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希特勒(2)


如果没看过之前的内容,欢迎从第一篇开始阅读:刺杀希特勒(1)
特雷斯科仔细研究了希特勒此次来访斯摩棱斯克的行程。最后他得出结论,他们行动的唯一机会将出现在希特勒与军官们共进午餐的时候。在其他场合中,希特勒几乎每时每刻都被一群保镖簇拥着。而当他和司令部的军官们坐在长餐桌旁共进午餐的时候,这些保镖是分散站在房间的角落里的。这就是他们动手的唯一机会。
他们需要做的是安排一位参加午餐的军官偷偷带一把手枪在身上,然后在午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掏出手枪打死希特勒。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特雷斯科听过传闻说希特勒在外出时总是穿着一件防弹背心,此外据说他的帽子里也有一个钢圈。这意味着行刺者必须瞄准希特勒的脸部开枪才能确保把他打死。
在二十米之外对着一个人的背影开枪是一回事,而扣动扳机把坐在餐桌对面的一个人的脸轰烂则是另外一回事。一名枪手要有极其镇定的神经才能做到在压力下冷静地瞄准和射击,尤其是他知道自己在几秒钟之后会被击倒时。
特雷斯科仔细地考虑了可能的人选后,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28岁的骑兵团团长格奥尔格(Georg)。他相信这是一个在重压之下也可以保持镇定的人。在一次聊天中,特雷斯科告诉格奥尔格,他希望由格奥尔格来执行这个任务。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自杀性的任务。

特雷斯科要求28岁的格奥尔格在午餐时刺杀希特勒
格奥尔格考虑了很久,最后同意去执行这个任务,但有一个附加条件:他不能是唯一的枪手。他解释说,在这样的场景下一名枪手很容易受到干扰,从而无法保证当场杀死目标。他不惧怕牺牲,但不想在一次失败的暗杀中白白死去。
特雷斯科同意了。他和格奥尔格约定好,在午餐时由格奥尔格找准时机先站起来,大声数出“一、二”以后,餐桌上所有的密谋者们同时站起身向希特勒开枪。
在商量好这些细节之后,特雷斯科把这个行动计划告知了其他同谋者们。在这个环节,事情出了岔子。有人提出,党卫军的领袖希姆莱这一次并不会跟着希特勒一起来斯摩棱斯克。如果仅仅是杀掉希特勒一个人的话,希姆莱马上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取代希特勒的职位,一切都不会改变。可能这是他真实的想法,但也有可能这名异议者只不过是找个借口拒绝参加这样一次自杀性袭击。毕竟,希望希特勒死掉是一回事,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刺杀希特勒是另一回事。就这样,在同谋者的争论中,这一次的暗杀计划也泡汤了。
尽管如此,特雷斯科还是决心不放过这次希特勒出访的机会。他决定启动备用方案,单独完成这次暗杀。
在这之前,特雷斯科就已经通过自己在柏林的关系弄到了希特勒出行时所乘坐的专机的资料。在1943年,希特勒的专机是一款改进型的福克-沃尔夫200型飞机。这是一款配有四个螺旋桨发动机的大型飞机,可以不间断地由柏林跨越大西洋飞行至纽约。飞机上配有两支口径分别为13毫米和7.9毫米的机枪,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应对外部威胁。希特勒乘坐的的私人舱室的机身一周全部用12毫米厚的防弹钢板进行了加固,机舱窗户中的玻璃也换成了50毫米厚的防弹玻璃。

希特勒在1943年所使用的专机型号

专机上希特勒的私人舱室
党卫军当然能够预料到,有人可能会在趁元首的专机停放在机场的时候对飞机进行破坏或是在里面安装一颗炸弹。因此,在每次起飞前都会有专人对飞机做彻底的检查。此外,在元首每次乘坐飞机前,飞行员还需要先进行一次10到15分钟的试验飞行,以防飞机有重要的部件遭到了破坏。
在这样的试飞中,飞行员会一直操纵飞机上升至巡航高度,因为最适合安装在飞机上的炸弹就是那种检测到气压变化然后自动引爆的炸弹。当然,如果有人在飞机上偷偷安装一颗定时炸弹的话,这个办法就不起作用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希特勒搭乘飞机的具体时间从来都是不对外公布的。
特雷斯科的备用方案,就是突破以上这些安保措施,把一颗炸弹放进希特勒的专机里,并让它在空中爆炸。
3月13日早上,特雷斯科赶到了斯摩棱斯克机场迎接元首的专机到来。不知是不是为了增加安全系数,这一天降落在机场的专机竟然有两架,而不是一架。这两架飞机从型号和外观都一模一样,其中一架中坐的是希特勒以及随行的官员,另外一架中坐的是希特勒的私人随从。特雷斯科不但要想办法把炸弹弄上飞机,还得确保炸弹被送上的是希特勒本人所搭乘的那架飞机。
希特勒从舷梯走下专机,在党卫军成员的簇拥下开始了他的视察。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行程进行的。希特勒来到了中央集团军司令部,与集团军群司令冯·克鲁格在会议室里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之后,希特勒坐在餐厅中的长餐桌前,和军官们一起共进了午餐。这本来是参与密谋的军官们约好要一起拔枪打死希特勒的地方。

