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罗王是佛教地狱中的最高司法官,不少人畏惧惊恐。现在我们拟对他作一小小研究,以明真相。
阎罗王的各种名称及阎王妹也管地狱
阎罗王,梵语 Yama-raja,西藏语 gsin-rje。又译夜摩耶摩、焰摩、焰摩、琰摩、剡魔、阎摩、琰魔。另又能译作双、双世、遮上、静息、縳、深恶胜业,可布众,深能静息、平等。在梵语焰摩 Yama 上,再加 raja(王),而成焰摩王、阎罗王、琰魔王、阎王魔、或阎摩罗社、琰魔逻阇、焰摩逻阇、阎魔罗、阎魔罗王。阎罗王又简称阎罗、阎逻、焰罗、剡王、阎王。或称焰摩天、死王。
阎王被迷信是鬼世界的审判主,诸鬼中的大王。梵语中的另一译名「双」,据说是因阎王兄妹两人共同统管鬼世界之故。兄阎王治男鬼,妹阎美 Yami 治女鬼,是统管女鬼的「女王」。
但中国佛教僧人对信徒绝对不提这个「女头头」,这是因为「女人」在佛教中地位低微,惟恐女人在佛教中起「GM」。
「双世」意为阎王自身苦乐并受,自身难保(详见第五节)。「遮止」意为阎王令人不再造恶,予以遮止。「静息」意为罪人听王示语,便知己罪而静息。「平等」意为业镜平等,其罪自能彰显。玄应音义二十一:「焰摩」或作阎摩,声之转也,旧云阎罗,又云阎摩罗。此言缚,或言双世也,谓苦乐并受,故云双世,即鬼官总司也,又作夜磨卢迦,亦作阎摩罗社。阎摩,此云双,罗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
慧琳音义第五十「阎摩梵语,鬼趣名也,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故三启经云,将付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即其事也」。慧苑音义上:「阎罗,具正云琰摩逻阇,此云遮止,谓遮止罪人,不更造罪」。俱舍光记第八:「琰魔王,旧云阎罗者,讹也。琰魔,此云诤息,谓犯罪人,不自知过,于苦不忍,违拒狱卒,更造过罪,由王示语,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诤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诤息」。瑜伽论记第十六:「焰摩即本地分曰静息王,静息诸罪也」。俱舍论第十一:「琰魔王使诸逻剎裟掷诸有情置地狱者」。关于经部记载阎罗王,有长阿含经第十九地狱品、大宝积经第七十五、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多处。「佛告比丘,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长阿含第十九)。
阎罗王是佛教采用了婆罗门教的死神而成
从梵文以及各种资料显示,佛教的阎王原来是从印度婆罗门教的夜摩神而来。夜摩神Yama 是吠陀时代的古神之一,是日神 Vivasvat 与女神 Saranyu 间所生之子。据拜火教经典 Zend Avesta 所记,人类始祖 Vivanhvant,献苏摩酒与神,并向其祈求,而得一子耶摩(Yima)。据婆罗门教说,耶摩神与苍空司法神婆楼那 Varuna,火神阿耆尼 Agni 以及 Brhaspati 三神有亲密关系,而阿耆尼即被称为耶摩的好友。
夜摩神的住居在天上最高处,有音乐伴奏的乐园,人死后灵魂去到那裹与夜摩神及婆楼那神会面。夜摩祌有名叫 Sarameya 的两只狗使者,它们有四只眼睛,体呈褐色有斑点,不断地在人间界巡逻徘徊,用嗅觉寻找死人,把他们带到天上。
夜摩神的信仰以后逐渐开始转变,起先从天界转到下界,名叫 Yama-pura,变成了一位专司死者生前行为,予以篔罚的神明。以后再进而变成了死神与死者的王。死神名叫 Lokantakrt, lokanta-yama,率领众多的使者 mretyu, Yama-duta,夺人生命。死者的王,名叫 Preta-raja 住于南方的地下,统管父祖的世界 Pits-loka。到了最后,在印度教中,夜摩神成为专门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灵魂的最可怕的神祇了。印度教的神明,常会改变其性质,有时升高,有时降低,据说,阿耆尼火神以后也因与天神之妻犯奸淫而沦落了。宗教学家米勒博士(Max Muller)称这种性质的宗教为「交换神教」(Kathenotheism)。
佛教在印度兴起后,采用了许多印度教的原有信仰,夜摩神信仰也被佛教吸取,成为佛教信仰之一。但佛教即有两种用法:
(1)仍旧承认他是六欲天中第三位的夜摩天神(Yama);(2)以夜摩天神作为阎罗王。以他为阴间的统治者,审判人生前的行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一百七十二:「施设论说,如今鬼世界王名琰魔,如是劫初时有鬼世界王名秕多,是故在彼生彼诸有情类皆名闭戾多,即是秕多界中所有义」。又「初生地狱有情,往琰魔王所者是有情数」。另「立世阿毗昙论」第六亦说明,为何鬼道称为闭多:因阎摩罗王名叫闭多,因此,凡生往该处者都与王同类称为闭多。按秕多或闭多(Pita),乃「父祖」之意,闭戾多(Preta),则为生于父祖世界之意。因此,我们看出,佛经中秕多或闭戾多的思想,显然源自印度教夜摩为死者的王的信仰(Preta-raja, Pita-loka)。
