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统一大市场《意见》的发布引起了广泛热议,公众对此赞同者有之,忧虑者有之。
市场机制升级?重回计划经济老路?推出的时间点有无特殊意义?统一大市场如何去建?对城市、区域、城乡格局有何影响?
本期搜狐城市智库沙龙邀请魏后凯、方创琳、刘云中三位重磅嘉宾,分别从宏观影响、区域壁垒、城乡格局、城市群等方面进行解读,并生成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为系列首篇,关于【打破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的观点交锋部分。
“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加强地区间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合作,建立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分工进一步优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搜狐城市: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有哪些表现?
刘云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方对各自的商品市场、原材料市场的保护可以用明目张胆、明火执仗来形容。断路、围堵现象很常见,不让原材料出县、出省的现象经常出现,但是1993年国家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加上之后体制机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等等,上述现象逐渐消失。
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正式加入WTO前后,由于WTO的要求和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要进一步降低贸易、交易、生产等的成本。这个时候,国内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不是原来明目张胆的商品市场的保护,变成了在要素市场、政府采购、人口流动等行为的限制,而且这些行为今天依然存在,还出现了更多新的形式。
搜狐城市:主要在哪些方面?
刘云中:第一,经济发达地区对外来人口的落户、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公共服务的限制。尽管过去几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的政策推进,这种现象有所缓解,但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这些问题还是存在的。最近发布的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意见里,其实提到了这点;
第二,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以及一些从业资格方面,很多地方对本地的一些企业和人员还存在保护行为;
第三,社会保障方面。现在社会保障比如养老、医疗在省内是基本上统一了,但是在跨省结算、接续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障碍;
第四,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方面存在一些偏袒的行为。
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也是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被大家诟病比较多的地方。这些事情存在时间也很长,在外在表现上不是那么直接,相对来讲比之前隐蔽。
搜狐城市:打破区域壁垒所涉繁多,应从哪里突破?
刘云中:我认为应该从如何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做到城乡、区域的融合,包括农业转移人口融合问题方面突破。在城乡和区域当中如何做到这一点,这是需要下力气去做的事情。
魏后凯:现在地方保护或者区域壁垒,总的趋势来看是在不断减弱的,目前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的、隐形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要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区域壁垒,需要在基础制度、基础规则、标准、监管等方面统一。这次《意见》已经很明确了,包括基础制度、规则、标准、监管等等,而且我们需要对各种国内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进行统一,全国不能分割。
搜狐城市:如何理解统一大市场中的“统一”?
魏后凯: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比如说标准要统一,就是全国一个标准吗?地方是不是有权限呢?
我觉得国家提出的统一标准是一个底线标准,比如环境保护的问题,国家的标准是个底线的标准,地方的标准可以比它高。在社会保障方面就更复杂了,像现在的城乡低保、居民保障的各种标准,地方标准五花八门,全国的标准是底线要求,是最低的要求,地方的标准可以比它高,这就是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标准的全国统一”,
第二点就是要区分地方保护与区域支持、区域援助的边界。我们说要反对地方保护,但我们对很多区域,对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有区域支持政策、区域援助政策,如何理解这种保护?我们不能把中央政府对某一个地区特殊的支持政策、援助政策理解为“地方保护”。
由于这个地方比较落后,从公平的角度要实行雪中送炭,要推进区域的协调发展,要给这些地区支持、援助政策,这就不能称之为地方保护政策。
中央现在有农业保护政策、生态保护政策、文化文物的保护政策,这只是针对特定领域,而不是地区的地方保护,即使是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它主要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一定要区分地方保护和区域支持、区域援助的边界,
还有一点,地方保护与地方权限之间的关系,这个比较复杂。包括欧美国家,地方法院等机构也有自己的权限,但是地方的权限一定是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实行,是国家授权的。只要符合国家规则、符合相关法律制度和规章,地方政府应该有一定的权限来制定相关的标准、制度、法律和政策,但同时你不能阻碍统一市场,不能违背全国性的规章制度,这就是边界所在。
搜狐城市:方创琳老师您是否赞同?
方创琳:魏老师讲的底线标准我是非常认同的。而且要处理好国家共性标准和差异化标准的关系,在共性标准的前提下各个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些差异化的标准,差异化的标准在一些正向指标方面高于全国标准,某些指标可能低于这些标准。
总之,就是在这些大的标准下做事,进行差异化的公平交易,这是国家能够接受的。
另外,刚刚谈到症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的症结呢,就是因为不公平交易带来的,由于不公平交易带来的资源流失和利益流失,甚至出现了一些地方,资源富集地区“抱着金碗讨饭吃”,导致现在依然很落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就是因为不公平交易造成的。下一步如果有全国的统一市场,至少在大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交易,游戏规则也是大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的话,就会实现共同受益,共同富裕。
同样,在无法实现公平交易的一些弱势地区、资源富集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建立补偿机制和相应的交易市场,像刚刚讲的生态环境交易市场、资源交易市场和共享市场,这些机制应该由政府调控完成,这种调控的目标就是让他和全国相比不要落下太远。不要太落后,太落后也是要出现问题的。
如果真要由市场来选择的话,落后地区越落后,就会出现不稳定因素,这不是国家发展想看到的结果。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
我们希望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之下,能够把这种补偿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对建设统一大市场百利而无一害。
搜狐城市:那针对相对落后地区要不要设置保护期?
魏后凯:不应该。
中央制定的区域政策应该对落后地区有相应的支持政策、相应的援助政策,但是我们不应该打破国家的统一的制度框架和法律的体系,对他进行单独的保护,这是不应该的。
比如环境保护,国家的标准制定以后,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应该实行这一标准,我们认为这一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发达地区因为发展阶段不一样,可能他的标准会更高
刘云中:我完全同意这个说法。
目前国内的区域发展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国内的区域政策体系其实已经有相当多的措施和政策了,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下,区域政策的配套性和完善性其实是不断增强的。应该有不同的区域政策、援助政策、合作政策、互助机制,这些都是存在的,所以不应该有保护期。
嘉宾简介: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创琳,中科院地理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云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系列后续内容前瞻:
统一大市场建设会加剧城市、区域两极分化吗?
统一大市场下如何影响城市群和城乡土地格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