在最初的计划里,特雷斯科是要在这个餐厅里刺杀希特勒的
虽然在餐厅刺杀希特勒的行动被取消了,但特雷斯科在餐桌上仍然有所收获。在闲聊中,特雷斯科得知一名叫做布兰特的军官将会与希特勒搭乘同一架飞机返回狼穴指挥部。于是特雷斯科询问对方是否可以帮他带两瓶法国白兰地酒送给他在总部的朋友。布兰特爽快地答应了。他还不知道,即将交到他手上的并不是白兰地,而是足以把一架飞机炸成两截的塑性炸药。
在视察结束后,特雷斯科跟众人一起陪同元首去了机场。在布兰特登上飞机前,特雷斯科亲手把一个用来装白兰地的木制箱子交到了他手上,并嘱咐他在降落后把这两瓶酒转交给他在总部的朋友。在箱子里,藏在两支酒瓶里的定时炸弹已经开始计时。特雷斯科设定的爆炸时间是一个小时后。
特雷斯科使用的是由英国人设计和制造的笔式延时引爆装置。这种延时引爆装置外形细长,大小跟一根铅笔差不多,所以得到了笔式引信这个名称。在装置的一头,是一个安装在弹簧上的撞针,它被一根细金属线固定着。在使用时,人们用手压碎装置另外一端装有腐蚀性液体的管子,里面的液体就开始慢慢腐蚀金属线。当金属线在腐蚀作用下断掉时,撞针就被释放,从而引爆炸药。

英国人设计和制造的笔式延时引信零件拆解

笔式延时引信的原理示意图
这并不是一种精密的计时装置。一根设置为一小时后爆炸的引信可能会有十几分钟的误差。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从斯摩棱斯克到位于东普鲁士的狼穴指挥所的飞行时间是两个小时,即使有十几分钟的误差也可以确保炸弹在空中爆炸。
尽管希特勒专机的机身经过了防弹处理,但那是用来应对外部的子弹的。在经过几次实验后,特雷斯科确信两颗炸弹的威力足以让飞机坠毁。如果从造成的后果来看,这两颗炸弹的威力将超过十万发苏联红军所发射出的炮弹。
特雷斯科亲眼看着布兰特跟希特勒登上了同一架飞机,然后关上了舱门。他目送两架飞机消失在了天空中,然后驱车回到了司令部。
特雷斯科知道在柏林也有一些秘密反对纳粹政权的军官。他立刻给他们打了电话,用隐晦的话语告诉对方做好在混乱中夺取政权的准备。
打完电话后,特雷斯科在司令部里找了个安静的地方,等待着爆炸性新闻的出现。根据他的计算,如果炸弹准时爆炸的话,希特勒的飞机将会在明斯克上空坠毁。同行的另外一架飞机应该会立刻把这个消息通知地面。这样的话他在一个小时后就会得到消息了。他听说过希特勒的座位下面装有一个降落伞,但如果飞机在空中直接解体的话,希特勒跳伞逃生的机会微乎其微。
在经过可能是他生命中最漫长的两小时之后,特雷斯科收到了消息:元首的专机已经安全降落在位于东普鲁士的“狼穴”指挥部机场。
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难道是布兰特在飞机上拆开了木箱然后发现了里面的炸弹?不,如果是这样的话,盖世太保应该已经出现在他的门外了。
所以应该是炸弹由于某种原因而失效了。特雷斯科没时间去分析失效的原因。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立刻取回木箱里的两枚炸弹。如果布兰特真的把这两瓶酒送出去的话,他的密谋就要暴露了。如果连夜飞到狼穴的话,极有可能会招致别人的怀疑,所以特雷斯科安排一名军官搭乘第二天清晨第一班运送邮件的飞机前往狼穴指挥所。
第二天早上,特雷斯科给布伦特打了一个电话。他告诉对方昨天拜托他带去指挥部的酒搞错了,先不要送出去,今天会有人拿两瓶新的酒去进行更换。
当天上午,被派去狼穴的军官顺利地从布兰特那里取回了两颗炸弹。他的刺杀元首的密谋距离暴露仅有毫发之差。
经过检查后,特雷斯科发现这两颗炸弹的引信在高空低温低压的环境里失效了。希特勒的运气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特雷斯科并没有放弃,他开始寻找着下一个能接近希特勒的机会。他并没有等待太久。在上一次失败的暗杀尝试仅仅过去几天后,特雷斯科得到消息,希特勒将于3月21日在柏林参加一年一度的“英雄纪念日”庆祝活动。庆典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是希特勒参观德军在东线缴获的苏军武器展览。在这个环节中,将为希特勒提供现场讲解的是中央集团军的高级情报官员格斯多夫(Gersdoff)。按照庆典的流程,在至少半个小时的讲解时间里,他都将站在希特勒一米范围之内。
而这个格斯多夫,正是特雷斯科在中央集团军司令部发展出来的九名组员之一。
在格斯多夫出发前往柏林的前一天晚上,特雷斯科约了他在第聂伯河边单独碰面。在三月的寒风中,两人在河边进行了长时间的散步和交谈。特雷斯科说服格斯多夫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彻底把德国从纳粹手里解救出来。由于事发突然,他们来不及对刺杀的细节进行讨论。但格斯多夫答应他会想办法找到机会干掉希特勒。第二天,格斯多夫就乘坐飞机前往了柏林。