除此外,阎王的起源另有一个说法,也是荒唐无稽。经律异相第四十九所引,以及法苑珠林第七记载:「如问地狱经及净度三昧经云,总括地狱有一百三十四界,先述狱主名字处所。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巨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者,今小王是,百万之冠,诸阿傍是」。
阎罗王在地狱做王及不在地狱做王说
阎王住在何处?在何处做王?佛经有相异记载。第一说,以阎王住在阎浮提洲南部或下部的地狱中做王。对此,我们必先说明一下阎浮提。佛教撷取了印度教的思想,以为构成宇宙中心的是一座须弥山(Semuru)。它位于宇宙间,山高八万由旬,山根浸入水中部份也有八万由旬。由旬 Yojana 是印度里名,一由旬有十六里、十七里、卅里、四十里等说。在须弥山的四周围绕着七山七海,最外面的一山名叫铁围山,外面的水是咸的。里面的六山,每一山亦有一道海水围绕,水是香的。在咸水海中,有东南西北的四大洲(四大陆),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拘罗洲,此称须弥四洲。现在我们人所住的便是南瞻部洲,又称南阎浮提。
佛教说,地狱与阎王便是在我们居住的南阎浮提的下面(有异说)。长阿含经第十九地狱品,「佛告比丘,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纲,七重行树,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大毗婆沙论卷第百七十二:「问鬼住何处,答瞻部洲下五百逾缮那,有琰魔王界,是一切鬼本所住处」。俱舍论卷十一:「此瞻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即地狱,龚按)深广同前,……琰魔王使诸逻剎裟掷诸有情置地狱者」。
要约佛经各处记载,第一说是,阎摩在地狱作王,地狱位于南瞻部洲下,过四万由旬处便是最苦的无间地狱。此地狱纵广高各二万由旬,在其上一万九千由旬处有其它七个地狱,即次上为大热地狱,其次上为炎热地狱,再次上为大号叫地狱……到最上则为黑绳、等活等地狱,这七个地狱一一纵广一万由旬。佛教的地狱主要的有八热地狱,每一地狱中又有十六个小地狱,八大热地狱加上这些小地狱后,便成了一百三十六个地狱。阎摩便是在这些郡鬼所住的地狱界,大显威风,做其君王。
第二说是,有佛经把「地狱界」与「阎摩界」分开,分成两个处所,以阎摩王界代替饿鬼界。这样一来,阎王便不成为地狱界的统治者,它不在地狱做王了。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五:「或生地狱,或生畜生,或生阎摩罗界,或生阿修罗界,或生天中,或生人中」,此系指人死后转生六道轮回,但独缺「饿鬼」界,而以「阎魔罗」界代替。
究竟阎罗在「地狱」做王?抑或在「阎魔罗界」做王?连佛经记载也有相当出入,由此可见阎罗王与地狱的信仰荒诞绝伦,莫名其妙。关于这点,请另参阅佛经旧华严经第十一、金光明最胜王经第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二十、新华严经第十华藏世界品、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七、四十六等处。
阎罗王及其部下在地狱中的怪相
佛教的密宗将阎摩王称为焰摩天,列入天部,并还以为阎摩有后,称为阎后。大日经第一:「阎魔,阎魔后,梵天后世所宗奉」,另见同经疏第五。阎王不单有妹妹,还有一位太太,这是受了婆罗门教男神有妻子的信仰所致。
阎王辖区庞大,当然一人无法统管,于是遂有阎王下另有十八王主领十八地狱之说:「问地经云,十八王者,即主领十八地狱,一迦延典泥犁,二屈遵典刀山,三沸进寿典沸沙,四沸典沸屎,……十七身典月虫虫,十八观音典洋铜」。所谓十八地狱或由十八泥犁经中传说而来亦未一定。因为佛教的地狱总数日是一百三十六地狱,并非十八。至于主领十八地狱的各王王名,不像人名鬼名,而是十六小地狱中的情形,如刀山、沸屎、铁丸……。
阎王的部下除十八小王外,倘有许多狱卒(Cbandhada-Palaka),他们如同法院中的司法警察,专门秉承法官判决,执行公务。但佛教地狱中的狱卒,却竟是一大批牛头马面以及猪羊狐狗大鸟……等头形的怪物。它们日夜残害刑罚呵责,吞啖齿交啮各种罪人。据说,在无间、大热、炎热三地狱中无狱卒把守,其它各狱皆有防守。这些狱卒究竟是何东西呢?是众生所变?抑非众生?佛教诸学派间各有异说,有说是由众生所变,有说是罪人身内的「识」,向外所显的现象而已。「恶罗剎狱卒作种种形,牛马猪羊鹿狐狗狼狮子……此种种诸鸟兽头,而来吞啖齿交啮掣罪人」(大智度论第十六)。「心常怀忿毒,好集诸恶业,见他苦欣悦,死作琰魔卒」(俱舍论第十一)。佛教徒自己也搞不清楚,这些怪物——狱卒,到底从何而来?佛教徒只能胡说八道了。
