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白水镇,有书生叫曾秋冬,博学多识,是当地有名的才子;他原本有着大好前途,只可惜他秉性淳朴,恪守原则,因看不惯知县的种种作为,一怒之下辞去公职,从此当了一名教书先生。
话说曾秋冬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夫家庭,由于刚生下来时染上怪病,当时父母没钱医治,于是狠心将他抛弃在路边。
或许是曾秋冬命好,没过一会,一对中年夫妇赶集路过小树林,偶然听到婴儿的哭泣声,随后顺着声音寻过去,终于发现了被衣服包裹的男婴。
话说这对年轻夫妻,男人叫曾泰,和妻子赵氏摆摊卖豆腐,虽说夫妻甚是恩爱,可成亲数年来,赵氏未能生儿育女。
如今曾氏夫妇俩,看到这个可怜又可爱的孩子,瞬间有了怜悯之心。
后来曾泰和夫人商量后,一直收养男婴,并取名为曾秋冬。
可孩子领回来后,细心的赵氏发现不对劲了,原来孩子患病了,难怪会被遗弃?
此时,夫妻俩有了争执。
赵氏想扔掉孩子,毕竟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做豆腐不容易,挣的钱不多;如果收养孩子,将来给孩子治病,还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哪知曾泰坚决反对,在他看来,既然发现孩子,就说明和孩子有缘;再说既然决定抱养这个孩子,那必须负责到底。
好在赵氏经过一番劝说后,听从了曾泰的安排。
从此夫妇二人,在曾秋冬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和爱。
为了给曾秋冬治病,他们不惜掏空家底。
好在老天大发善心,让这个苦命的孩子,终于活过来了。
在曾泰夫妇俩悉心照顾下,曾秋冬快乐健康地成长。
虽然他们二人不识字,只知道靠蛮力挣钱;可为了孩子的将来,他们不惜送秋冬去镇上私塾念书。
话说曾秋冬懂事孝顺,而且志向远大,他立志要博取功名,为曾家光宗耀祖,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寒窗苦读数年,曾秋冬一举中得秀才。
三年后他进京赶考,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绩。虽然没能中举,但他很快成为当地的名人。
那个时候的曾秋冬,帅气有才,不知俘获了多少女子的芳心;可他一心想打拼事业,所以暂时不考虑儿女情长。
后来曾秋冬被知县赵大人招进衙门做事,从此他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本来他表现不错,深得刘大人的信任;甚至刘大人准备将女儿许配给他。
可曾秋冬却和刘知县闹翻了,这是为何?
原来当时有一陈姓富少,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良家妇女,导致女子一时想不开,竟跳河自尽。
曾秋冬以为刘知县会秉公执法,哪知刘知县迫于陈家的压力,竟大事化小,草草结案。
事后,他找刘知县讨说法。
刘知县道出自己的苦衷,让他切莫深究此事,以免惹祸上身。
因为这件事,曾秋冬和刘知县翻脸,一怒之下他辞职回老家,从此在村里开了家私塾,专门教老百姓家的孩子念书。
转眼五年过去了。
曾泰夫妇俩先后去世,曾秋冬过着凄凉的日子。
话说有天,曾秋冬去祭拜养父母。
路过齐家庄时,在村子出口附近一片树林中,无意中发现一只受伤的白狐。
当时他突然想到齐家庄有位叫齐三的猎人,如果让他抓住白狐,那白狐铁定丢命。
想到这里,他赶紧抱着白狐离去。
一路狂奔,到家后已是满头大汗。
见白狐受伤严重,曾秋冬顾不上休息,赶紧跑去镇上找郎中抓药。
后来白狐在曾秋冬的照顾下,休养半个月后终于康复了。
转眼又过去三年。
那年冬天,曾秋冬教完孩子们念书后,在家稍作休息,随后独自一人去郊外散心。
当他路过一条小河时,突然听到孩童的哭泣声。
感觉声音不对劲,曾秋冬赶紧朝那边飞奔而去。
原来是一个八岁左右的放牛郎,回家时一时贪玩,于是在小河边玩耍。
或许抓鱼时,不小心踏空,结果掉入水中。
尽管寒冬腊月,河水刺骨,可他看着孩子拼命挣扎,那刻容不得他多想,于是他纵身跳入水中。
尽管那会儿,他冻得直打哆嗦,可他还是咬紧牙,拼尽全力将孩童救上岸。
虽然孩童得救了,可曾秋冬回家后没多久便一病不起,而且病得特厉害,不到五日就有奄奄一息的状态。
后来乡亲们找来镇上有名的郎中,可郎中察看一番后连连摇头,让众人准备后事。
那天晚上,曾秋冬躺在床上,回想自己忐忑的一生,他陷入无尽的忧伤中。
就在此时,突然白狐闯进来,嘴里还叼着一只白兔。
原来白狐知道恩人命不久矣,它寻思着抓只兔子,让恩人临死前好好吃一顿。
曾秋冬摸了摸白狐,又看了看白兔,自言自语地说道:“白狐啊,白狐,谢谢你的好意”
没有半点犹豫,曾秋冬将白兔放生。
看着白兔消失在夜色中,他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哪知后半夜,白兔竟然又来了。
让曾秋冬感到万分惊讶的是,白兔当着他的面,摇身变成一位貌美的年轻女子,而白狐则成了一位风度翩翩的美少年。
原来白狐乃狐妖,而白兔是天庭中的玉兔,而二人相交甚好。
当白狐得知恩人病危后,他何尝不想救恩人;可他修为有限,于是他想到好友兔仙子,希望她能救恩人一命。
虽说兔仙答应了,可她还想考验下曾秋冬,看他值不值得自己出手相救,所以就有了刚才白狐叼来白狐一幕。
很显然,曾秋冬的善良感动兔仙。
彼此兔仙前来送仙丹。
当曾秋冬服下丹药后,气息逐渐稳定,气色渐渐红润。
曾秋冬赶紧跪地叩谢,可他抬头时,兔仙和狐妖皆不见踪影。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