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哟西心理的第 31 篇新知
阅读仅需 8 分钟
作者| UC
你喜欢薅羊毛吗?
双11和黑五都过去了,大家的快递应该都收得七七八八了吧?
不知道接下来的双12,你们又有什么打算呢?
最近有个朋友在后台留言,说自己在双11刷了3W+的信用卡和花呗,然而她每个月到手才6K+。
我问她买了什么。
她说,她不是买东西,而是在薅羊毛。买了一些很便宜的护肤品、美妆、服饰和生活用品。其中生活用品那,有30箱的纸巾和50KG的洗衣液……
然而拆完包裹之后,她却发现买了很多性质重复的或者用不到的东西,可又不舍得扔。最后,她只能够把囤回来的服饰和护肤美妆,放在自己的床上,而自己睡在地板上……
她觉得这种行为很节约,但是在我看来,她可能有点囤积倾向甚至是囤积障碍。
囤积与囤积障碍
囤积,囤的是一种安全感。
今天我要讲的新知,是一种行为,囤积(Hoarding)。
一般情况下,囤积只是一种收集的行为。但是,当这种行为严重起来,就可以变成一种“症”,这个症跟强迫也有点关系。
囤积障碍(Hoarding Disorder),指一种因知觉到储藏物品的需要而难以丢弃或难与物品分离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精神疾病,且这种障碍不是由其它已知疾病所导致的。
Anyway,我给你一个快速判断自己是不是囤积障碍的方法。
囤积量表
这个测试是医院比较常用的诊断测试,但是所有的结果都仅供参考,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由于测试的性质所以这个测试的结果并不丰富喔。)
什么是囤积行为?
事实上,囤积行为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
1.获取很多物品,当这些物品不再有用时又舍不得丢弃。
2.大量摆放不整齐的东西造成了家中的混乱。
如果你家大业大,囤积点东西,那叫爱好。因为它不会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你能够有足够的地方去放你不愿意丢弃的东西。
但是如果你屋子小的话,你可能就要学一下断舍离了。
讲真,就我的经验来看,有囤积的人,无外乎就是这两个想法:
一个是“先留着吧,以后可能会用得上”;而另外一个则是“啊,这个有意义/我喜欢,不舍得扔”。
然而这,真的是如你所想吗?
物品,是人
其实,我们囤积之后的难舍弃,往往是因为我们把物品当人来看待。
在我们看来,那些不仅仅是物品,它们更是“人”。
想想你有没有试过给物品取名?
想想你有没有试过安全到达某个地方之后,用手拍了拍车的引擎盖?
其实这些行为,都是把物品当人的表现。之所以会有这些行为的出现,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际关系,我们具备社会属性。
Jennifer Bartz等人通过实验发现,个体的确会试图通过将人的属性赋予物品来增强自己的社会联系感。
而Kiefer的研究则表明,对重要物品的人格化,不仅仅是我们对亲密关系缺乏信心时的一种补充,更是给我们带来安全感,让我们成长的契机。
他在研究中发现,当被人格化的物品在身旁时,个体的安全感会更强,更勇于进行尝试。
这点在小孩子身上可以很明显体现。很多孩子会喜欢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一边,并且以那边作为一个“安全的基地”对其他地方进行探索,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孩子可能就会立刻跑回去自己的玩具身边,躲避未知和不确定。
而除了我们会把物品当人之外,我们还会把物品当成是我们自己。
Kyungmi Kim通过核磁共振扫描大脑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在想象一件属于自己的物品时,激活的脑区与他想象“自己”时是相同的。
这个实验结果很有趣,但是也可以解释我们很多现实的现状。
如果有个衣着褴褛的乞丐碰了一下你的衣服,你是不是会下意识地赶紧拍一拍?
如果你碰完一件死人的衣服,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恶心?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况?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把物品当成了是个体的延伸,我们把自己的衣服当成自己,所以觉得被乞丐拍一下就是脏了,我们把死人的衣服也当成是死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碰到就会觉得恶心。
所以其实,我们之所以囤积,是因为我们希望把物品当成了一种人际关系,让物品成为我们的“堡垒”,给予我们安全感。
甚至乎,我们不舍得丢掉这些物品,是因为不舍得丢掉“自己”。
如何改变自己的囤积?
要改变的话,其实可以从两点出发。一点是少囤,另外一点是多扔。
买东西或者囤东西的时候,多问自己一句“这个东西,我在7天内能不能用得着”。不能的话,就不要囤了。
当你觉得家里囤的东西太多了,那就逼迫自己,每天从囤的东西里面拿起一件东西去丢。每天只需一件,你就会发现生活变得不一样了。
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会建立跟外界的联系,当你的社会属性被满足了,你自然不会从物品那寻求关系。
最后我根据DSM-V做了一个囤积障碍的诊断图,有需要的可以长按保存,发给你觉得有囤积障碍的人。
UC说:
表面是在堆积废物,但实际上是在堆积自己的情感。你有囤过什么东西吗?欢迎在下面留言。
参考文献:
Attachment to Objects as Compensation for Close Others' Perceived Unreliability. Lucas A. Keefer et al. in Jou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48, No. 4, pages 912-9 17; July 201 2.
Emotional Regulation, Attachment to Possessions and Hoarding Symptoms, Philip J. Phung et al. in Scandinavian Journal pf Psychology Vol. 56, No. 5, pages573-581; October 2015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 and Anthropomorphism in PredictingHoarding Behaviours in a Non-Clinical Sample. Nick Neaνe et al. i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99 pages 33-37;September 2016
Clutter, Clutter Everyvvhere. Scott O. Lilienfeld and Hal Arkowitz; Facts &Fictions in Mental Health,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September 2013.
回顾:
成长,就是在不断探索未知的自己|测试集合
能做最坏的打算,也是一种能力|防御性悲观问卷
为什么你十赌九输?|赌徒&热手谬误
听说你想打赏?
当然可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