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家|张军:地方经济承压时,新基建能否成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关键?


由于疫情和经贸形势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罕见地未设定经济增长目标。 
在此背景下,如何让经济重回增长已是一个长期课题。具体而言,脆弱的中小微企业如何渡过难关,被寄予厚望的新基建在拉动经济方面能发挥多大的作用,线上经济活动爆发会给城市产业结构带来哪些转变等等疑问,仍然有待解答。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认为在这种困难时期,政府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中小微企业;至于近期热点新基建,在他看来,虽然新基建也需要投入很多钱,但相对于我国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来讲,只是杯水车薪,新基建并不具备短期内刺激经济复苏的能力。
<完整访谈视频>
近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城乡规划》杂志社、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搜狐城市作为全渠道媒体战略合作伙伴联合策划的系列访谈节目《后疫情时代的城乡规划变革》正式上线,本期嘉宾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

未来经济要靠双轮驱动
搜狐城市:您如何看待“网红直播带货”,网友抢购、销售火爆的现象,这是否是一种良性增长模式?
张军: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条件下,比如疫情,或者是经历过一些外部的冲击之后,整个消费需求处于一个相对低迷的状态,那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办法能够让消费浪潮重回正轨,尤其是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刺激年轻消费者的办法。现在很多网红,或者地方官员对当地名牌产品、土特产进行网上直播,我认为这对低迷的消费需求而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刺激办法。
搜狐城市:疫情期间,线上办公、教学、医疗、购物等有了新的尝试,这将会给城市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带来哪些转变?
张军:这次疫情,在让大规模国民体验线上生活、线上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检验了我们线上经济发展的能力,我们供给侧的能力到底处于怎样的水平,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更大的投入,以更好地发展线上经济活动。 
现阶段,大家把大部分的经济活动、社会交往都转移到线上,线上开会、上课,甚至还可以进行线上诊疗,以前大量外地人到上海三甲医院看病,成本很高,如今线上诊疗跨越距离、减少成本的同时,用户却可以得到同样的医疗服务。我相信这些线上活动潜力巨大,尤其在中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广阔的情况下,线上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场景。 
所以,未来会有更多的活动朝线上走,很多企业也会把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多地转移到线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活动都只集中到线上,因为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例如,如今你不需要到伦敦,就可以线上访问大英博物馆,而且从讲解、视觉效果上讲,可能比现场体验效果更好,因为你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可以安静地聆听讲解,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没有人再有实地参观的动机,我看也不见得,因为大家还是会希望换个场景去体验。所以我想未来的经济一定是双轮驱动的,线上经济、线下经济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政府应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中小微企业
搜狐城市:中小企业,特别是餐饮、临街商店等,如何在此次疫情中“生存”?
张军:对中小微企业来讲,特别是服务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它们非常脆弱,毫无疑问,它们最主要的生存方式就是依靠每天的现金流维持运转,一旦疫情发生,现金流中断,它们没有融资能力,很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以渡过难关。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微企业要么只能倒闭关门,要么政府给予它们一定的政策支持。
为了帮助这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目前,地方政府提供了比较多的疏困办法,例如,承租地方政府或者国有企业房产的中小微企业,可获得租金减免;中小微企业的税费获得减免或者延期。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中小微企业都可以完好无损地渡过难关,但这些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中小微企业倒闭的风险。毕竟疫情期间的经营困难并不是中小微企业自己造成的,它们也是受害者。
说到底,我们的经济、社会,都很需要中小微企业,它们提供了很多生活便利,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在中国,其实60%以上的就业岗位,都是由中小微企业提供的。此外,中国大量的出口企业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比如在我国的出口大省广东,出口大量纺织品、机电产品的企业,其实很多都不是大企业、国有企业,而是中小企业,如果它们中的一大部分倒闭了,实际上也会对中国的出口造成比较大的压力。
所以我认为在这种困难时期,政府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中小微企业,给予它们支持和帮助。例如,很多企业因无力负担人力成本,辞退了员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地方政府需要出台一些政策,给予中小微企业一定的财政代付,帮助它们渡过难关。我相信从5月份开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可以慢慢复苏,回到一个相对正常的经营环境中去。
搜狐城市:今年第一季度,社会购买力大幅下降,疫情对经济影响严重,您认为接下来在刺激消费等方面,应出台哪些举措?
