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湖北高速施工,挖出3000具军人遗骸,专家:他们是抗日英烈



“宜巴高速”顾名思义——东起宜昌,西连巴东,贯穿湖北,是湖北高速公路“陆纵五横一环”中“横三”(黄梅至巴东)的西段,同时还是上海到成都的沪蓉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的9月初,“宜巴高速”还在修建之中,在黄花乡南边村一段的施工地,竟然意外挖出了3000多具遗骸。
根据在场的工人回忆,当时为了施工需要,他们计划在黄华乡南边村的山坡上挖一个大坑。挖掘机工作不久,竟然挖出了一具白骨。工程队挖到墓葬地是常有的事情,一开始他们并未放在心上。
但是突然天降暴雨,施工队不得已就停工了。这场暴雨下了整整一天,漫天黑云,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壮。第二天雨停后,施工队赶忙来到工地查看。当他们走到那个没挖完的大坑边上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大坑中本来仅有的一具白骨,经过大雨的冲刷变成了无数具白骨。这些白骨有序地摆在一起,看起来阴森恐怖,异常骇人。当场就有工人被吓倒在地,腿软得走不动路。工程负责人意识到事情严重,赶紧报了警。
警察赶到现场后,清理出3000多具骸骨。出现这么多遗骸,显然这不是刑事案件造成的,有可能是战争年代遗留的“产物”。有关部门的专家也来到现场查看,最后得出结论:这3000多具遗骸,很可能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中国军人。
据考证,施工挖出的3000多具军人遗骸,与1940年发生的枣宜会战有关。

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素有“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成为中国军队的后勤交通枢纽,进出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大后方,都需要经过这里。作为西南门户的宜昌,自然成了日军重点进攻的战略要地。
1940年5月,日军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然而1个月后宜昌还是沦陷。虽然宜昌丢了,但是中国军队不屈不挠,在宜昌外围与日军对峙了5年之久,有效阻止了日军对大西南的进攻。
国民革命军第75军预备第四师师长傅正模,率部阻击日军,立下赫赫战功,第四师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傅正模,湖南醴陵人,1924年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众所周知,黄埔一期是国民党将领中的精锐,傅正模自然也是其中翘楚,后来成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
1932年的淞沪抗战,傅正模担任第5军87师独立旅第2团团长,率部队在江湾与日军厮杀,战斗打得十分惨烈。
部队伤亡惨重,但是傅正模死守不退,誓死与日军战斗到底,可谓一员虎将。第二年,年仅29岁的傅正模因为英勇善战,被提拔为36师108旅的少将旅长。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傅正模已担任第83师副师长,在忻口战役中立下战功。作为副师长的他不顾性命带头冲锋陷阵,在前线督战时不幸负伤,此后被调离前线。
傅正模来到湖南常德,在大后方担任新兵训练处中将处长,负责招募新兵。日军步步紧逼,前线战事告急,傅正模手底下的新兵改编为预备第四师,他也在伤愈后担任师长,带部投入到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中,傅正模带头冲锋,再次英勇负伤。日军冲了上来,眼看就要陷入日军的包围。因为负伤失去行动的傅正模临危不惧,掏枪正欲自杀殉国。千钧一发之际,眼疾手快的副官夺下手枪,冒着枪林弹雨背着他下了战场。
此后,傅正模又率师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斗无数次,屡立战功。
1941年,预备第四师驻守宜昌,下辖3个团,负责如今的宜昌夷陵区一带的防守,师部迁到黄花乡南边村。2010年宜巴高速施工发现的这3000多具军人遗骸,正是当年预备第四师的不幸牺牲的将士们。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我双方围绕宜昌这个地方,拉锯战不知打了多少次,战斗异常惨烈。在一篇《回忆预四师在宜昌抗日的往事》的文章中,抗日老兵易行锡记录了当年的战况。