打算在英雄纪念日庆典上刺杀希特勒的格斯多夫
英雄纪念日的庆典活动是在位于柏林菩提树下大街的柏林军械库举行的。这是一座建成于1730年的古老建筑,最初是作为炮兵兵工厂使用的,在1875年之后变成了一座军事博物馆。

今天的柏林军械库
抵达柏林后,格斯多夫以提前熟悉场地的理由来到了这座军械库。他最开始的打算是在希特勒会停留的地方安放一颗定时炸弹。但经过实地考察之后,格斯多夫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所有希特勒会停留或者经过的地方,不管是讲台还是休息时的椅子,全部都有党卫军成员专人看守。
当天晚上,在思考了所有可能性之后,格斯多夫认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炸弹贴身携带,然后在靠近希特勒时将炸弹引爆。
在那个年代,自杀性爆炸袭击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人们很难想象有人会以牺牲自己的性命为代价去炸死别人。再加上他的高级军官身份,没有人会特意检查他身上是否携带了炸弹。
格斯多夫当天晚上思考了很久,关于他个人的生命、军人的荣誉、德国的前途。最后,他决定采取自杀性袭击的方式来杀死希特勒。这天晚上,格斯多夫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未眠,“就像一个等待着第二天行刑的犯人”。
第二天,格斯多夫把一颗炸弹放在贴身的地方,来到了柏林军械库。想要执行这样一次自杀性袭击,最好的方法是使用一颗能够即时引爆的炸弹。但仓促之下,格斯多夫没办法找到这样的引信。他能找到的唯一一个引信就是特雷斯科前几天在希特勒专机上使用的那种笔式延时引信,延时时间为十分钟。
典礼在下午一点整开始了。希特勒、戈林、希姆莱、邓尼茨等纳粹首脑人物悉数到场,希特勒在大厅里发表了演讲。演讲结束后,希特勒在热烈的掌声中退下讲台,向展厅走去。等候在展厅入口的格斯多夫把手伸进衣服中,用力捏碎了引信中的玻璃管。

希特勒在柏林军械库的大厅中发表演讲(照片时间非1943年)
一个人需要不可思议的勇气和镇静的神经才能做到格斯多夫在这一天所做的事情。他身上携带着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同时还要表现得一切如常,为希特勒介绍展厅里的各种武器。
按照计划,希特勒将会在展厅里停留三十分钟。这样即使考虑到延时引信的误差,格斯多夫也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炸弹爆炸。但希特勒从进入展厅开始就显得心不在焉,逛了两分钟之后就从后门离开了。
格斯多夫迅速冲进最近的洗手间里,拆除了身上的炸弹。希特勒又幸运地逃过了一劫。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希特勒在这一天提前匆匆离开的原因。也许他在其他地方刚好有要事进行处理。也许他敏锐的第六感捕捉到了格斯多夫作为一个将死之人所表现出的微妙神态。
在短短十天不到的时间里,特雷斯科的暗杀行动接连失败了两次。在躲避暗杀这件事上,希特勒的运气一向好得出奇。但特雷斯科仍然不打算放弃。如果说这两次失败的暗杀有什么经验教训的话,那就是他能够接近希特勒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每当机会突然出现时,他们只能针对陌生的环境匆匆制定行动计划。这间接导致了两次暗杀行动的失败。
特雷斯科意识到,要想执行一次成功的暗杀,他迫切地需要一个每天都能见到希特勒的人作为同谋。但是,希特勒身边的人全部都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他们对元首的忠诚是不容置疑的。他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在希特勒身边工作、同时又愿意去刺杀希特勒的人呢?
五个月后,在1943年的8月份,特雷斯科找到了答案。
-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