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希特勒(3)


如果没看过之前的内容,欢迎从第一篇开始阅读:刺杀希特勒(1)
在位于柏林本德勒大街的的德国预备军司令部里,37岁的中校施陶芬伯格是几乎总是最显眼的一个人。每当这位身高一米八五的参谋走进一间房间时,人们都会立刻注意到他脸上戴着的遮住左眼的眼罩,以及从他右侧肩膀垂下来的空荡荡的袖子。如果再仔细观察一下,人们会注意到,这位军人仅存的左手上也缺少了两根手指。施陶芬伯格根本不需要佩戴他所获的金质德国十字勋章,眼罩和缺失的右手就是他最好的勋章。
施陶芬伯格是在1943年的北非战场负伤的,当时他在第10装甲师担任作战参谋。1943年4月7日,施陶芬伯格指挥一支车队在突尼斯的山区穿行时,遭到了一队美国P40战斗机的袭击。这个型号的战斗机每侧机翼上各有四架0.3英寸口径的机炮,机头上还有两架0.5英寸口径的机炮,一共是十架机炮。在P40机队的凌厉扫射下,与施陶芬伯格乘坐同一辆吉普车的中尉当场死亡,他自己身负重伤。施陶芬伯格在战斗结束后被送到了最近的野战医院。那里的医生断言他活不过当天晚上,但这名军人在失去了左眼、右手、以及左手的两根手指后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之后他被转去了慕尼黑的一家医院,在那里休养了整整三个月。
施陶芬伯格出生于巴伐利亚州一个极其富有的贵族家庭,因此他完全不必为生计发愁。在出院后他先是回到了家族在巴伐利亚的城堡里继续养伤。但他不想就这样以一个残疾人的身份度过余生。他拒绝接受别人的服侍,每天坚持用仅存的三根手指穿衣服和系鞋带。很快,他就决定回到军队中继续服役。

施陶芬伯格负伤后留下的照片不多,这是其中的一张
很少有人能够拒绝这样一位有着良好履历、又一心要为国效力的军人。军方很快就在1943年9月安排他进入位于柏林的德国预备军司令部作为参谋继续服役。在这里,施陶芬伯格的工作之一是修订一份叫做《女武神行动》的文档。
所谓的《女武神行动》是在1943年初被提出的。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在重大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地将预备役动员起来,担任防御德国本土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任务。这些重大危机可能是外籍劳工大暴动、敌军大规模轰炸、党卫军内部叛变等等。
正是在这个时候,一名叫做特雷斯科的来自东线的军官开始接近施陶芬伯格。在多次长时间的密谈中,特雷斯科给施陶芬伯格讲述了他在东线的所见所闻。在7月份的库尔斯克战役后,苏联红军取得了战略主动权,开始全面由守转攻。德军在20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节节败退。在南方,英美盟军已经成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德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但希特勒却拒绝面对这个现实。他断然拒绝了将军们让部队后撤的一切建议,要求所有人坚守住自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对于希特勒来说,这场战争已经成了证明他和他的将军们之间谁对谁错的一个工具。他整日待在钢筋混凝土地下掩体中,在摊开的大幅地图上移动着代表军队的棋子,宛若一场虚拟的游戏。与游戏不同的是,他的每一次移动都会影响到十几万人的生死。必须要有人采取行动,把德国从这个疯子手里解救出来。
施陶芬伯格问特雷斯科,他是不是打算刺杀希特勒。
是的,但不光是希特勒,特雷斯科回答说。还有希姆莱、戈林、戈培尔、以及所有最核心的纳粹高官们。他要把这些人全部关进监狱或者枪毙,然后成立一个全新的政府。这个新的政府将会主动与英美进行谈判,以寻求在西线得到较优的投降条件,减轻德军在东线的压力。
这将不仅仅是一次暗杀,而是一场政变。为了完成这样一次政变,他需要施陶芬伯格的帮助。施陶芬伯格手里拿着的《女武神行动》计划书就是这次政变的关键。在特雷斯科的劝说下,施陶芬伯格很快就加入了他的秘密反抗组织,并成为了一名核心骨干。他们开始一点点地讨论和策划这次政变的细节。
