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出轨的沈从文,写尽世间最美的情话,却把婚姻过成了一地鸡毛


1969年冬,在68岁的沈从文下放改造前夕,张允和前去探望。面对这间无处下脚,一片狼藉的屋子,张允和兀自感慨。待她临走之际,沈从文将她留住,从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封皱巴巴的信,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举着,看了又看,又哭又笑地对张允和说:“二姐,这是三姐(张兆和)给我的一封信。”
张允和想要看看,沈从文想给,又没给她,他把信贴在胸前,忽然像个孩子一个哭了起来,“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少有人知道,张兆和的这封信,他等了23年。

01
1922年,刚刚脱下军装的湖南少年沈岳焕只身来到北京,宣布要追求文学理想,没人理他。因为这个青瓜蛋子只上过小学,兜里还没钱。
不过部队出身的沈岳焕,有的就是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刚劲,为了坚定信念,他给自己取了笔名——沈从文。那时的他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个名字会响彻大江南北。
“文青”二字,在任何年代,都是又穷又酸的。为了不至于饿死,沈从文开始疯狂地搞创作,四处投稿。幸运的是,他的作品不仅得到发表,还受到了几个圈内前辈的赏识,这些人当中就有大名鼎鼎徐志摩和胡适。
虽然学历不高,出身不好,但是沈从文这人懂得交朋友。很快,他不仅打入了文学圈,还在胡适的提拔下,站上了上海吴淞中学的讲坛。
这份小有体面的工作,让沈从文既激动又紧张。提到写文章,他信手拈来,但是讲学,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果不其然,第一堂课,他就出了糗。因为在任教之前,沈从文已经发表过不少作品,声名在外,因此,慕名过来听课的学生不少。
沈先生一看台下黑压压的一片,无数双眼睛迸发的目光从四面八方投来,他似是一时之间凝固了,呆呆地立着,整整10分钟。好不容易屏气凝神开了口,谁知道一紧张就竹筒倒豆子般,10分钟讲完了整堂课。底下的学生瞠目结舌,台上的他面红耳赤。无奈之下,他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自那堂课后,沈从文的事迹,在学生们中间传开了,这位沈先生就此给学生们留下了呆头呆脑的形象。他万万没有想到,那些目睹了他洋相尽出的女学生当中,就有将来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02
1929年,28岁的沈从文对20岁的张兆和一见钟情,自此开始了一段为爱痴狂的苦恋。这段“老牛吃嫩草”的师生单恋,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可思议。
张兆和,安徽合肥人,在当时是名门千金,更是公认的校花。她长相秀丽,性格开朗,追求她的男性随便排一排,都可以组一支队伍。
张兆和顽皮地给这些追求者们编号为“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等等。二姐张允和更是调侃,这个半路杀出来的沈从文,大约已经排到了“癞蛤蟆第十三号”。这个比喻,大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意味。
其实,面对这个比自己整整小了8岁的女学生,沈从文也是自卑的。除了家境殷实、长相出挑,女神张兆和还能说得一口流利英文,这让山旮旯里出来,标点都不会用的沈从文深受打击。
不过,爱情来到的时候,这一切都不足以成为阻碍的理由。沈从文自知不擅言表,但是一拍脑门又想,自己能写啊!于是,一封又一封玫瑰色的情书很快传到了张兆和的手中。
面对这个狂热追求自己的老师,张兆和的心中可以说没有丝毫波动。因为从以前到现在,她已经记不得自己一天要收多少封情书了,追求她的男子不计其数,这种示爱方式,她早已免疫。
于是,张兆和选择了不看、不回、不搭理的“三不政策”,想让这个老师知难而退。然而,一天,两天,一星期,几个月过去了,一个个粉色的信笺还是接踵而至。张兆和没想到这个沈老师看啥啥不行,恒心毅力第一名。
一来二去,沈从文把张兆和身边的人感动了一圈儿,唯独没能感动她。并且,张兆和甚至一气之下,带着情书,把事情告到了胡适那儿。
不曾想胡适有意撮合,还是个得力助攻,看了情书以后,胡校长夸了一把沈从文的文笔,甚至还热情地表示要联系张兆和的爸爸,给他俩做媒。张兆和听了,连连拒绝,急的跳脚。
胡适还不死心,改用一种郑重的口吻说:“他是固执地爱你的。”
谁知道张兆和一脸认真地回答:“我是固执地不爱他啊。”说到最后,两个人都笑了。
张兆和和沈从文,就这样在各自的固执下僵持了三年。不过后来,不知是沈从文的执着打动了张兆和,还是张兆和真的对他日久生情,在张家人以及沈从文朋友的撺掇下,两个人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