阎罗王有三使者,「老」、「病」、「死」。长阿含经卷第十九地狱品,「佛告比丘,有三使者,云何为三,一者老,二者病,三者死,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心念恶,身坏命终堕地狱中,狱卒将此罪人诣阎罗王所,到己自言,此是天使所召也」。显然地,这是佛教把老、病、死三个抽象名词,予以神格化,而把他们变成了阎王的使者。
阎罗王也要日夜受苦,自身难保
关于阎王最有趣的,便是阎王本人一面高高在上,一面却也要大受苦楚,自身难保,被恶鬼灌洋铜入口,以后又复原。长阿含第十九:「然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鉰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畏怖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畏怖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受罪讫己,复与诸婇女,共相娱乐,被诸大臣同受福者,亦复如是」。
阎王为何天天要如此受苦?干嘛不立刻辞职呢?佛教稍有解释,据说是为了使阎王有自我批判机会,并激起出家为僧信心。由此,可看出佛教并未以阎王已得「解脱」,但仍在六道轮回中受苦。对佛教来说,阎王受苦等于抬高了佛教的地位,虽位至地狱主阎王,但仍不免生死之苦。法苑珠林第七:「如起世经云,……时守狱者取阎摩王,高举扑之置热铁地上……次第燋然,从下而出,尔时彼王作如是念,……愿我从今舍此自己,更得身时,但于人间相逢受生,于如来法中当得信解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得正信解从家出家,既出家已显得通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发如是等重习善念,即于所住宫殿还成七宝……」。
要言之。做佛教的阎王也下容易,他还得听命于幕后操纵者——佛教,受它的控制。从佛教看来,阎王不是地狱的绝对最高权威,必须听信佛教出家修行,得「证果」才是完全解脱。所以中国佛教徒及僧尼应该不怕阎王前来索命才对,因他自身难保。我们又能看出,阎王既然也会受苦受死,证明这个信仰确自外来,原与佛教无关。如阎王是已得甚么「证果」的佛教徒,那么,照佛教说,他早应已进入「涅盘静寂」,无声无臭的境界,绝不会再在地狱中混迹,并大受其苦楚了。
阎罗王降级,成了第五殿的阎王了
阎罗王信仰以后被佛教徒利用,与各种思想拉上了关系,弄得谁是谁非,纠缠不清。其中最利害的,便是佛教把地藏与阎王说成二位一体,地藏就是阎王,阎王也就是地藏。但佛教主张地藏的职责是向地狱要人,救人出苦,而阎王则是专门审判罪人,行司法官之职权,两者之工作范围全然不同。绝对无法拉在一起,相提并论的,详情请阅本书第一篇第六节之三。
阎王信仰也与中国民间的迷信及道教信仰相结合,而产生了所谓十殿阎王说,鼎鼎大名的阎王反被降级落到第五位上。十王的姓名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卡诚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这些王名当然都是捏造出来的,从中国古今人、地名……等取来。在中国民间又传说。宋朝的清官包公(拯),已成了第五阎罗王,死人灵魂到他面前,接受一次最「公正」的审判后,如系受诬害等等,则包公立命放还阳间活命,如确为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事实上,中国从未发生有所谓「死人还阳」之事。
第五阎王,到底是佛教的原有阎王被清算降级而成?抑或是「包拯」坐「直升机」升级而成?中国佛教徒能给人清楚的答复吗?绝对不能!
最后,我们作个结论,阎王信仰虽在中国佛教徒间甚为流行,但阎王原与佛教无关,只是佛教采用了印度教的夜摩神思想而来罢了。既原非佛教产物,佛教僧尼却要大为宣传,佛教徒也都信它,这岂非在中国佛教徒的佛教信仰上,硬为加进了异教(印度教)的成份与色彩?这对他们的信仰精神生活祇是有害无益!最倒霉的,当然是中国众多的人民。两千年来,大家都一直被佛教僧尼所讲的阎王吓得半死。所以任何宗教都是迷信,哀哉!中国人!
本文重要参考书目(阎罗王真相)
「长阿含经」、「大宝积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华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大般若波罗多经」、「大日经」、「间地经」、「十八泥犁经」、「玄应音义」、「慧琳音义」、「俱舍光记」、「瑜伽论记」、「俱舍论」、「法苑珠林」、「阿毗达摩大毗沙论」、「立世阿昆昙论」、「大智度论」、「经律异相」,以及其它相关大藏经多种。
「梵语学」(木神亮三郎)、「古代印度史」(佐保田鹤治)、「印度宗教哲学史」(高楠顺次郎)、「印度文明史」(常盘大定)、「上代印度佛教思想史」(渡边木某雄)、「印度思想史与佛教史述要」(服部正明,长尾雅人),「佛教学研究」(龚天民),以及其它相关中、日文书籍与报章杂志及佛教刊物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