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员逝世45周年:英雄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有很多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但是一直以来,很少有作品去讲一个问题:那些先辈们为什么要革命?
我们只知道三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知道八年敌后抗日的壮烈,知道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定乾坤的大手笔,但是在这些事情发生的始端,革命又是怎么开始的?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要英雄们离开家的,革命是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伴随着流血与牺牲,革命的未来一开始并不清晰,革命是最艰难的。
但是这么困难的事,先辈们为什么还是义无反顾的?
一、
我推荐大家去看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从这部剧的一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英雄们为什么要革命的痕迹。
比如鲁迅出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有个年轻人因为盗窃罪要被砍头。
放在现在的年代,如果有人要被砍头,即使这个人十恶不赦确实该杀,绝大部分人都不忍直视,这是对生命的怜悯和敬畏。
放在那个年代,有人要去围观砍头,还有人在一旁起哄,告诉被砍头的人不要怕,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年轻的盗窃犯被砍头后,有人付钱给刑场的管理人员,去取人血馒头,拿到人血馒头的人非常高兴,叫着自己的家人有救了,仿佛拿到了治病良药。
年轻的盗窃犯被砍头后,围观中有的人还在讨论砍头的刀不如以前的快了,还沉浸在围观砍人的细节中不能自拔。
在那个年代,一群人面对一个被砍头的人,反应是极其的冷漠、麻木、无可救药,这样的民族会有希望?
鲁迅能把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写的入木三分,是对那个时代的痛心疾首。
二、
教员出场的一小段,也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细节。

一边是一个小孩子坐在洋车里,穿着得体,手里拿着一个汉堡在啃,一边啃,一边看着外面的世界。

一边是一个妇女在街边让三个小孩子跪下来,头上插上稻草,卖孩子,三个孩子在街上无助的大哭。

路边还有一个乞丐,趴在被雨水打湿的街道上,在自己的破碗里面找吃的。
放在现在年代,吃汉堡已经是人人都能吃的起了,卖孩子的事绝对是不会发生的,这属于犯法的事,而且最为主要的是,现在大家都不缺吃不缺穿,不存在养不活孩子,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是免费的。
现在真乞丐也没有了,每个地方会有自己的救助站,如果真要到了讨饭的地步,救助站就能解决。倒是假乞丐还有,假乞丐那是真收钱。
越对比现在,我们越难以想象那个年代作为普通人的残酷与黑暗。
三、
我去过绍兴的鲁迅故居,看到过小学课本中的三味书屋,但是这些都没有震撼到我,在鲁迅故居我唯一震撼的是鲁迅家的房子,那是真的大。
在那个年代,鲁迅有自己的房间,家里有院落,有门房,这都说明鲁迅家的条件很不错,但是他为了革命,把这一切都放下了。
教员家里的条件也不差,家里田多,还有做生意,不缺吃穿,为了革命,他去外地求学找救国之道。
那个年代一开始还没有马列主义。
能让他们放下优渥的条件去抛头颅洒热血的,就只能是对现实的痛惜,只能是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如圣人般那样一心为国。
这些人是真的有追求,有信仰,还干实事。
这些人不怕吃苦受累,也不怕比自己暂时强大的列强和买办,不怕当局的刀枪,还不怕流血牺牲,他们意志坚定,踏实务实,在那么黑暗的年代,试图为中国找到一丝光明。

这正是因为这些人,他们奋斗了一辈子,才有了我们的今天,我们现在很难再看到真乞丐,也不会看到有人卖儿卖女一无所有,更不会有要吃人血馒头的愚昧。
庆幸中国有他们这一群人,这些英雄们才是祖国的脊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