03
1933年,23岁的张兆和下嫁给了31岁的沈从文,抱得美人归的沈从文激动不已,只差拍自己两个巴掌确认了。这一年,距离钱钟书的《围城》面世还有十几年,沈从文大概自己也没思考过 “婚姻是一座围城……”此类的话。因为他已经完全沉浸在了爱情的喜悦之中。
眼前的这个妻子,符合他对另一半的一切完美想象,她朴实、美丽、天真……张兆和便是他的“翠翠”、他的“夭夭”,他心坎儿上的“三三”。
他对她说: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他在家书里写道: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先生在写下这句情话的时候信誓旦旦,自己都被感动了,尚不知它会在多年后成为人们诟病他薄情的证据。
当然,这些诗化的情意,事实上只是沈从文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婚姻构想。生活的现实和粗陋,很快给了他当头棒喝。
对于沈从文而言,他迎娶白富美,已然走上了人生巅峰,但是对于张兆和而言,这其中又是一种千金小姐嫁作普通人妇的怅惘。曾经,她养尊处优,十指不沾阳春水,现在,她却要为生活的一粥一饭精打细算。
搞文学的人都不大有钱,沈从文就是个例子。他虽然出了名,生活上还在受穷。一方面,他喜好古董,经常把生活的全部花销用在这个爱好上;另一方面,沈从文对朋友的慷慨了也出了名,他总是对身边的人仗义疏财。
然而,面对家中捉襟见肘的现状,张兆和很是看不上丈夫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径。一个活得随心,一个相当务实。因此,夫妻俩常为此争执。久而久之,张兆和对物质生活的担忧,在沈从文眼中演变成了一种不够相爱的证据。两个人的婚姻逐渐有了裂痕。
同时,在这段感情中,沈从文是自卑的。他的妻子是名门闺秀,而他始终只是一个高攀的“乡下人”,他更像是一朵攀援的凌霄花,始终在扮演一个仰视妻子的角色。
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冲突更像是毛衣上的线头,拉一下表面上看上去影响不大,次数多了,也就满目疮痍。

04
1934年,沈从文生命中的另一个女人——高青子的出现,扯下了这段失败婚姻的最后一抹遮羞布。
在一次偶然拜访熊希龄的过程中,沈从文结识了这个堪称他头号铁杆粉丝的女人——高青子。
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爱慕,往往从崇拜开始。高青子作为沈从文的忠实读者,对他所有的作品比对自己的身体还要熟悉,这一点让沈从文感动不已。
在张兆和面前,他曾经只是攀援的凌霄花,卑微匍匐。如今,在这个小粉丝面前,他一下子找到了知音,简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样一个异性知己对他而言,仿佛是上天的礼物,他那颗安分许久的心开始变得狂热不已。从此以后,两个人便开始秘密进行越来越频繁的“文学交流”。
男人的深情确实不变!曾经,沈从文有多么爱他的“三三”,现在,他就有多么迷恋他的青子。沈从文已经彻底爱上了高青子,甚至梦里,他都呼唤着对方的名字。然而,他已有家室,无法公开与对方见面。往往几日不见,坐卧难安。
这样发烧一般的热恋一直持续到了1937年,张兆和产子后,家庭的责任感又让沈从文恍然间如梦初醒。
他有自己的骨肉了,而他的“三三”,是他曾经写了几麻袋的情书才追到手的贤妻,他怎么能放弃家庭呢?沈从文似乎一下子从这场爱情的感冒中恢复了,他决定去找自己的“三三”忏悔。
只是他没有想到,张兆和的态度相当决绝,她选择不原谅,并且直接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沈从文这才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搬出纸笔,一封接一封地写,像恋爱那会一样,等待着张兆和心软。只不过这一次,心高气傲的张兆和再也没有回头。夫妻俩虽然没有正式离婚,但是也就此分居,形同陌路。

05
1948年,沈从文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1950年,沈从文由于承受不住政治上的压力,两次自杀,没有成功,后来又得了精神疾病。当时,在《人民文学》担任编辑的张兆和已经知道他的情况,但是自始至终没有去探望过他。
因为儿子一直跟着张兆和生活,沈从文一生同样也未能得到儿子的体谅。他在家庭当中,已经成了一个彻底被边缘化的人。
直到1988年,沈从文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只对张兆和说了三个字——“对不起”。然而,这一声道歉最终还是没能换来张兆和的原谅。
在《从文家书》的一篇后记中,张兆和写道: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这是在沈从文逝世之后,张兆和整理其遗稿时,写下的一篇后记。张兆和表示,她现在能够理解沈从文生前所受的重压。只是,字里行间,我们也同样可以读出她曾经的挣扎。
在某种程度上,张兆和并没有原谅沈从文的背叛。沈从文有自己的理想主义,而张兆和也有自己的骄傲和坚持。在不同性格、迥异价值观的碰撞下,他们的婚姻也必然经历这样一场风雨。只是这个中代价和遗憾不免让人读来唏嘘。
沈从文曾经说: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他说的,其实何曾不是两个人在婚姻道路上携手、共度余生的本质呢?
然而,可惜的是,作家可以写下最完美的爱情,却未必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这世间多少情人爱侣来来往往,却没有几对能真正经历婚姻的风霜。
END.
好书推荐:
往期文章:
王根英:3次拒绝陈赓求婚,牺牲后陈赓为她守节3年,72年后合葬
特工卢志英:曾救下8.6万红军,解放后下落不明,开棺才知被活埋
点击关注@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转发,猛戳右下角「看一看」分享更多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