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牺牲后,妻子常被骚扰,因贫困求助蒋介石无果,写信给陈毅


1946年4月,凌维诚带着子女从广东蕉岭乡下回到上海。从离开到归来,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10年之前,29岁的她十指不沾阳春水,是养尊处优的上海小姐。但为了丈夫,她千里迢迢来到陌生的广东乡下,侍奉公婆、养家种地。
如今上海面目全非,她也不再是年轻俊美的城市小姐。
按照丈夫的意愿,她把人生最好的10年青春,全部献给了老人和孩子,献给了国家的抗日事业。10年的艰辛劳动,让她变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乡村妇女。
“十年生死两茫茫”,她和丈夫已是阴阳相隔。
带着子女来到丈夫的坟前,凌维诚一下扑倒在坟头,泣不成声;4个子女整整齐齐地跪在父亲的坟前,泪水横流。
凌维诚的丈夫是电影《八佰》的主人公原型,四行保卫战中指挥“八百壮士”坚守到最后一刻的英雄团长——谢晋元。

01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
在日军的攻势下,中国军队遭遇惨败。蒋介石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调停上,妄想日军会迫于国际压力而退兵。
为了向国际社会展示抗战之决心,蒋介石下令第88师留守闸北,以示并未放弃上海。但88师师长孙元良认为:
日寇包围上海,中国军队主力已撤退,留守闸北的中国军队将处于被动挨打之局面。任由日军宰割,不值得,也不光荣。
孙元良率领第88师大部队撤退,任命团长谢晋元率领524团一营留守四行仓库坚持战斗,以唤起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
谢晋元所部号称800人,实际只有450余人。既没有援兵,也没有退路,“四行仓库保卫战”有多惨烈?我建议大家都去看一下电影《八佰》。
作战之前,谢晋元下令清点人数、造好名册,已有破釜沉舟之决心。他告诉部下:
“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和敌人拼到底。”
接下来的4天时间,谢晋元率部死守四行仓库,抵御日军近10次的进攻,歼敌200余人,打了一场可歌可泣的保卫战。

10月29日,谢晋元给师长孙元良发电报以明志:
“誓不轻易撤退,亦决不做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前,全营官兵必向倭寇取偿相当代价。”“决不负,不负国家!”
10月30日夜,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带着部队撤进了英租界。迫于日本人的压力,英军将谢晋元所部全体缴械,他们就这样成了上海的孤军营。
谢晋元和他的部队被软禁在租界,一禁就是四年时间。国民政府,仿佛忘记了这些坚守到最后的勇士们。
有中外人士提出:用难民以到孤军营慰问为名,分批将孤军调换出来。遭到谢晋元的拒绝,他说:“因余为奉令撤退,光明而来,亦当正大而去。”更何况,难民何辜?他于心不忍。
孤军营绝地坚守,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谢晋元的影响力很大。日本特务几次潜入想要暗杀他,都没有得逞。
1940年,日伪政府更是派人以高官厚禄收买谢晋元,遭到他的痛斥和拒绝。谢晋元选择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可惜他的苦心并非所有官兵都能理解。
1941年4月24日晨,谢晋元率部出操,发现有4名士兵迟到,当众予以训斥。早已被日伪收买的郝鼎诚等人突然发难,掏出匕首刺向他。
谢晋元被刺身亡,牺牲时年仅37岁。
谢晋元殉国,消息传出,举国哀悼。上海民众纷纷涌进孤军营瞻仰英雄遗容,向其致敬,3天内吊唁人群达25万人。遗体告别仪式上,十万百姓自发为其送行。

02
1904 年4月,谢晋元出生在广东蕉岭的一户农家,家境贫寒。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广大大学预科,随后毅然投笔从戎,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
从黄埔毕业后,他投身北伐,在19路军蔡廷锴将军的麾下担任连长。在此期间,谢晋元在汉口遇到了自己的妻子凌维诚。
他们在一场婚礼上不期而遇,一见倾心。22岁的谢晋元英俊帅气,20岁的凌维诚青春靓丽。在好友的牵线搭桥之下,两人很快就开始交往。
凌维诚出生在上海徐家汇的一个商人家庭,先后就读于务本女中和上海东南体专。少女时期的她多才多艺,是少有的时髦新女性。
1928年5月,北伐军打到济南,遭遇日军攻击。在与日军作战的过程中,担任营长的谢晋元身先士卒,不幸负伤。
谢晋元离开部队,前往汉口的医院养伤,前后待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养伤期间,凌维诚多次前去医院探望,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伤愈出院,谢晋元对凌维诚深情表白:“我们结婚吧。”凌维诚对他早已芳心暗许,但是母亲却不赞成这桩婚事。
军人这个职业风险太大,与家人聚少离多,作为父母的哪能心安?但是凌维诚心意已定。1929年9月,他们在汉口大华饭店举行了婚礼。