张军:在过去经济遇到外部冲击时,刺激消费的一个常用做法就是发消费券,即政府发放消费券,市民在消费、购物时可以抵扣货款。笼统而言,消费券对消费存在一次性的拉动作用。
虽然我们假设,大家的消费需求最终还是会恢复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但关键问题在于消费恢复之前,如果政府不采取纾困措施,那么商家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很多商家可能因为现金流断裂,从而无法经营下去,所以我们在消费层面上的支持政策,无论是消费券、发现金、购买耐用品给予补贴,或者以旧换新等等,都是希望缓解需求放缓对商家的影响,我们不希望疫情过去之后,发现路边很多店铺倒闭歇业,这种情况我们是要避免的。 
当然,这些刺激消费的政策,还是存在一些可以改进之处,例如消费券是按人头给还是按家庭给?是给低收入家庭还是中高收入家庭?是否需要区分年龄段,更多地发给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这些都需要进行政策评估与研究的。
一些研究表明,对本地消费市场而言,可能把消费券集中发给中低收入家庭,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或者更多地发给年轻人,因为他们消费欲望更强,这样就能在短期内产生比较明显的消费拉动效果。当然这种效果都是短期的,靠发消费券让消费需求保持长时间的增长是不可能的,而且大量研究发现,过去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持续时间都很短。
其实,政策效果持续时间很短也是预料之中的,因为我们并不是一直要靠消费刺激来稳定消费需求,而只是在消费需求短暂放缓的背景下,为了避免大量商家倒闭,所以政府多花点钱,使用消费券等手段,帮助商家渡过难关。同时,消费券可以让消费者重新走进店铺,重新体验购物,让他们慢慢地从疫情期间远离商店、购物街的状况中,重新回到最初的状态,这样的话,我们的消费就有可能重回正轨。 
新基建不具备短期内刺激经济复苏的能力
搜狐城市:国家倡导新基建来刺激城市活力与增长,新基建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它如何为城市带来足够的动力?
张军:我一直不太认同,现在我们需要靠新基建来刺激投资,从而维持经济的总需求,让经济从疫情这种萧条状态中恢复过来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是比较弱的。
实际上,我们对新基建有一些误解。新基建的全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它不是此前国家一直在讲的基本建设。什么是基本建设?四个字概括——大兴土木,这当中当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造高铁、建机场这些都是基本建设,它对经济的效果可能需要在若干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短期来讲,它不过是你花了钱,从而对投资有一些拉动,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修建高铁需要建材、钢铁、水泥等等,继而拉动经济增长。 
但是新基建说白了就是要在移动互联网、5G信息传输、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数字化层面上,强化、夯实我们的基础。坦率地讲,虽然新基建也需要投入很多钱,但相对于我国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来讲,真的是杯水车薪。按照目前已经披露的新基建投资计划,整体投资规模也就六七万亿,在整个基建投资大盘中占比很小。
而且整个新基建规划,前年提出,去年就已立项了。那时根本没人预料到疫情事件,所以大家不要把新基建跟疫情联系起来,认为新基建的提出就是为了短期内刺激经济复苏,而是应该沿着新基建的原有逻辑,去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搞新基建,新基建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事实上今年很多的投资项目都是去年定的,但因为受到疫情冲击,可能它的执行会有所推迟,当下我们应该推动这些已获批准的投资项目,尽快落地,尽快开工,这对今年GDP的增长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搜狐城市:在节目最后,想请您对观众朋友们说一句话,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张军:新冠肺炎疫情,在短短几个月内,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冲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场景。但我相信中国经济有足够的韧性,一定会度过这个困难时期,而且我认为在疫情之后,中国经济会走上一个更多地基于创新与转型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轨道。过去很多年,我们一直在谈转型升级,但这次疫情或许可以使转型升级这个重要任务得以实现。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