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条重要的消息:
今天是2021年12月22日,我刚刚找内部人员咨询过,看了病历:
植物人依然处于植物状态。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心里装着人民,人民才会爱戴你。
提问者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战略家,比如有孔子、孟子、管子、老子这些人。那么他们在你心中的地位怎么样呢?
下面,我“怀疑探索者”来谈谈我对老子、孔子、管子、孟子的个人看法。
实事求是的评价孔子、孟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利与弊
如果要排名,孔子肯定排第一位。为什么孔子一定要拍孟子前面?这不是论资排辈的恶俗,而是孔子在世界上的地位比孟子更重要。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迂腐的政治家。孔子有一个特别的概念,叫“君子”。我个人认为“君子”的内涵,或者“文明程度”要超过英国人的“绅士”。英国人的绅士讲究礼貌,中国人的“君子”除了礼貌,还有理性看待问题的内容,更有为了追求真理和道德,敢于“杀身成仁”的高尚情操。孔子提倡积极入世,经纬济世。孔子还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虽然我们不能就此说孔子一定是无神论者,但他这一思想显然比商周的传统的天命管有所进步。在孔子看来,天不过是自然规律的运行,否定了鬼神对生活的干预。中国后来没有爆发宗教战争,也是因为孔子缔造的儒家思想对神灵的敬而远之。
想了解孔子的思想,就要仔细研究《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想了解孔子,就离不开这一个最基本的资料。
孔子的剧照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义的仁。他认为,“仁”是在社会或者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的行为规范,同时,仁也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人人都要恻隐之心,孔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比动物对了一种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就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禀赋,只要你是人,一旦你脱离了娘胎,你就自然而然的具有了仁。有些人没有仁,孔子认为,是后天教育和家庭环境的过失,所以,孔子提倡通过后天的教育改造,激发人的仁义之心。孔子这样提倡仁,是为了唤起周王朝诸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恻隐之心,让他们实施仁政,不要过于的残暴。
孔子提出,“仁”的中心内容就是“爱人”,引申来讲,这个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很重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我自己个人不喜欢的观点,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比如,我不喜欢老夫少妻的行为,那是我个人的事情,别人有了老夫少妻的婚姻,我不应该嫉妒,即使我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我不会因此去诋毁老夫少妻的婚姻。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仁爱之人,自己对别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我们可以把这话引申拓展开来:有些被批评的宗教徒说,你们无神论者怎么总是批评我们?我就要说,你们宗教徒没有尊重我们在先,天天在网络上诋毁无神论者比邪教还坏。你们尊重我们,我们才能尊重你们。是不是?我们还可以拿孔子的这句话,联系到另一句话:“心中光明,看见的就是美好;心中龌龊,看见的就是黑暗。”
我举个例子,很多人看见翁帆嫁给物理学家杨振宁,就立即气急败坏,说翁帆肯定是为了钱。眼看翁帆和杨振宁十几年的婚姻居然没有散伙,那些人又幸灾乐祸地说:看,被套住了吧?其实,翁帆家境富裕的程度原本就不亚于杨振宁,结婚后,翁帆还向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捐献了200万美金。如果我们多读一些孔子的思想,就会是一个有仁的君子,看事情也好,接人待物也好,都会恪守道德,不会去诋毁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你说,孔子的思想是不是很有用,是不是可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杨振宁翁帆夫妇
孔子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一段话就特别好。意思是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是嘴上一套所谓的“爱国”,比如一看见海外华人就骂,真要他们自己为国家、为正义杀身成仁,就迅速切换成沉默状态了。
我认识很多被反转基因者谩骂、诋毁为“汉奸”的科研工作者、科普作家、学者,他们都是非常有道德的人,他们一直在身体力行的实践孔子的思想。他们很多人都早早地在捐献遗体的文件上签字,比如我和李清晨都签了字。还有一些知名学者一直在第一线反击极端思想,比如习五一教授、张洪林教授,因为做这个事情,他们经常收到各种威胁,但他们不愿意退缩半步而是万死不辞。追求真理的路途上布满了死亡的威胁,这些可敬的人即使“杀身以成仁”也不愿意向黑暗低头。是孔孟的思想让他们坚毅勇猛,在追求光明的路上不断向前。
习五一教授