不论人类的社会形态如何演变、科技如何发展,进行一次成功政变的核心要素几乎没有改变过。
第一,政变者需要把现任领导人控制起来或者干脆杀死,瘫痪其作为国家元首的指挥能力,绝不能让其有对外发声的机会。
第二,第一时间占领对公众发声的渠道,宣布政变已经发生并取得成功。就算政变并没有完全成功,也要尽力让大众相信形势已不可逆转。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政变者的力量才能像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大,最终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在古代,这个渠道可能是假传的一道圣旨。在现代,这个渠道是电视台、报社和广播电台。
第三,切断现任政府主要成员与其控制下的武装力量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无法在第一时间通知武装力量前来击退政变者。
第四、如果政变者自己不是军方的话,则需要尽力拉拢军方参与政变。或者至少要说服军方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保持中立。
特雷斯科和施陶芬伯格一起在女武神行动计划的中添加了很多私货。他们在计划中写道,在发生危机后,预备军应该在第一时间占领位于柏林的总理府和党卫军总部,还有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电话线路交换站。
表面上,这些动作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但实际上,特雷斯科是要利用预备军的力量完成政变。那么,特雷斯科用什么来触发这样一次危机,进而找到借口来动员预备军呢?答案是希特勒的死亡。他会找人刺杀希特勒,然后在随之而来的混乱中命令预备军夺取政权。在女武神行动计划中,只有希特勒和预备军总司令弗洛姆两个人才有资格向预备军发布命令,但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希特勒已经死了,而弗洛姆一直是一个典型的骑墙派,他永远只会加入胜利的一方。
在夺取政权后,特雷斯科将会宣布纳粹政府已经背叛了德国人民。当德国士兵在东线冰天雪地中的散兵坑里被冻死时,纳粹政府和党卫军的高官们却在安全的后方作威作福。这些人统统都要接受审判。特雷斯科相信,德国人民会支持他的。
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特雷斯科尝试说服国防军的司令官们跟他一起发动政变。每多一个军方高官支持他的计划,政变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一分。
特雷斯科原本以为,在1943年的年末,说服一两名司令官加入自己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德军在希特勒刚愎自用的指挥下已经在节节败退,高级将领们对希特勒的不满也早已不是秘密。
他首先找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东线中央集团军总司令冯·克鲁格,说服他和自己一起参与政变。此时的克鲁格跟希特勒之间已经有很深的矛盾。在这一年的9月份,希特勒又一次固执地否决了克鲁格提出的让部队向西退守的建议。尽管一提起希特勒克鲁格就一肚子怨气,但一提到发起政变,他的态度就变得暧昧了起来。无论特雷斯科怎样劝说,他都不肯加入,而是维持一种中立的态度:他不会参与政变,但也不会去告发特雷斯科有这样的想法。
在这之后,特雷斯科又让格斯多夫去说服南方集团军总司令曼施坦因。这位知名将领与希特勒之间的裂痕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因此特雷斯科认为有机会说服对方参与到政变中来。格斯多夫见到曼施坦因后,先是找机会吐槽了几句希特勒的军事指挥水平,果然曼施坦因接过了话头,开始大肆批评希特勒的种种业余操作。格斯多夫乘机插话说,看来只有将军们拿着枪顶住希特勒的胸口才能让他改变主意。曼施坦因大惊失色,断然拒绝说:“一位普鲁士元帅是不会政变的!”
