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6年,大明5000名士兵执行护送任务,在安南遭受到了10万大军伏击。安南使者却毫不在意地说:“你们不必大惊小怪,这只是一场误会。”朱棣震怒,命人荡平了安南。 朱棣调兵八十万征讨胡氏,而胡氏则号称有一百万兵丁严阵以待。其实,在此之前,朱棣与胡氏之间曾有过一段“蜜月期”。 靖难之役后,朱棣即位。为了摆脱得位不正的争议,他派使者诏安南、琉球等藩国来朝,与大明修订朝贡体系。 此时,胡氏已经灭绝了前国王陈氏血裔,借此机会请封为国王。实际上,大明对于胡氏篡位的事情已经了解。但是,朱棣却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胡氏对朱棣感恩戴德,不过他们的野心不止于此。 此后一年,胡氏侵占大明广西思明府禄州、西平州等地,知府黄广成上奏,请求严惩胡氏。没想到,朱棣只是轻飘飘地对安南使者说了一句:“如非安南之地,则速归还。”然后就没有了下文。 胡氏却得寸进尺,再次侵占占城国北部。占城国王心有不甘,向大明控诉胡氏,甚至表示:“占城愿意归顺大明版图,请陛下遣官员来管理。” 朱棣收到占城国王的奏疏后大怒,下诏谴责胡氏的侵略行为,要求他们归还侵占占城和大明的土地,并且警告说:“你们赶紧改过,否则小心点!” 然而,胡氏却对此置之不理,因为这个局他们已经谋划了很久。 其实,胡氏原本姓“黎”,皇帝黎季犛是前国王陈叔明的女婿。陈叔明也是篡权上位,上位之后一直想要摆脱大明的影响。 等到陈叔明死后,黎季犛屠戮了陈氏一族,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虞”。为了博取大明的好感,他把自己的姓氏改为“胡”,自称是先祖是浙江人,是舜帝后人的一支。 朱棣自然不信这一套。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胡氏交好靠拢大明,这一切都是他们在为自己的扩张做准备。 然而,就在胡氏暗中谋算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1404年,老挝民宣慰使刀线歹护送前国王之孙陈天平入京。陈天平哭诉道:“求陛下给陈氏讨回公道。”然后声泪俱下地控诉黎季犛弑主篡位,灭族陈氏的罪过。 朱棣立刻派使者前去问责。与此同时,胡氏竟然把手伸向了大明云南的领土。这一次,朱棣不再忍了,态度强硬,毫不妥协。 感受到大明的态度后,胡氏立即退还了侵占的土地,并且派使者说愿意迎陈天平回国为王,不敢再有异心。看到胡氏服软,在询问陈天平的意见后,朱棣同意了。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5000明军在胡氏10万大军的伏击下,死伤惨重,很多士兵被俘虏为奴,陈天平被削首。 到了这时,胡氏竟然还敢派使者来狡辩。 朱棣震怒,立刻召来成国公朱能,说:“胡氏一再欺朕,朕要对他们动兵。” 此时,靖难刚过,大明武德十分充沛,即使是文人士大夫们也坚决赞同出兵。甚至有人提出了安南自古就在中国治下,要在安南设置郡县的方案。 于是,在名将张辅的统率下,只用了七个多月,就攻破了安南,胡氏王朝覆灭。这个战绩非常耀眼,因为历史上中国征讨安南大都无功而返。安南史臣叹道:胡氏早就丧尽了民心。 1407年,大明在安南设交趾郡,安南在自立了400多年后,重归中华版图。 朱棣雄才大略,成就不在朱元璋之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制定下国策:不征讨四夷。因为大明的主要威胁在北方,而周边四夷则如鸡肋一般。 不过,朱棣却打破了这个祖训。张奕善先生在《明帝国与南海政略》中说:“成祖生就桀骜不驯,是拥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祖训的约束只限于中下之君,绝 无法使之就范。” 朱棣起初对胡氏容忍,是因为需要胡氏臣服。但是,胡氏夜郎自大,把朱棣的容忍当成了软弱。《韩非子》里曾言:“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所谓“国小无礼而侮大邻,可亡也”,正是胡氏的写照。 大明在安南设郡后,建立了完整的地方行政体系,并传播礼乐和儒家经典,安南的文化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可是,因为安南已经自立了400多年,当地人一直视大明为外人,所以叛乱不断。明军一次又一次击败了叛军,却始终无法安稳统治。 朱棣去世后,大明继位者仁宣二宗决策失误,明军于1427年年末退出安南,大明再也未能完成收复中华故土的伟业,从此成为了遗憾。 如果大明后来还有朱棣一样的皇帝出现,历史或许会有改变吧。可惜,历史不会重新来过......
点击关注和赞,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