如果孔子不是思想家,谁还配做思想家?将孔子排在第一位,可谓实至名归。即使在国际上弄一个哲人榜,孔子也可以排到很靠前的位置。
孟子,我每次想到他,就有种心酸的感觉。孟子太可爱了。孟子一辈子的理想就是说服统治者推行他倡导的仁政,仁义。在这条路上,孟子遇见了很多坎坷。虽然齐王很尊敬孟子,但是孟子的一套“以仁为本”的思想根本不符合当时的需要。孟子一辈子想改变一个君王,最后无一君王采纳他的思想。但孟子的思想是不朽的,从某种意义上,比孔子更深刻。看看孟子说过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我觉得孟子就是刘慈欣在小说《朝闻道》中为真理献身的科学家,又像是一辈子辛劳最终壮志未酬的孙中山。我将孟子排在第二位。
孟子还是堪与孔子并驾齐驱的伟大思想家,甚至可能要超过了孔子。
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的思想,特别是,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且进一步发展成为“王道”、“仁政”的学说。孟子主张的是“王道”,反对的是“霸道”,反对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争霸战争。“王道”是孟子的学说中的重要机构。孟子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王道”是说,君主必须以仁义的力量治理天下万民,王道就是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孟子将“王道”做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统治阶级必须“以德服人”,而不是比拳头大小“以力服人”。所以,治理国家就应该“行仁政而王”,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千古箴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只要站在正义、仁义方面,必然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而违背道义、仁义,即使蒙蔽一时,最终必然陷于孤立之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现在社会上有一帮依靠谣言进行反转基因的人,他们为了流量和收益不择手段的污蔑我国的科学家,其在人品道德上早就彻底破产了。所以没有正义的人会去支持、帮助他们。而支持转基因的人主要是爱国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他们是推动思想解放,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反击愚昧迷信的主要力量,代表了社会上的正面和进步势力,所以一定会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
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振聋发聩的黄吕大音,体现出了极其宝贵的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历代民本思想的渊源。2000多年前的人,可以提出这样的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孟子还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提倡树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果孟子这样的人都不是思想家,还有什么人配做思想家呢?孟子不但是思想家,还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家。
总之,孔子和孟子都是非常伟大的人,人格伟大,堪称真正的圣人。而老子就不配称之为圣人。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确实是一个好东西,但是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吹捧。由于历史局限性,儒家思想还是有一些毛病的,而且毛病也不小。我们得实事求是。
孔孟儒学思想,在历史上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落后腐朽的一面。我们今天的一些人由于复古心切,积极地提倡所谓的读经,认为孔孟儒学的道德思想可以提振社会风气,认为中国传统儒学可以对抗西方思想。我认为,孔孟儒学不能救中国,孔孟儒学出不来宪政。从核心来说,孔孟儒学就是为了维护旧有统治阶级利益的,总体上是一种保守主义思想,其提倡的道德体系,都是围绕保守主义而服务的,并不是最好的道德层次。
什么是最好的道德层次,我认为社会主义道德中的“为人民服务”和近代的“自由、民主、法制”“人人平等”的理念,就是最好的道德层次。有了这些更好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必要专门去学那些古旧的东西了。
“天地君亲师”的牌位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很多地方热门所谓的“国学读经班”,让六七岁,甚至三四岁的小孩子去读经,这显然是走火入魔了。我始终认为,现有的中小学教科书里面已经有了不少的国学经典课文,小孩子读一读教科书就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到社会上报名去读所谓的“国学经典”。其实,那些读经班都是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传播着一些愚忠愚孝的封建思想和陈腐观念。我的一位朋友的小孩,他三岁起就被父母强迫读经,读了一年,买了几套高级教材,一套就是两三万元的天价。这个孩子的家长是被读经班的人吓唬的:
快让你的孩子读经,读经后马上可以成才,以后你的孩子会赚几千万给你花。要是你不让孩子读经,孩子以后肯定不孝顺啊!!!
这恐吓色彩的煽动言论,把家长们吓傻了,还敢不赶紧去让孩子报名吗?