婚后,夫妻俩琴瑟和谐。动荡不安的年月,她对丈夫体贴有加。四年时间,丈夫征战驻守在何处,凌维诚就追随到何方。
在此期间,凌维诚先后生下一儿两女。愁云惨淡的烽火岁月,也平添了几分温馨欢乐。然而好景不长,1936年春,日寇步步紧逼,上海岌岌可危。
眼看大战将至,谢晋元萌生了将妻儿送往广东蕉岭乡下的念头。凌维诚的亲友都表示反对,留在上海,娘家人还能有个照应;去了广东乡下,她怎么养活一家老小?
凌维诚的妹夫周兆棠劝她跟他们去重庆,谢晋元不同意。他安排妻子去广东不仅是为了避难,在老家还有他年过六十的父母,无人照顾。
凌维诚体谅丈夫的一片孝心,不顾亲友的反对,答应了他的请求。
1936年春节刚过,身怀六甲的凌维诚和三个子女在丈夫的护送下,来到了广东蕉岭。谢晋元在老家待了一个星期就返回上海,临别之际他对妻子说:
“我作为军人,为国效命就不能顾家,所以现在不得不交给你了。但你要相信,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到胜利那天,我就来接你们返回上海。”
凌维诚对丈夫的话深信不疑,但是她哪里能想到,这次分别就是永诀呢?

03
1936年10月,凌维诚生下小儿子,按照丈夫的嘱托,取名为“谢继民”。
刚到谢家,日子就过得十分艰难。按照当地客家人的风俗,男人是不下地种田的,何况谢晋元父母年迈。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了这个柔弱女子的身上。
昔日的上海千金,穿上乡下农妇的粗布衣衫,从头开始学干农活。生活所迫之下,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播种插秧、浇水施肥,春去秋来,凌维诚很快就适应了。
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上海小姐,蜕变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妇。谢继民说,多年后母亲想起广东乡下的生活,总是重复一句话:“在老家的十年是怎么熬过来的,我想来想去到现在还弄不明白。”
谢晋元率领孤军营留守,孤军奋战;乡下的妻子凌维诚,何尝不是孤军奋战呢?
子女年幼,不能为她分担丝毫;丈夫和娘家人都远在千里之外,无依无靠。凌维诚来不及多想,她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养活一家人。
每天的繁重劳动之后,只剩下一身疲惫和无人抚慰的心。长期的劳动,让她的纤纤玉手磨出了老茧,光洁的皮肤也失去了光泽。
后来婆婆去世,公公年迈,凌维诚扛下了一切。她无怨无悔,笃信丈夫的承诺:“到胜利那天,我就来接你们返回上海。”一介弱女子所有的隐忍,只为了丈夫平安归来,一家团聚。
然而她苦熬了5年,却传来了丈夫遇害的噩耗!凌维诚痛不欲生,几近崩溃。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终年劳累苦苦支撑这个家,没想到竟等来如此结局!
1941年秋天,凌维诚从广东长途跋涉到重庆,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接见。
蒋介石承诺,抗战期间国家困难,待胜利后,国家定会照顾你们的。宋美龄更是拉着她的手,用上海话说:“维诚啊,侬放心,国家勿会忘记侬的。今后可以每年来重庆一趟,搭侬一道讲讲。”
然而蒋宋的承诺,后来不过是一句空话。

国民政府给了5万元法币抚恤金,凌维诚与公公商量,一人一半。她用这些钱,买了三亩田自己耕作,养活一家人;公公也花钱买了几亩山地,雇人耕种,以保障生计。
1945年,终于盼到抗战胜利,凌维诚决定回到家乡上海。一方面是为了祭拜丈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安顿好了公公的生活,凌维诚带着四个孩子,于1946年3月踏上了回上海的路。他们坐小木船到汕头,想要搭乘去上海的轮船,但是盘缠不够。
当地人听说是谢晋元将军遗属,便跟一家轮船公司说情,轮船公司答应食宿费用全免。一个多月后,一家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了10年的上海。04
凌维诚一家到达上海的第二天,当地报社就报道:“抗日将领谢晋元遗孀昨日抵沪,下榻新新旅社。”这个不起眼的消息,改变了凌维诚的后半生。
孤军营的士兵找上门来,把一家人请到吴淞路466号的一幢三层楼房。这幢楼本是日本人的房屋,抗战胜利后被三青团征用。孤军营士兵们从三青团手里抢占了这栋楼,作为栖身之所。
团长夫人归来,散布在上海各地的上百孤军闻讯赶来。见到团长夫人,十分激动地诉说这些年的遭遇,请求收留。凌维诚对他们说:“团长牺牲了,我作为团长夫人,要把团长留下的担子挑起来。”
1946年6月,凌维诚带着长子去南京求见蒋介石,蒋没见着,见到了宋美龄。宋美龄说:“你们先回去吧,会安排上海市政府照顾你们的。”她一分钱都没有拿到,就这样被打发回来了。
此后她又去上海市政府讨说法,结果被推到社会局,社会局又推到其他部门。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最后一无所获。

