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让他滚开,张释之大声道:“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刘启震惊了,一个门卫官怎敢如此放肆?



一次,太子刘启和梁王通宵归来,纵马直闯宫门。门卫官张释之却飞身阻拦道:“站住!”随后,紧紧抓住缰绳不放。
刘启让他滚开,张释之大声道:“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刘启震惊了,一个门卫官怎敢如此放肆?
薄太后得知消息去求情,汉文帝却摇头拒绝。薄太后无奈,只好派使者拿着自己的手书,去请张释之放人。
等使者来到司马门,只见张释之拽着太子两人的缰绳不肯放手,太子正要挥鞭抽打张释之。 使者急忙快步跑到跟前,拿出薄太后的赦免手书道:“张公,快放手!”张释之接过手书,仔细查验后,才撒开手,给两位皇子放行,太子和梁王悻悻而去。 使者看了张释之一眼,意味深长地说:“张公,你可真大胆,连太子都敢拦。”说罢,快步离去。 有门卫惴惴不安,心想老大是要倒霉了。张释之扫了一眼众人:“我秉公执法,就算因此受罚又怕什么?”
不久之后,汉文帝的旨意下来了,不过不是处罚张释之,而是升他为中大夫。 手下们顿时傻眼:为什么张释之冒犯了太子,反而因此升官了呢?这不怪他们,因为他们不懂汉文帝的宽容,也不懂张释之的坚持。汉文帝知道张释之拦下太子后,对张释之更加高看了一眼,觉得他是可造之材。而张释之的梦想,则是践行法家思想。 张释之年轻时,读了很多法家学说,因此他立志做一个司法者来惩奸除恶。 张释之的哥哥做生意赚了很多钱,为了支持弟弟的理想,就捐了500万钱替他谋了个常侍骑郎的职位——即是汉文帝的护驾侍卫——想着离皇帝近点更能得到重用。 但是,张释之在这个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了十年,仍然没有得到升迁。
他有些心灰意冷,一方面是内疚让哥哥白白花了这么多钱,一方面也觉得自己实现理想无望,于是便向上官请辞。 他的上司爰盎知道他有才能,就劝他不要放弃,还替他申请做了候补谒者,让他有 机会能够帮皇帝传递消息。张释之趁着向汉文帝谢恩的机会,说出了自己对秦亡和汉兴的看法。 汉文帝觉得他讲得不错,就升他为谒者仆射。这个职位负责管理谒者,是皇帝的近臣,张释之也因此有了和汉文帝直接对话和随侍左右的权利。
一次,张释之随汉文帝参观上林苑的虎圈。汉文帝随口向上林尉了解苑中兽禽的数量,上林尉支支吾吾地答不出来。 汉文帝正要发怒,旁边一个打杂的仆役却如数家珍般一一答出。汉文帝大喜,立刻要升这个仆役为上林尉。张释之却开口阻拦道:“陛下,不可!” 汉文帝不解,张释之说道:“秦始皇专用刀笔吏,他们能言善辩。后来这些人养成了习惯,喜欢互相抬杠,连天下崩解也不关心。现在陛下因为这个仆役善言就给他升迁,臣害怕今后天下都争相以擅辩取胜,养成不好的风气。” 汉文帝听后觉得有理,就没有提拔这个仆役。
张释之经常会对汉文帝提出劝谏,在做了廷尉之后,更是奉行有法必依的准则,凡是汉文帝不合理的要求,都会反对。一次,他陪汉文帝外出,一个人突然从桥底下窜出,惊吓了文帝的马车。汉文帝惊魂未定,立刻命人把人抓了交给张释之治罪。 张释之查了之后说:“陛下,按律要罚金四两。” 汉文帝张大眼睛道:“他冲撞了我的车架,要不是这几匹马温顺,我可能就要受伤了,你竟然只罚他四两金?” 张释之回答:“法律,是天子和百姓都要遵守的。刚才若是您让人当作刺客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查明他只是无意惊扰,法律规定罚金四两,我便要遵守。如果您要求我违规重罚,以后谁还会相信法律呢?” 汉文帝听后点点头,说:“这件事你判得对。”
又有一次,有人偷了高帝宗庙前的玉环。当小偷被抓到后,汉文帝要求张释之重罚。而张释之查明案情之后回报说,这个人应斩首示众。 汉文帝大怒:“他敢偷窃宗庙玉器是丧心病狂,你却只按照一般的法律条文来判罚,这样不行!” 张释之叩首请罪说:“按照法律判他斩首已经很重了,现在他偷了玉环您就要让我判他灭族,那以后要是有无知小民取了长陵的一捧土,您又要用什么刑罚来处罚他呢?” 汉文帝思考良久,和薄太后商议后,同意了张释之的判罚。张释之也因为判罚公正,受到了百姓和官员的一致称赞。

汉文帝死后,张释之因为得罪过做太子时的景帝,就以年事已高请辞,汉景帝没同意。不过一年之后,景帝就调任他到淮南国为相。不久后,张释之在相国之位上寿终正寝。
张释之和汉文帝是相互成就的,因为彼此相信,才让对方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更好。张释之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司法者。 班固曾说:“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这或许就是对一个司法者的最高评价吧! 古人讲:“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是中国人智慧和道德的体现。张释之不畏皇权、宽于民,也是基于这种道德思想。 历史是一座宝藏。今天,我们仍需要从古人丰富的思想积累中汲取经验、去学习,才能读懂中国智慧。
关注、点赞和分享,我们明天再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