特雷斯科想要拉拢一位司令官参与政变的打算全部都失败了。曼施坦因等人把普鲁士军人的荣誉看得很重,不肯做那些违背传统的事情。而在特雷斯科等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如果将军们都不肯行动,那么就让校官们来动手吧。特雷斯科和施陶芬伯格决定在没有高级将领参与的情况下发起政变。
为了发动这次政变,他们首先需要杀死希特勒。于是特雷斯科开始和施陶芬伯格一起物色合适的人选来作为杀手。
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做布舍(Bussche)的24岁的年轻军官找到施陶芬伯格,表示愿意去执行刺杀希特勒的任务。1942年,布舍亲眼目睹了3000名犹太人被党卫军集中处决的场景。这件事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之后不久,他被特雷斯科招募进了自己的秘密抵抗组织。
施陶芬伯格知道在11月16日军方将会安排向希特勒展示一些新的军事装备,这其中包括了最新款的军装制服。身高两米、金发碧眼的布舍正好是纳粹分子眼里完美的雅利安人形象,可以充当模特。施陶芬伯格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推荐布舍作为军装模特参加这次展示。
这一次,他们决定不再使用英国人的笔式引信,而是使用从德军制式手榴弹上拆下的引信。这个引信被安装在一公斤的炸药上,组成了一枚炸弹。布舍将会把这个炸弹贴身携带,在见到希特勒后拉响引信,四秒钟之后炸弹就会爆炸。这种引信的缺点是在触发后会发出嘶嘶声,但布舍到时会大声清理喉咙将其掩盖,然后扑到希特勒身上跟对方同归于尽。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大家开始分头准备自己要做的事情。但就在行动的前一天晚上,运载军服的火车竟然被盟军的飞机在一次空袭中炸毁了。由于准备新的制服需要时间,因此这次展示活动就被推迟了。盟军的飞行员不会知道,他在这一天晚上投下的炸弹竟然让希特勒幸运地逃过了一次刺杀。
在行动推迟后,布舍又返回了东线继续服役。他打算在新的日子确定之后再对希特勒进行刺杀。然而,他很快就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了一条腿,再也无法按照原计划执行刺杀了。
1944年3月,又有一位军官自告奋勇,愿意去执行刺杀希特勒的任务。这个人是34岁的布莱藤布赫(Breitenbuch),时任中央集团军司令布施元帅的副官。他告诉特雷斯科,他将会陪同布施元帅一起向希特勒汇报东线战况。他愿意趁机对希特勒进行刺杀。特雷斯科说要为他准备刺杀用的炸弹,但布莱藤布赫拒绝了。他信不过炸弹,他会用藏在身上的一把勃朗宁手枪结束希特勒的性命。
3月11日,布莱藤布赫陪同布施元帅来到希特勒位于萨尔茨堡的一处住所。布莱藤布赫是抱着必死的信念来到这里的。在出发前,他已经把自己的结婚戒指寄回给了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将会以寡妇的身份收到这枚戒指。
在进入希特勒的住所前,所有人都要先交出他们的武器,但布莱藤布赫设法在裤子里藏了一把手枪。等进入会议室之后,他会掏出这把手枪来干净利落地结束希特勒的生命。然而,当元帅们都进入会议室之后,布莱藤布赫却被拦在了门外。警卫告诉他,只有将军以上级别的军官才能进入会议室。他与警卫做了一番争辩,甚至他的上司也过来帮他说了几句,但尽职的警卫绝不肯让步。最后,布莱藤布赫只能郁闷地待在院子里抽烟,直到会议结束。
随着刺杀行动一次次地失败,特雷斯科等人也越来越焦虑。已经有不少人参与到他们的政变计划中了。时间拖得越久,他们被发现的几率就越大。
这个时候,德国在各条战线上都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6月4日,盟军攻占了意大利首都罗马。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随着帝国逐渐滑向崩溃的边缘,希特勒的行为也越来越暴躁和不可预测。
特雷斯科急于发动政变,却一时间无法找到一个有机会接近希特勒的人去对他行刺。在他们这个环环相扣的政变计划中,希特勒的死亡是开启后面所有链式反应的第一步。
