杨宪、胡惟庸等人都建立了良好的知交关系。
 
第二条,为朱元璋尽心做事。张昶很有才干,为国家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很多典籍参考,任何难题都能裁决如流,让朱元璋很满意。在明朝占有重要地位的《大明律》,就是张昶、李善长和刘伯温一起想出来的。
 
第三条,保持清廉。张昶摸准了朱元璋穷苦出身、讨厌铺张浪费行为的心理,常年只穿一身破袍子,也不换什么新衣服。朱元璋看到后很欣慰,暗叹自己押对了宝。
 
张昶凭借这三条计策,在朱元璋阵营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在打消了朱元璋的怀疑之后,张昶才开始暗中搞一些小动作。他让亲信写了一封信,信中歌颂朱元璋的功德,劝他及时享乐。
 
张昶想瓦解朱元璋的意志,让朱元璋成为一个昏君,可是他小看了朱元璋的手段。朱元璋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幕后主使是谁,拿着信对刘基说:“这个人是想要做赵高啊!”说完,便把信烧了并不在意。
 
可是,张昶以为自己的计谋得逞了,就变得越发肆无忌惮。在修订《大明律》的时候,他开始夹带“私货”,竟然劝朱元璋加重刑罚,“破兼并之家,行厉民之术”,想要把朱元璋变成一个失去民心的暴君。
 
朱元璋又不傻,这一次直接发飙,怒斥张昶心术不正。张昶吓坏了,老实了一段时间。但是,他发现朱元璋并没有处罚他,侥幸心理逐渐占据上方:他朱元璋还需要我,不会杀我!
 
张昶想得没错,朱元璋确实惜才才对他宽容。但是,他忘记了一件事,对于朱元璋这样从战争中走出的上位者来说,留给他任性的宠爱机会并不会太多。很快,张昶就为他的狂妄付出了代价。
 
1366年,李文忠攻破了杭州,带回了一群元朝俘虏。张昶知道后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他怕这些俘虏会丧命。于是,张昶利用自己的职权,偷偷准备了充足的水和食物,在夜里将俘虏悄悄放跑了!他还给了领头元将一封信,让他替自己给元主报平安。正是这封信,决定了张昶的命运。
 
这群元朝俘虏并没有逃出去,在出城没多久,就被朱元璋的手下重新擒获,而且还缴获了张昶的那封信。信很快送到了朱元璋的手上,气得朱元璋直接摔碎了手里的茶杯。
 
朱元璋派人去问罪,张昶也不辩驳,拿起书稿写下八个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朱元璋知道张昶心意已决,这次不再有任何惜才,派侍卫捉杀了他。之后还感觉不解气,命人把张昶的骨头敲碎,扔进江中喂鱼。
 
张昶是个人才,可惜他一心系在元朝身上,不惜抛弃同族。朱元璋一再的宽容相待,并没有打消掉他愚忠的信念。慕强也不能毫无底线,如果他能明白这个道理,或许在九泉之下也会后悔吧......
看完点个赞和关注吧,每天和你分享历史故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