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牺牲后,妻子两次求助蒋介石遭拒,一次为孩子,一次为孤军


1941年4月,广东蕉岭乡下,一位妇人接到了一个让她感到天崩地裂的噩耗。
她的丈夫死了,在抗战中遇害了,在还没来得及兑现给她的承诺前牺牲了。这一年,这个妇人才35岁,在丈夫给她留下的四个子女中,最大的女儿12岁,小儿子今年6岁,还没有见过父亲的面。
眼下婆婆刚刚过世,公公年事已高,婆家又无叔嫂兄弟,面对悲痛的老人、满堂没了父亲的孩子,妇人想不明白,自己终年劳累,苦苦支撑家庭,日夜盼着丈夫凯旋,为何等来的却是如此结局。
她本不是什么乡野村妇,5年前,她还是一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上海小姐。为了丈夫,她千里迢迢来到广东。5年的艰辛劳动黯淡了她白皙的皮肤,磨糙了她弹琴的双手,这一切,她本无怨无悔。
可如今丈夫先她一步去了。放眼嗷嗷待哺的一家8口,这个女人的精神防线被击垮了。她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自己该如何面对。
这个女人叫做凌维诚,她的丈夫是电影《八佰》的主人公原型,是四行保卫战中指挥“八百壮士”坚守到最后一刻的英雄团长谢晋元。

01-忠勇殉国
谢晋元,广东蕉岭人,1905年出生,祖上世代务农,出身寒门,却少有报国之志。1925年,广东大学毕业后的谢晋元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毅然投笔从戎,转入黄埔四期。
自北伐战争以来,谢晋元从一名排长做起,一路冲锋陷阵,骁勇非凡。1936年,谢晋元升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师部中校参谋。
次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人叫嚣着要“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当时日本在上海投入了14个半的精锐师团,出动了一半以上的海军,战事之惨烈,前所未有。
到了10月份,蒋介石派出的70余万精锐先后折戟,上海北部大片阵地失守。原本打算死守的蒋介石不得不同意撤军,但是他希望能在这里留下一支坚守的部队,让全国各地军阀看到中央军誓死抗日的决心,引起国际上的关注。
最终被留下的这一支注定有去无回的部队正是当时谢晋元所带领的五二四团第一营加强营。
为掩护大部队撤离,10月27日凌晨,谢晋元率部进驻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当时与他们对垒的是日本王牌军第三师团,而一营的实际兵力仅有400余人。为了迷惑日军,谢晋元对外宣称他们有“八百人”。
作战之前,谢晋元下令清点人数、造好了名册,已有破釜沉舟之决心。他告诉战士们:“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和敌人拼到底。”

在接下来的四天时间里,谢晋元带领战士们死守四行仓库,抵御了日军近10次的进攻,歼敌200余人。10月29日,谢晋元还给师长孙元良发了一封电报以明志:
“誓不轻易撤退,亦决不做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前,全营官兵必向倭寇取偿相当代价。”“决不负师座,不负国家!”
10月30日,久攻不下四行仓库的日军恼羞成怒,公然违反国际公约,调动了37毫米口径的平射炮开始猛攻四行仓库,还向仓库内发射了瓦斯弹。
当夜,谢晋元意外接到了撤退的命令。对此,他再三表示“全营将士已准备与仓库共存亡”,但仍却被强制要求撤退。谢晋元只好带着部队撤进了英租界。但是租界方面却迫于日本人的压力,将谢晋元的一营全体缴械,一营就这样成了上海的孤军营。
谢晋元和他的部队被软禁在此,一禁四年。期间,中外人士多次提出拟用上海难民,以到孤军营慰问联欢为名,分批将孤军调换,但是谢晋元都一一拒绝了,他说:“因余为奉令撤退,光明而来,亦当正大而去。”
由于当时谢晋元的影响力很大,日本特务曾数次闯入营地欲将其暗杀,只是都没有得逞。1940年,汪伪政府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谢晋元,却遭到他的拒绝和痛斥。汪伪政府一计不成,又设一计。
1941年4月24日早晨,谢晋元在照例带兵出操时,被汪伪政府收买的四个士兵用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和铁镐等凶器刺杀身亡,牺牲时年仅37岁。