据说不仅强迫孩子读,家长自己也读,结果一年后,夫妻感情也差了(读经后夫妻生活也基本没有了),最后孩子得了严重的神经性抽动症,医生一检查,说是压力太大造成的,基本没有可能痊愈。一个家庭就这样沉沦到绝望的深渊,至今看不见希望。
必须警惕“大师”们假借孔孟儒学,向科学与民主开炮。这样的国学热,是将国学变成民族前进的绊脚石,是将国粹变成国渣,继续让死人拖住活人。
赵士林教授
我的一位朋友认识赵士林教授,赵士林教授对我的朋友说:
“国学热”不仅在从“五四”往后退,甚至在从孔子往后退。孔子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性精神。例如他将《易经》从算卦的书变成哲学的书,从和鬼打交道的书变成和人打交道的书(冯友兰语),剔除了《易经》的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空前地提高了《易经》的文化品位。但在国学热中,各种国学班都有“易学大师”在装神弄鬼地算卦,都有“风水先生”在给房地产老总上“国学课”,课程的内容当然只能是“左青龙,右白虎”云云,最后就在最高学府的课堂上玩起了“奇门遁甲”。......我们应切记,继承和弘扬传统,只能从孔子往前走,不能从孔子往后退;只能从“五四”往前走,不能从“五四”往后退;只能从改革往前走,不能从改革往后退。
管子是实用主义者
管子,就是管仲了,治国理政的能手。诸葛亮曾经自比管仲,说明管仲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我个人觉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都稍高于管仲,而管仲治国的才能可能要高于诸葛亮,也可能差不多。不过,管仲没有留下什么影响力大的思想体系,他的作用就是协助国君制霸。管仲为了国君的税收,发展了风俗行业,说明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我将管子排在第三位。如果要比照一个近代的人,我认为管仲的才能就相当于袁世凯,只不过没有袁世凯那么大的野心罢了,而且管仲个人操守比较高,他是亲近君子而厌恶小人的。
老子不配称之为圣人
老子,他是一个个人主义的道德家,其思想体系对社会发展没有什么大的用处,无非是增加个人的道德修养体验。老子的《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其实对国家也好,对个人也好,都没有什么用处,除了宣扬一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并没有什么大的益处。恕我直言,假设这部书在世界上从来没有存在过,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将《道德经》研究得再透彻,也没有从里面推导出元素周期表来。对治国者来说,老子的思想就是心灵鸡汤,谁按照着做,那是死路一条。所以,暂且把老子排在最后一位吧。
这位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 有代表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朴素的思想家。老子的哲学和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因为比较“新颖”。尽管当时的人们也思考过老子提出的那些思想,但没有人将它们系统的整理出来。其实,老子的思想无非就是一些形而上学的思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总体上,老子的思想是非常消极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的。这一点和佛家差不多。当然,实事求是的说,老子的思想不是一无是处,比如,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统治阶级采用了黄老学说的与民休养的政治理念,轻徭役、减赋税,所以慢慢积蓄了国家的元气。但要看见,即使没有老子的学说思想,统治阶层也会依据实际需要去采取相应的最合适的政策。黄老学说只不过是恰好被看见罢了。而且,老子的思想理念只能在特殊的时期使用,不具有一贯的普世价值。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什么?就是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既反对人要有仁义的精神,又反对法治,主张没有政府最好,还主张所谓的“无为”,说人最好要“清静”,不要多管闲事,管闲事太伤神。这些理念,后来成为魏晋玄学的基础,佛教进入中国后,也一度把自己包装成老子的门生。
老子又要通过无为,达到所谓的无不为。无为达到无不为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世界上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为既是遵循规律,不逆天行事。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其实就是大忽悠。世界上的规律是什么?你不实践如何得知?物理上的规律需要实践检验得知。而社会学的规律也是一样。但社会规律不是永远不变的,也是会因为人的改造而改变的。做什么事情都把责任推到所谓的规律上去,而不敢改革,不敢积极进取,其实就是为懒惰找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当然,老子的思想还有宝贵的地方,他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就说明事物矛盾是对立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然,一些事情可以用这个思想解释,但有些事情并不依照其规律变化。哲学毕竟只是哲学,抽象的概念是不可能一一与现实对应的,更多的是“马后炮”的作用。
老子的剧照
我将老子放在最后一位,就是综合考虑到了他对人类文明的作用确实不大,甚至是有一些负面的因素在里面。他确实名气很大,但这不管用。对人类文明有推动作用的人,才值得我的欣赏。而且,我不认为老子是“圣人”。真正的圣人,必须是入世的。不入世的不配称之为圣人。见《世界十大圣人分别是谁?不入世的,都不算圣人》一文。老子、孟子都称得上是圣人,而老子还没有这个资格入列。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有三个基本要素,而其中最基础的一个要素是:
首先,他的所作所为要符合人类的利益,比如让人类摆脱愚昧,解放人民的思想,提高大众文化水平,而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阻碍社会进步。
古代某些传说中的伟大上古君王,之所以被认可是圣人,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文明的进步,比如有重大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或者提出了某项政治制度的伟大革新。像印度的甘地,他的思想核心是提倡返古,反对科学和工业化,反对学习英语,其实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算不得真正的圣人。最多是一个糊涂的民族主义者。还有一些宗教领袖,虽然生前也很有挽救世人的主张,但他们给出的方案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这样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是非常不利的,他们也没有真正的给出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案。像2000多年前的佛陀和老子这一类人,只算是学术团体的领袖,算不得真正的圣人。不入世的,都不算圣人。佛陀的消极思想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老子的思想则不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对国家的组织形态和凝聚力也有害。所以汉武帝刘彻为了国富民强,也为了大汉民族的崛起,适时地抛弃了老子的思想。
汉武帝刘彻的剧照
不过,我认为老子整体上比佛陀要强很多。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要强过佛陀。佛陀也有唯物主义思想,但还不够彻底,还没有放弃婆罗门教的一些唯心主义理论。老子则是更加彻底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关于这一点,我以后再开篇详细的说。
作者:怀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