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传杰院士的话,又戳到了我们的痛处,当模仿成了习惯……


美国在科技领域卡了我们的脖子,在高科技领域对我们进行了全面封锁。
技术封锁的清单内容多达35多项,如果这些技术让我们从0开始研究的话,突破的难度犹如登天。
也许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们醒悟了:美国针对并不仅仅是华为一个企业,而是整个中国高科技领域!
也许就是从那一刻起,所有人才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没有芯片我们能怎么办呢?被美国进行了科技封锁,我们还有希望吗?
但是,华为的砥砺前行,让我们看到了黑夜里的星星,虽然我们还在至暗时刻,但是我们并没有低头,只要抬头依然能够看到闪闪的星空。
模仿成了习惯,何谈科技强国
自21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发展得非常快,尤其是在经济反面,中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在科技领域,我们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有着很强的追赶势头。

但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到底什么才算科技强国?像美国那样作为全球科技的中心和创新高地,或许才敢自称强国。
所以,不能看我们进行了多少“伪原创”,而是应该聚焦在我们实际上作出了多少“真原创”,这不是已庞大却游离在边缘的没有营养的论文数量来作为衡量标准的。
只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修修补补,算不得原创,而且很容易把这种所谓的“模仿”当成了习惯,那以后就很难再说什么科技强国了。
“华为事件”发生以后,在国内自主研发成了口头禅,从企业到官员一直都挂在嘴边。但是,我们要想打破卡脖子的局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做到从“根”开始,实现原创,作出突破,才能真正得去美化,一个一个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
缺乏一流顶尖人才,难有重大原创
郭传杰曾经说过:我们中国人智商并不比西方人低,世界上公认最聪明的两种人,除开犹太人就是中国人了。
尤其是,对于真正的原创性科学创新,并不是说聪明就能够做出来,而是需要一流杰出人才。

郭教授这句话怎么理解?
从科研团队来看,我国人才队伍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2020年科技部放出了一组数据,我国研发人员达到710万。但这组数据当中,大多都是普通人才为多,或者是二流、三流人才,而缺乏一流人才。
这也是当年钱学森发出的疑问:我国有如此多的高校,却没有一所大学是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不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人才,而是教学生如何赚钱,如何在社会求生。
你说,这种环境之下,我们怎么可能“冒”出一流杰出人才呢?
或许你会问,什么人才算得上一流人才?这里面也是有依据的:
1,思维深邃,喜欢思考。古有爱因斯坦,现在有马斯克。抛开他们的所有成就来看,他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就是喜欢思考,爱折腾,有很强的洞察力,喜欢直击问题本质。
2,敢为天下先,永远用行动去求新,用数量去碰机会。
3,个性突出,习惯质疑,不随波逐流,反正不是家长口中的“乖孩子”类型。
这给我们的一个启发就是,要想方设法建立这样的教育环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探究,不要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有人才也发挥不出作用
为什么我国拥有710万科研人员,却被西方卡脖子?
因为我们的人才都是在完成KPI,为了完成考核指标,根本不是在创新!
郭传杰教授表示:如果你想要扼杀一个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你可以给他不断布置各种KPI,周报,日报,不断去考核他。
毋庸置疑,这是毁掉一位人才的简单做法,因为这违背了科学创新的底层规律。
要知道科学创新,讲求的是什么?
探索性,以原创性为主的科学研究。
面对的都是未知的知识探索,但一上来就给人才布置任务,提前给他下了紧固,又怎么能做出好的创新成果?
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没有必须利用KPI手法,只需要做选好人,选对人即可。
所以说,我们想要培养更多拥有创新思维的一流人才,我们需要的是允许创新,包容创新,鼓励创新的大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让人才放手去做,而不是在一旁用着过来人的口吻讲各种大道理。
您的观点很重要,不要憋在心里发霉长毛了,犟牛欢迎您留言、转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