02-娶妻如此
谢晋元遇害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哀痛。各界人士总计有10万余人,前往谢晋元老家参加了追悼会。规模之大,恸民之深,史无前例。
而在所有人之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妻子凌维诚。丈夫走了,她失去了前半生的所有精神寄托。生活的重担,毫不留情地压在了这位昔日的上海千金身上。
1907年,凌维诚生于上海徐家汇的一个商人家庭,她在姐妹三人中排行老二,先后就读于务本女中和上海东南体专。由于学的是音乐专业,少女时期的凌维诚,吹拉弹唱,样样拿得出手。在当年的上海滩,凌维诚是标准的“白富美”,也是最时髦的新女性。
1927年,刚从东南体专毕业的凌维诚,在一场朋友的婚礼上邂逅了谢晋元。那一年,谢晋元22岁,凌维诚20岁。
一个是征战四方的年少英豪,一个是才貌双全的红颜佳人,风华正茂的两个人在初见的惊艳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原本隔着千山万水的两人相知相爱了。
1928年5月,谢晋元在北伐战争中受到日军阻击,身负重伤。凌维诚放心不下,多次前往汉口的医院探视。身为军人的谢晋元许是深知生命有限,战事无常,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在伤势快要痊愈的时候,他向心爱的姑娘求婚了。

面对眼前这个侠骨柔肠、英勇俊朗的青年,凌维诚已然芳心暗许。只是她没有想到,母亲并不赞成这段姻缘。
事实上,凌维诚的母亲虽然欣赏谢晋元的人品,但是考虑到军人的职业风险太大,又常年与家人聚少离多,她实在不忍女儿嫁过去。只是凌维诚心意已定。1929年9月,她和谢晋元在汉口的大华饭店举行了婚礼。
婚后的生活一如凌维诚期待中的美满。丈夫为她守住外面的大家,她为丈夫打理两人的小家。动荡的时岁里,她善用琴音抚慰丈夫的忧虑与不安。四年时间,丈夫征战驻守在何处,凌维诚就追随到何方。
期间,凌维诚相继为丈夫生下一儿两女。几个孩子的到来,为愁云惨淡的烽火岁月平添了几分欢乐。好景不长,1936年春,中日间的火药味渐浓。
眼看大战在即,谢晋元萌生了将妻儿送往广东蕉岭乡下避难的念头。这个提议,一下子遭到了凌维诚众多亲友的反对。
在大家看来,凌维诚是自幼生长在大都市的小姐,养尊处优惯了,无论如何难以在农村独立养活三个孩子。
当时,凌维诚的小妹夫周兆棠也极力劝阻凌维诚不要去广东。周兆棠也是黄埔毕业生,在政界有一定名望,他提议让凌维诚带着孩子跟他们一同去重庆。
亲友们的担忧和提议不无道理,但是凌维诚却再次作出了惊人的决定,她要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去从没到过的广东乡下。

03-一诺终生
凌维诚明白,只有去了广东,丈夫才会真正心安。
老家的公婆已经年迈,丈夫是家里唯一的男丁,他一直苦恨常年征战在外,不能回家陪伴二老。丈夫这次提议让自己回广东,何尝不是也想让千山万水之外孤独的二老抱抱这几个还未谋面的孙子呢。
为了成全丈夫的一片孝诚,凌维诚固执地作出了人生中第二个重大的决定。
1936 年春节过后,在丈夫的护送之下,已经身怀六甲的凌维诚带着三个子女回到了广东蕉岭。在这里,谢晋元只短暂地待了一个星期就不得不赶回部队,临别的时候,他满是怜惜地对妻子说:
“让你待在这么苦的地方实在是不得已,侍奉年老父母和抚养年幼子女的重担本应该由我来挑,但作为军人,为国效命就不能顾家,所以现在不得不交给你了……到胜利那天,我就来接你们返回上海。”
凌维诚心中动容,却想不到,这竟成了她和丈夫的永诀。
同年10月底,凌维诚诞下了幼子。按照丈夫的嘱咐,她给孩子取名继民,意为继承先辈的优良品格。
初到谢家,凌维诚的担子比她想象中要重得多。公婆已经年迈,大伯哥早早过世,大伯嫂也出走了,只留下一个女儿。公婆二人,加上四个孩子,一个侄女,一家有八口人要吃饭。丈夫虽然也会寄来薪水,但是均摊到八口人的生计上,却又是杯水车薪。
为了撑起这个家,她脱下了旗袍和高跟鞋,穿上农村人的粗布麻衣,一切家务和农活一肩挑。生活的巨大转折压得凌维诚喘不过气来,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丈夫那句“到胜利那天,我就来接你们返回上海。”

