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35卷,汉纪二十七
汉平帝元寿二年(壬戌,公元2年
【原文1】:莽欲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奏言:“······博采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者适子女。”
王莽现在大权在握,尚未篡汉的行为,充其量就是个权臣。
既然是权臣,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自然是不择手段,之前排除异己、培植势力、邀名造势都是自下而上形成权力基础。
而自上而下方面,除了太皇太后王政君之外,那就是皇帝。
虽然此时皇帝的权力都集中在王莽手中,但占据大义名份,因此在这方面的布局重点在将来,让王莽的女儿和皇帝生下儿子,届时皇帝不听话就送他归西,再扶持王莽的外孙继位,以其年幼为名,继续让王莽辅政。
【原文2】:事下有司,上众女名,王氏女多在选中者,莽恐其与己女争,即上言:“身无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太后以为至诚,乃下诏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
事情开始走流程,进入备选名单的女子颇多,其中王氏之女也不少。
王莽这下有些纠结了。
一方面,他这个人虚伪,对名声看得比较重,既想让自己的女儿当皇后,又不想承担如霍光那样的骂名。
另一方面,面对这么多竞争者,尤其是王氏外戚内部的人,王莽是想出手却不能出手。
王莽只有通过暗示来让朝堂、马仔主动选自己女儿,这样在天下看来,并不是王莽要求的,而是众人的一致意见。
只不过,有意的地方出现了,太皇太后王政君以为王莽真的谦虚的确不想让自己女儿进入皇宫,还真的同意,不但如此,直接王氏外戚之女一概都不选。
王莽也没想到,自己就谦虚一下,怎么王政君就当真了?
【原文3】: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诣廷中,或伏省户下,咸言:“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
事情到了尴尬的地步,太皇太后王政君已开进口,自然朝堂上官员不好多说。
王莽换了个方式破局——舆论!
材料中,百姓、儒生、下级官吏、公卿大夫上书,谏言者每天有一千多人。
这些人都要求说让王莽的女儿做皇后。
这也是有意思的地方,这么多人不约而同地说一件事,这说这背后没有人组织、串联,那还真不可能。
其实从动机的角度想就能理解。
首先,人的行为必然利己,或经济利益或情感共鸣。
其次,从人的社会等级、地位、位阶的角度结合,越是往下,所求之利更多是比较现实的经济利益。而越是往上,更偏向于权力、自我实现、思想信念等等。
因此,这些人里面,百姓之流可能是有人给钱了。
儒生,有可能是被别人三言两语鼓动起来。
下级官吏、公卿大夫,是想在这事里面露个脸,搞政治投机借此上位向王莽靠拢。
【原文4】:莽遣长史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而上书者愈甚。太后不得已,听公卿采莽女。
面对舆论渐起,王莽让手下人去劝阻这些人,没想到劝阻不但没用,反而参与的人越来越多。
果真是,心中越想要,嘴上越不能说,反而要拼命拒绝。
当舆论起来,恐怕想到的是王莽背后操弄的人不少。
但,王莽又让劝阻,这个姿态是做得十分到位,就相当于告诉天下人:看我都让他们不要搞了,他们还是不听,这事和我没关系。
这一下,即利用了这些人鼓动舆论,又和自己撇清了关系。
果然,如此舆论汹汹让太皇太后王政君也妥协了, 让王莽的女儿当皇后。
【原文5】:莽复自白:“宜博选众女。”公卿争曰:“不宜采诸女贰正统。”莽乃曰:“愿见女。”
其实事情到这里,王莽的女儿当皇后已经是板上钉钉。
只不过王莽此人当真是虚伪到至极,还要谦虚一下:不能就选我女儿一个,还要多选一些。
但实际上怎么可能?
要是其他的女人和皇帝的生了儿子,那么王莽不就尴尬了嘛?
不出所料又被公卿大臣们拒绝了。
如此做派,其实就是做样子给天下人看的。
【闲扯】
数一数,王莽的拉扯三次,估计后世那种帝位禅让,三辞三让搞不好就是从王莽这找的灵感。
这种明明想要,却嘴上说不要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
为什么会如此,王莽的情况比较极端、复杂,咱们就说说人际关系中的这种。
好比说,我给你个东西,你嘴上说不要,但推让几次你也收了。
你说不要,分两个方面思考。
其一,你不想因为直接收下表现出自己的贪婪。
其二,你不想收下后,因为欠人情而使得在后续交往中处于心里弱势。
所以,你要退让几次,至于原因也很好理解。
我都推让不要了, 你还要给我,那就是你硬要给我的,我收下就不是我贪婪,心理弱势的感觉会弱很多,对外声称也可以把责任推给别人。
只不过这个东西,都是彼此心知肚明。
自己若当真不要,还能没有办法?有的是办法拒绝好吧!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过往解读内容合集电子版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长按下方关注我
阅后点赞,手有余香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