6月20日,施陶芬伯格被任命为预备军司令弗洛姆的参谋长,负责在德国本土征募和训练新兵。在前线战事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希特勒越来越看重国内新兵的征募和训练工作,因此施陶芬伯格获得了向元首当面汇报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施陶芬伯格提出自己要去充当那个杀手。他现在已经得到了希特勒的信任,被拦在会议室门外的事情不会发生在他的身上。
特雷斯科从来没有考虑过让施陶芬伯格去刺杀希特勒。因为女武神行动中的很多具体动作都还需要施陶芬伯格本人去执行,不能让他在自杀性的刺杀中牺牲。除此之外,他毕竟只有三根手指和一只眼睛,这样一个行动受限的人能顺利杀掉处于党卫军重重保护下的希特勒吗?特雷斯科劝他不要冲动,最好能找到一个帮手之后再行动。
但施陶芬伯格不想再等下去了,他决定单独行动。从6月到7月,施陶芬伯格参加了几次与希特勒的会议,并默默记下了每次会议的持续时间、希特勒在会议室中的位置等细节。然后在7月20日这一天,他把两颗炸弹装在公文包里,来到了位于东普鲁士的狼穴指挥部。
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狼穴指挥部并不是一栋单独的建筑,而是一个占地超过五平方公里、由一系列地上建筑物、地下掩体和永久工事组成的庞大建筑群。以希特勒居住的地方为中心,指挥部从外至内分为三个环形区域。最外的防御区内布满了地雷和铁丝网,每隔150米设有一个机关枪阵地。中间的防御区则布满了高射炮与反坦克阵地。最核心的内圈则是元首居住和召开会议的地方,只有大约100个人能够获得许可、通过重重关卡之后进入这个区域。施陶芬伯格正是这100个人中的一个。
施陶芬伯格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准时出席会议,确认希特勒本人已经到场后找一个借口带着公文包离开。在没人的地方把笔式延时引信安装好并启动,然后再拎着公文包回到会议室,把公文包放在尽可能靠近希特勒的地方后离开。
在1944年7月20日这一天,当施陶芬伯格在狼穴指挥部里拿着公文包等着会议开始时,几百公里外的特雷斯科和其他参与到这次政变中的军人们、还有另外几千名连施陶芬伯格这个名字都从来没有听过的人们,他们的命运都纠缠交织在了一起。施陶芬伯格的每一步行动、每一个动作都将决定另外几千人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这一天。
也正是在这一天,有一系列的不引人注目的小事接连发生了,进而影响到了数以万计的人们的命运。首先,由于天气过于炎热,会议的地点从平时的钢筋混凝土地下掩体改到了地面上的一座单层木制建筑里。这里的会议室有很多窗户,打开以后可以让空气流通,降低室内的温度。
会议在12点30分准时开始了。按照原定计划,施陶芬伯格找了个借口带着公文包离开了会议室。他找了个没人的房间,关起门来开始安装延时引信。不难想象,一个只有三根手指的人要花一些时间才能安装和启动这两颗炸弹。就在这时,外面响起了敲门声。有人告诉他元首有问题要问他,催促他赶紧回到会议室。在慌乱中,施陶芬伯格只来得及设置好一颗炸弹,就匆匆带着公文包返回了会议室。在这里,他犯下了一个错误:他忘记把另外一个没来得及安装引信的炸弹也放进公文包里。这将让爆炸的威力减少一半。
在返回会议室后,施陶芬伯格借口自己负伤后听力不好,坐到了离希特勒比较近的位子上。仅仅几分钟后,他就再次找了借口离开了会议室。装有炸弹的公文包被他留在了会议桌下,距离希特勒的直线距离不足一米。
12点42分,仍然在指挥部建筑群中徘徊的施陶芬伯格听到了一声沉闷的爆炸声。他确信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已经被炸死了,于是立刻动身前往机场。他需要尽快赶回柏林,继续执行政变中剩下的行动。
突如其来的爆炸声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因为指挥部四周的防空高射炮阵地经常会进行演习。施陶芬伯格得以顺利地通过重重关卡后离开了狼穴,前往机场。两个小时后,他乘坐的飞机顺利地降落在了柏林。
-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