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丁
提问:如何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
我是个极易被失败打倒的人,我会在完成一件没有达到心里预期的一件事后失落,以至于在下一次做这件事时胆怯,害怕面对又一次失败时失落的我。
我容易大起大落,容易在别人泼冷水时情绪低下。
有时候会认为自己是不是傻啊,不开窍啊,其实我也不知道别人怎么认为,对生活有点悲观,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很积极,感觉自己就像个悲喜交加共同体,活得很难受。
平常呢有些事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我踟蹰的时候就会看知乎,反而找不到能够帮助自己的,还是原来的模样。同时我现在很迷茫,对以后的日子没有期待,也不敢想象。
我现在非常需要帮助。
一、
答:知道失败是什么,知道失败的价值,让失败从未知到成为可控的一部分,让自己的内心对失败有暂时清晰的预期,人就会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
比如大家在考驾照的过程中会有场地考的训练和考试,场地考的每个项目都需要练习,一个人在练习和考试中也会经历失败,但是极少有人被这样的失败打击到失落,甚至打击到一蹶不振,这是为什么?
因为大部分人都通过周围过来人的经验知道考驾照不难,通过率非常高,自己能达成这一成就的概率非常大。因为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旁边有专业的教练会指导自己,即使自己失败了,犯了错,教练也会帮自己指出错误,纠正错误,最多大不了被教练骂几句,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最终问题会被解决掉。
就整个考驾照的过程而言,练车中的失败,已经被明确到是考试成功的一部分,而且可以通过专业的指导和自己的练习来达到一个如期的结果,不会一直深陷失败的泥潭,大部分人都会这种暂时的失败看的很开,内心会非常坦然。
只有当一个人对失败没有清晰的预期,未来变得极不可控,甚至未来很绝望的情况下,才会迷茫,对失败耿耿于怀。
而《毛选》中《实践论》这一篇文章,就在把一个人的所涉及到的实践的整个过程科学、有效的总结了出来,特别是把实践过程中的失败从未知变成可控,以达到可预期的地步,一个人在面对可预期的失败,也就变得坦然了。
二、
《实践论》中对我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事物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感性阶段。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的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阶段。
这就把认识事物的客观过程总结出来了,感性、印象流阶段是最开始接触事物,认识事物的必然过程。
那么在这个阶段的失败,多以片面为主,认识事物不够全面,所以分析和判断的结果也会偏差,所以才会失败。
对于这样的失败,如果有清晰的认识和预期,当碰到以后把失败归类到感性认识不够,那就需要多了解,多实践,多总结,多调查,把这个过程快速走完。
单纯的抱怨,或者把失败过于夸大,都是没有必要的,迷茫就更是自己吓自己了。
第二个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的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他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的阶段,也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理论的认识。
这个理性认知阶段就是掌握事物规律,最终能熟练应用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失败主要体现在熟练应用和掌握过程中的暂时的失败,这里的失败可以让人快速纠正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一步的失败不但不会让人痛苦、迷茫,还会让人很有成就感,因为马上离完全掌握事物规律不远了。
三、
人不管做什么事,遭遇失败后,只要及时用《实践论》来指导自己,精准认识到失败所处的位置,然后精准的应对,找到了解决办法,失败就不再变得可怕,个人也可以坦然面对。
在这样的状态下,失败就真的是成功他妈。
想要更深入的读《毛选》,掌握《毛选》中的智慧,请关注公号“崔丁读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