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薛元超的人生三恨,道出了大唐帝国怎么样的世风?


唐光宅元年(684年),大唐帝国的政坛是腥风血雨,这一年,大唐帝国的皇帝为唐睿宗李旦,但帝国的实际掌舵人是他的母后武则天。这一年,李唐宗室被武则天屠杀殆尽、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后,次年兵败身死、宰相裴炎被杀、名将程务挺被处死。武则天窜唐改周的脚步已经是无人可以阻止,一个属于武则天的时代即将拉开大幕,但这个时代在历史上注定是昙花一现,一个华丽盛唐必将再次崛起。今天我们就通过前宰相薛元超的三句临终遗言,来解读大唐王朝凭什么再度崛起?

光宅元年,农历腊月,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在前宰相薛元超的府邸,却没有半点新年的气息,反而是哀声一片,因为这位才华横溢的宰相即将迎来生命最终的归宿死亡,此时的薛元超已经卧病在床多年,因为得的是中风,所以几乎丧失了语言能力,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薛元超还是用尽全身的力气,说出了那三句著名的遗言,薛元超说:“自己这一生有三大遗憾:一是没能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山东五姓的女子为妻,三是不能参与编修国史。后世称其为“元超三恨”,体现了唐代世风人文对帝国兴亡产生的重要影响。

薛元超的第一恨,体现的是帝国官僚选拔制度的进步,是门阀制度向科举制度转变的一个过程。在隋唐以前,寒门子弟想要进入官场那是比登天还难,国家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以门阀观念为主,  只要你出生在门阀世族的上等家庭中,即使你并无才能,也无高尚的品德,依然可以进入帝国的高层为官,也叫做门荫入仕;如果你出生于是寒门子弟的下等家庭,那对不起,很抱歉,即使你才华横溢、品德无双,也无法进入帝国为官;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有争议),唐朝建立后,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开始遍地开花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万千有才华的寒门子弟开始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
薛元超,出身河东薛氏,是汉唐时期屈指可数的海内望族,九岁就袭封汾阴县男,十一岁便入弘文馆学习,后来门荫入仕,担任太子舍人,成为了太子李治的宿卫兼秘书。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薛元超因谏言朝政得失有功,被改任为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深得唐高宗的宠信。仪凤元年,薛元超正式担任宰相,薛元超虽然不是科举出身,但此人极具才华,可以说是唐高宗时期的文坛领袖,他在诗文、史学、易学、佛学,样样都是出类拔萃。但薛元超常为自己是门荫入仕而感到惭愧,为没能参加科举而遗憾,因此也足见科举制度在初唐时期已经成为了人才选拔的主流,门阀制度渐渐衰退。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进入官场,渐渐的被世人所尊重。

薛元超的第二恨,是遗憾没有娶到山东士族五姓的女子为妻,这里说的山东并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太行山以东这片地方。山东士族高门指的是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和赵郡李氏五个大家族。山东士族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集团,深深影响着国家的政治。隋朝时期,山东士族受到打压渐渐衰退,但他们高贵的门第依然深深影响着帝国的政治。唐朝建立后, 统治者为了笼络山东士族的人心,营造出“与士族大姓通婚为荣”的浓厚氛围。所以薛元超人生中的第二大遗憾就是没能娶到山东士族家的女子为妻。
薛元超的第三恨,就是遗憾没有参加编修国史,薛元超作为高宗时期的文坛领袖,都没有机会参加编修国史,可见,当时的大唐帝国已经是人才济济。
武则天篡唐改周后,实行酷吏统治,大兴告密之风,人伦道德败坏,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只要你敢出卖朋友亲人,就能换来一官半职飞黄腾达。无数寒门子弟对帝国命运和个人前程失去了信心。天下人心向李唐。所以当武则天卧病在床时,张柬之一呼百应发动了神龙之变,恢复了李唐社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