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5年,汉军打败楚军后,一个衣着奇怪的儒生投降。刘邦不喜儒生,本想把他赶走,却见到他一身游侠打扮前来拜见,顿时眉开眼笑:“你留下吧!”刘邦不会想到,正是这个人,让他真正尝到了做皇帝的滋味。
这个儒生的名字叫叔孙通,和韩信、陈平一样,都曾追随项梁,后来又在项羽帐下效力。但是却都找机会投靠了刘邦,成为了刘邦手下的重臣。
不过,和他们不同的是,叔孙通并不擅长军事。他原来是秦朝的博士,因为欺骗了秦二世,害怕被惩罚就连夜卷铺盖逃了,投靠了项梁。
当时,陈胜、吴广已经在山东起义,由于通讯不畅,秦二世也不明就里,就召来一群博士儒生们询问:“你们觉得他们想干什么?”
有人说:“他们一定是反了,请陛下发兵攻打他们。”秦二世一听立马发火,脸色大变。
这时叔孙通急忙走上前说:“他们都说得不对。陛下圣明,国泰民安,怎么会有人反呢?那些人不过是盗匪罢了,当地官员很快就能平定。”
秦二世听了很高兴,不仅赏赐了叔孙通二十匹帛,还晋升他为博士。而那些说陈胜、吴广反了的儒生,则统统被抓进了大牢。
有学生问他为什么说假话,叔孙通回答:“要不说假话我就小命不保了!”然后连夜带着学生们跑了。
叔孙通先是投靠了项梁;项梁战死后又投靠了楚怀王熊心;熊心迁往长沙后,他又投靠了项羽;等到项羽彭城大败后,他又无缝切换似地投靠了刘邦。
他知晓刘邦不喜欢儒生,于是专门换上了一套楚制短衣去拜见。刘邦看着亲切,就把叔孙通给留下了。
有了安身的地方,学生们也很高兴。毕竟东奔西跑了这么些年,这下总能施展才华了吧?可是没想到,叔孙通给刘邦推荐的都是一些能打能战的猛士。
学生们于是偷偷骂他:“跟着先生这么多年,都降汉了怎么还不推荐我们做官?”叔孙通听后乐了:“汉王现在正在打天下呢,你们能杀敌吗?放心,我们儒生的用处在今后。”
这倒不是叔孙通在给学生们画饼。俗话说,“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文臣武将都有作用,只是需要发挥在不同的阶段罢了。
汉朝建立后,刘邦觉得秦的礼仪太繁琐,就废弃了。于是,朝中经常会上演一些鸡飞狗跳的情景。
一次,刘邦大宴群臣。群臣们都饮酒争功,喝醉了便放浪形骸,要么高声唱歌,要么就拔剑击柱。坐在上位的刘邦看到这一幕,不禁头疼。
叔孙通就悄悄地靠近刘邦说:“陛下,儒生不擅长进取,但是擅于守成。我可以和学生同行们一起为您制定一套礼仪。”
刘邦犹豫道:“会很复杂吗?”
叔孙通答:“不会。上古礼仪各不相同,我可以取古礼和秦礼的长处,杂糅出一套合适的。”
刘邦说:“那你试试吧,简单点,要我能学会的。”
叔孙通兴奋地退下。他先找到了三十多个鲁地的儒生商议,其中有两个儒生不屑道:“你都换了不下十个主人了吧?现在天下刚定,你就想着制定礼乐,简直是劳民伤财!我们是不会跟你一块干的。”
叔孙通听了讥笑道:“真是一群腐儒啊,不知道时代已经变了吗?”
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三十几个儒生和学生们,在野外用茅草排位演练了一个多月,制作了一套礼仪,史称“绵蕞习仪”。
刘邦看后十分高兴,说:“这礼仪简单可行,就照这样办吧!”
公元前200年,当长乐宫修建完毕后,刘邦大宴群臣。这一次,群臣们都按着身份品级依序而入,应走即走,应站即站,应进即进,应退即退,一切井然有序。
宴会上,有御史在一旁监察百官。众臣屈身俯首,莫敢失礼,不敢擅饮,并须按尊卑次第,捧觞上寿,然后才按礼数各饮几杯。偶尔有喝醉了的,都会被御史拉出殿外,和以前乱哄哄的场面截然不同。
等到宴会结束了,刘邦回到内廷后,不由大喜道:“我现在才感受到了做皇帝的尊贵啊!”
不久后,刘邦任命叔孙通为奉常,赏了他五百金。叔孙通后来制定了汉仪——《傍章律》十八篇,汉仪也因此逐渐完备。
狐沐说:
在《春秋左传正义》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礼仪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也能规范一个社会的秩序。
叔孙通制作汉仪,对于刚刚经历战乱的汉朝来说,有着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他对汉朝的贡献,不亚于那些打天下的名将。
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叔孙通贵在有理想、懂变通,他懂得如何去迂回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食古不化。
但是,他数次易主的行为又不符合古人推崇的道德。因此,历史上对此颇有争议。司马迁称赞他能因时通变,为大义不拘小节;而司马光则认为他只是逞一时之功,沽名钓誉。
那么,你怎么看待叔孙通为了理想多次改换门庭的行为呢?
关注、点赞和分享,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