5年后,守在丈夫灵堂前的凌维诚再次想起这句话,泪如雨下。在丈夫走后无数个午夜梦回的日子里,她多次想像从前一样随他而去,却终究无法撇下年届七旬的公公和幼女稚儿,只得泪往肚里流,重新振作精神,支撑这个残破的家。
这一年秋天,生活窘迫的凌维诚带着四个孩子,一路辗转5个省份来到重庆,领取政府给丈夫的5万元抚恤金。除此之外,她希望蒋介石能念在丈夫生前的忠勇,帮忙解决几个孩子的上学问题。
到了重庆之后,宋美龄亲自接见了她。面对凌维诚的诉求,她表示抗战期间,国家困难,待胜利后,国家定会照顾你们的。其间,宋美龄拉着她的手,用软糯的上海家乡话亲切地说:“维诚啊,侬放心,国家勿会忘记侬的。今后可以每年来重庆一趟,搭侬一道讲讲。”
这番话说得凌维诚心头一热,备受鼓舞。但是她也知道,孩子入学的事情暂时无着了。
回到广东后,她把这笔抚恤金分成了两半,一半留下给公公养老,自己拿着另一半的钱在乡下买了三亩地耕种。劳作已经十分辛苦,但是她坚持同时教几个孩子们读书识字。
幼子谢继民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无法想象,母亲原是一个衣食无忧、爱好音乐和艺术的女子,日后每天下地播种、挑粪、施肥……前半生和后半生完全不同,但她挺了过来。”

04-孀妻弱子
1945年,抗战胜利后,凌维诚决定回到家乡上海。一方面,她想带着孩子回上海祭拜丈夫;另一方面,她想回乡找点事做,让孩子们好好接受教育。
在安顿好了公公的生活之后,1946年3月,凌维诚带着四个孩子历经一路辗转跋涉,来到了汕头搭乘前往上海的便船。但是到了码头一打听,凌维诚才发现自己变卖田产凑出的这点盘缠,还不够5张船票的钱。面对四个孩子期待的目光,作为母亲的她自责又为难。
汕头的当地人在得知凌维诚是谢晋元的遗孀后,便跟一家轮船公司代为说情,该公司最后答应为一家人提供免费的船票和食宿,但是轮船要一个月后才能出发。仗义的汕头人于是又安排母子五人在当地暂住。
兜兜转转两个多月后,历经波折的母子五人终于抵达了上海。次日,本地的报刊上登出消息:“抗日将领谢晋元遗孀昨日抵沪,下榻新新旅社。”
这样一条消息,改变了凌维诚的后半生。
随着团长夫人归来的消息传遍上海滩,渐渐开始有一些孤军营的老兵循着报纸上的地址找上了门。他们见到了团长夫人,犹如见到当年的团长,十分激动地倾诉着这些年来的遭遇。
凌维诚这才知道,自从丈夫罹难以后,这些孤军战士们就一直被囚禁在租界,后来又被迫到日军的战俘营里做了苦力。这些九死一生的人们好不容易盼到了抗战胜利,却无人过问他们的死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工作,过着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生活。

为此,凌维诚作出了一个不平凡的决定。她对这些老兵们说:“你们的团长牺牲了,但是我是团长夫人,责无旁贷,他留下的担子我会挑起来的。”
当时散布在上海各区的孤军幸存者大约有四五十人,后来又聚集了百人。为了给这些老兵一个容身之所,凌维诚亲自坐镇,带着这帮老兵们从三青团手里抢占了日本人留下的房产。
1946年6月,凌维诚亲自去了南京,求见蒋介石,希望能安顿这些孤军战士,但是最后只有宋美龄接见了她。宋美龄很客气地说:“你们先回去吧,会安排上海政府照顾你们的。”
但是在这之后,再无下文。凌维诚又去上海市政府讨说法,结果市政府推到社会局,社会局又推到其他部门。各个部门相互推诿,毫无结果。
人走茶凉,自古有之。面对此情此景,凌维诚的落寞可想而知。政府不愿意管了,但是凌维诚不愿置这些战士们于不顾。于是她重拾父亲生前的“生意经”,开始将这些从小耳濡目染的东西活学活用。
她曾尝试着召集众人一起开公共汽车维持生计,也组织过工业服务社,生产毛巾、袜子、肥皂等,积极为丈夫的上百名旧部寻求出路。
后来,连这些营生也维持不下去了,凌维诚便调动自己的一切资源和关系,挨个去恳请丈夫生前的熟人们为这些老兵们介绍工作。