国民党要打内战,曾派人动员孤军士兵返回部队,承诺安排职务,但这些士兵没有一个答应。他们说:“八年来我们吃了那么多苦,打日本人是义不容辞的,但是仗我们打够了,内战我们不愿意再打了。”
团长谢晋元牺牲了,人走茶凉,不过如此。至此,孤军彻底没人管了。国民党无情无义,但是凌维诚不忍心抛下孤军营的士兵。
她把孤军营的人组织起来,大家开始生产自救。他们跑过码头,开过公共汽车,还组织过工业服务社,生产毛巾、袜子、肥皂等,在凌维诚的努力下,孤军营的上百人,艰难维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巾帼女子,在丈夫过世的这些年里,却承受了太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楚。谢继民回忆,作为烈士遗孀的母亲,多年来频频受到一些威胁和骚扰。
谢晋元牺牲时凌维诚才35岁,人生的路还很长,她下定决心不再另嫁。但是长相标致温婉的她,却遭到不少不怀好意者的骚扰。
有一次,凌维诚甚至收到了一张秘密纸条,写纸条的人表示:如果不答应上面的条件,就小心几个孩子的性命。
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凌维诚偷偷叫了几个孩子到阁楼上商量,当时还在念小学的继民愤慨而懂事地对母亲说:“不理他,我们不怕!”
孩子的勇敢,让作为母亲的凌维诚感动不已。丈夫为了国家和民族,顶天立地,舍生忘死,自己又何惧无名小人的区区威胁呢?

05
凌维诚继续为孤军士兵的生计奔走,她动用一切关系,恳求谢晋元生前的熟人为孤军介绍工作。有的孤军士兵做了铁路警察,有的当了司机,还有的进入内河航运公司工作,生活都有了着落。
然而,凌维诚却带着几个孩子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1948年,内战吃紧,物价飞涨,日子更加艰难。
曾任孤军营连长的李春林把原孤军营和谢晋元墓地所在的胶州路余姚路的六十几亩地圈起来,借给苏北难民搭棚,每户收取一两斗米的租金。
李春林把租金交给凌维诚分配,这笔钱,凌维诚一部分用来作为子女读书之用,剩下的分给孤军营的兄弟,最多时,每月有一百多人来领取生活补贴。
上海解放后,凌维诚写信给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说明吴淞路466号三层楼,以及谢晋元墓地周围空地的历史,请求人民政府准予继续使用,以帮助孤军营的士兵维持生活。
在陈毅的关心下,上海市政府指示房地产管理处和财政处,吴淞路 466号房屋及墓地一段归谢晋元遗属使用,一切费用减免。凌维诚一家,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四个子女也得以安心上学,毕业后各自工作。
五十年代初期,孤军营的大部分士兵在政府的安排下陆续返回原籍。临行前,他们来找团长夫人告别,凌维诚都要给他们一笔钱,作为路费。

凌维诚被安排到就近的一个托儿所工作,先任副所长兼保育员,后又调里弄服装厂工作,直到1973年退休。1957年3月,她还被增补为虹口区第一届政协委员,此后又连续担任了第二届至第七届政协委员。
1991年1月6日,凌维诚在上海新华医院病逝,享年84岁。子女按照她的生前愿望,将她安葬于宋庆龄陵园,与丈夫谢晋元相伴长眠。
凌维诚的这一生,未免太不容易。很多人都说,她的命太苦了。然而嫁给谢晋元,她无怨无悔,更没有怨天尤人。
弥留之际,她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交给子女,并对他们说:
“上边的名字,都是你们见过的那些叔叔。他们与你父亲曾经在四行仓库一起写下遗书,立志同生共死,这些人遭的罪,远比你们父亲的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尽力帮他们,你们也要这样,否则你们的父亲在天之灵也会不安的。”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凌维诚还在惦记着——那些曾经和丈夫并肩战斗的孤军战士们。
END.
好书推荐:
往期文章:
张灵甫死后,19岁妻子为他守寡70多年,晚年写28字碑铭表白亡夫
苦等27年黄维终于获特赦,夫妻团聚后他一声“滚”,妻子投河自尽
看完文章,点击关注@博书,点亮右下角↘↘「看一看」分享更多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