1941年冬月的一天,凌晨1点,第四师奉令与日军作战,指挥部下达了夜袭沙坝店日军据点的命令。当天夜里2点,主攻团10团进入预定区域,工兵排余排长带领一名战士在前面排除障碍。
他们摸到阵地,先用虎口钳剪断了敌人的第一道铁丝网,接着顺利地剪开了第二道。敌人的阵地,就这样被打开了一个缺口。10团在夜色的掩护下,向前方推进了100多米。
然而,意外很快发生,我军的工兵在剪第三道铁丝网时,不幸触动了敌人的警报,10团一千多人一下子暴露在了敌人的视线与火力网之下。
情况万分危急,既然已经暴露,除了主动进攻没有其他选择,团长当机立断下令强攻冲锋。然而我军形势十分不利,日军从堡垒中向我军猛烈开火,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我军一无掩体,二无战壕,一排排地被敌军火力扫倒。
我军冲一次就打倒一批战士,二营营长当场阵亡。等到第二次冲锋时,负责首攻的10团已伤亡过半。三营营长冒着弹雨,带领50多人从侧面接近敌人的阵地,但是最终因为寡不敌众,三营50多名官兵与敌同归于尽,无一生还。
担任主攻任务的10团一千多人,在此次血战中最后仅剩下13人,其中3人重伤,5人轻伤。天亮后,日军对中方将士尸体进行检查,凡发现有一点气息的,都残暴地进行了补枪。

预备第四师驻守南边村一带,长达4年之久,师部所属野战医院就设在南边村一个叫养老坪的地方。在此期间,抗日牺牲的3000多位烈士的遗骨,就埋在野战医院原址后面的山坡上。
易行锡的回忆文章中,讲述了当年牺牲将士被掩埋的惨状。
由于日军封锁了我军的运输线,医药奇缺,战场上抢救下来的重伤士兵,到了医院也只能等死,百分之百救不活。
有一次,从战场上下来的一位重伤的士兵眼看医治无效,医护人员就要将他抬走,还有意识的他大喊着:“我没有死呀,我还要杀敌报国,杀敌报国!”喊着喊着,人就断了气。
看到这样的情景,所有人无不潸然泪下……开始对死去的将士还能用白布裹一下,一人埋一个土坑,坑里可垫一点稻草。后来伤亡人数倍增,就几个人或几十个人埋在一个坑里。
凡是牺牲的战士,排长以上的军官都单独刻了小石碑,普通士兵都把姓名集中刻在几块大石碑上,其中一块石碑上就刻有800多士兵的名字。他们中有的人,连名字都没留下。这些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英雄们,就这样湮没了数十年。
预备第四师的战士,很多都来自湖南。上世纪80年代,还有很多湖南人到湖北宜昌一带寻找自己亲属的墓地,但是都没有找到。直到2010年的9月初“宜巴高速”施工,挖出了3000多位死难将士的遗骸。
预备第四师的奋勇杀敌,和师长傅正模的忠勇刚正分不开。作为师长的他经常身着便衣,头戴草帽,脚穿草鞋,与警卫一起步行几十里路到前线察看地形、部署战斗、慰问伤员。

在第四师的官兵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傅师长对下级训话,他望到你笑,你就一定要出事;他望到你发火;你就不用害怕,火一发完就会冰消无事。”
解放战争爆发后,傅正模厌倦了内战,产生弃暗投明的想法。他设法避免参与内战,不上前线,平安地度过了内战的前3年。
1949年上半年,湖南解放在即,傅正模先后4次往返于衡阳与长沙之间,拜会长沙警备司令陈明仁等人。他和陈明仁都是黄埔一期的同窗,关系亲密。经过与陈明仁等人的多次酝酿,成功策划长沙起义。
傅正模虽然是黄埔一期出身,在抗日战场上也立下不少功劳,但却仕途不佳,一生坎坷。这与他刚正仁厚、清廉耿介的性格分不开。
他的儿子傅应秋回忆说: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除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3年长城抗战外,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以来,到1945年日本投降。
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的大型会战有22次,重要战斗上千次,中国军队伤亡超过10万人的大型会战有9次。

淞沪会战是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会战前后历时3个月,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野心。中国军民浴血苦战,残酷之状让人难以置信。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60余万人,伤亡30多万人。
武汉会战,前后历时4个半月,中国军军民伤亡超过40万,空军耗损极大,海军基本全军覆没,陆军主力尚存。武汉会战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的计划,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常德会战,负责保卫常德城的第74军57师在师长余程万的率领下,以8000之师,对付装备精良的4万多日寇,奋战16个昼夜,最后几乎全军阵亡。常德会战被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可谓凄壮。
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付出了惨重的牺牲。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不知有多少抗日将士遗骨长栖于地下,而不被世人知晓。但我们永远要铭记:正是无数抗日英烈在残酷的战争中,拯救了我们的民族!拯救了我们的国家!
抗日英烈,永垂不朽!
END.
往期文章:
1950年,郑洞国想回乡当农民,周总理:你是起义将领,怎能种地?
“军火大盗”高崇德:帮八路军输运弹药,隐姓埋名55年才被人知晓
童养媳不堪丈夫毒打怒参军,30年后成开国少将回乡,点名要见前夫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