05-大写的人
在凌维诚的奔走之下,谢晋元生前的这些旧部们有的做了铁路警察,有的进入企业当了司机,还有的被介绍道内河航运公司工作,生活都有了着落。然而,凌维诚却带着几个孩子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1948年之后,受内战影响,上海的物价飞涨。曾任孤军二连长的李春林把原孤军营和谢晋元墓地所在的胶州路余姚路的六十几亩地圈起来,借给苏北难民搭棚,他将每户收来的一两斗租金全部交给了凌维诚,但是凌维诚只拿了其中一小部分供几个孩子读书生活之用,其他的尽数都分发给了孤军,补贴他们的生活。
解放后,上海的房产都在登记造册,重新分配,凌维诚又写信给当时的市长陈毅,详述了自己与孤军官兵尚存的六七十人的困境。陈毅对此非常重视,特批给凌维诚在吴淞路466号房屋和谢晋元墓地所在地的使用权。
就这样,在政府的关怀之下,孤军营的士兵们终于有了一个合法稳定的栖身之所。

50年代初,一些没有在上海安家的孤军开始陆续返乡。众人感念团长夫人的恩德,纷纷过来道别,凌维诚总会给他们一笔钱作为路费。
三年灾害期间,家住宝山的孤军战士郭兴发穷得揭不开锅了,不得已之下找到了凌维诚。凌维诚二话不说,把家里最珍贵的一袋小米给了他。事实上,她自己家的经济也早已捉襟见肘,这袋米其实是她用妹妹寄来接济她的款项买的。
幼子继民一度不能理解这种过于舍己为人的慷慨,凌维诚就常常给儿女们讲这些老兵的英雄事迹,她说:“你们的父亲虽然牺牲了,但全国人民都纪念他;而许多人牺牲了,不仅默默无闻,甚至尸骨无存……这些孤军士兵们在战场上卖过命,九死一生,如今却生计无着落,比我们不容易多了。”
就这样,凌维诚的后半生一直在为老兵们的生计和子女们的学业生活中奔波劳碌。丈夫生前的担子,她都勇敢地替他扛了起来。谢继民认为母亲这一生,未免太不容易,因此他结婚的时候,只对妻子只提了一个要求,好好善待他的母亲。

1991年1月6日,84岁的凌维诚在病榻之上将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交给子女,临终前她还对孩子们说:
“上边的名字,都是你们见过的那些叔叔。他们与你父亲曾经在四行仓库一起写下遗书,立志同生共死,这些人遭的罪,远比你们父亲的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尽力帮他们,你们也要这样,否则你们的父亲在天之灵也会不安的。”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凌维诚都惦记着这些孤军战士们。这个勇敢的女人经历了艰辛的一生,却从来对自己的伤痛隐忍不言,也从未怨天尤人,反而是真心地同情弱者,广施援手。
如果说《八佰》的主角谢晋元将军是一段传奇,那么他的妻子凌维诚,堪称传奇背后的传奇。
END.
一刀的写作课:扫码报名,早鸟特惠899元

详情请戳:985毕业+国企6年,辞职写作,朋友都说:你疯了呀
从0到1学写作,给自己一个参与的机会。30天学会高效写作, 玩转拆书+自媒体变现,开启副业赚钱之路。
往期文章:
张灵甫死后,19岁妻子为他守寡70多年,晚年写28字碑铭表白亡夫
苦等27年黄维终于获特赦,夫妻团聚后他一声“滚”,妻子投河自尽
看完文章,点击关注@博书,点亮右下角↘↘「看一看」分享更多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