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何所有-讲述两宋320年真实历史

  自上次天祚帝逃入夹山后已有两年,这两年间天祚帝在辽国内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号召力,短短数月时间就在漠北草原上拉起了一支部队,并且平定了敌烈部的叛乱,一时间颇有打回来的趋势。

  除了漠北草原上的支持力量,西夏也在想办法支持天祚帝,北宋宣和四年、辽保大二年七月,李乾顺派使者穿过茫茫大漠找到天祚帝,表示愿意派兵救援,帮助天祚帝收复西京等国土。

  有了西夏的支持,天祚帝觉得能跟金国拼一拼了,当时金军在完颜斜也率领下已经打垮了辽国西南路招讨司所辖辽军,逼近西夏边境。李乾顺派李良辅率军三万前往夹山与天祚帝会师,之后跟随天祚帝对金作战,没想到李良辅率军刚出国门走到天德(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就遇上了金军名将完颜娄室。

  我们在前文介绍过,夏军主力铁鹞子属于重甲骑兵,而当时金军的骑兵也多为重甲骑兵,战马之间有铁链相连,一旦冲锋有进无退,号称铁浮屠。

  铁鹞子遇上了铁浮屠,原本应该是一场惨烈的的骑兵巅峰对决,可没想到完颜娄室根本不给夏军玩儿骑兵对冲,而是先诈降,将夏军引到黄河的一条叫做宜水的支流之后接着渡河而退。

  李良辅一看金军不堪一击,根本不像传闻中那么强悍,率军渡河追击。三万大军渡河速度很慢,他自己亲率前军渡过河后后军还没渡完,完颜娄室就领着金军主力杀了过来,击其半渡。西夏大军被一分为二,前军陷入苦战后军干着急没办法。前军逐渐支持不住往后退,又被金军追击,被砍死的、踩死的、掉到河里淹死的、被河水冲走的不计其数,后军一看前军一败涂地干脆也不打了一起撒丫子跑吧。

  夏军出征虎头蛇尾,收拾残兵灰溜溜撤回国内。天祚帝一看西夏指望不上,抓紧时间聚集力量,居然将兵力壮大到了两万多人,驻军鸳鸯泺,安营扎寨颇具规模。

  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八月,阿骨打亲率一万金军来到鸳鸯泺地区,为最大范围的搜寻天祚帝,阿骨打下令各将分头出击。完颜宗望跟耶律余睹率军四千在一处叫做石辇驿(今山西大同西北)的地方与天祚帝主力相遇,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辽金两军二话不说杀了起来。

  此战辽军数倍与金军,天祚帝从来没打过这种富裕战,心想这次赢定了,辽军主帅萧特末传令全军皇帝亲自督战,辽军士气旺盛,金军逐渐不支。

  关键时刻还是耶律余睹了解辽军,他在乱军中发现天祚帝带着妃子在高处观战,便悄悄告诉完颜宗望派一支偏师去天祚帝所在山头奔袭,完颜宗望不敢怠慢,亲率小队朝天祚帝奔袭过去。乱军之中辽军也不知道完颜宗望是要干什么也就没人专门拦他,天祚帝一看有一只小队打过来了吓得半死,慌不择路拔腿就跑。

  辽军本来眼看着要把金军包了饺子,没想到皇帝突然跑了,一下子就泄了气了,跑的跑降的降,金军大获全胜,俘虏辽军主帅萧特末。
  擅长跑路的天祚帝再一次逃进了夹山,本以为将要在草原上过一辈子流浪生活,没想到就在接下来的保大三年二月,夹山大营里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一位是北辽耶律淳皇妃-德妃,另一位是宗室耶律大石。

  两人的到来也给天祚帝带来了一部分北辽军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天祚帝的力量,但北辽耶律淳贸然称帝,称帝后还宣布废除天祚帝帝位,降为湘阴王,这些大不敬天祚帝可一点儿都没忘。

  北辽也是辽,以天祚帝的德行宗室就算抛弃他也不亏,可他不仅不反省,还怪别人不忠,面对前来投奔的德妃和耶律大石两人,坚持要杀两人。

  国家眼看着要亡,还不团结仅有的内部力量,为了所谓的僭越自相残杀。在身边人的苦劝之下,天祚帝终于同意留下耶律大石待罪,但还是将德妃处死。

  力量有所恢复的天祚帝觉得又能跟金军掰掰手腕了,保大三年四月,派耶律大石率军东征,想把南京收回来。

  手里虽然没几个兵,但天祚帝下令了,耶律大石只能硬着头皮出征,走到奉圣州(今河北涿鹿县)遇上了完颜娄室所率金军。

  辽军啥士气,金军又是啥士气,果然,在完颜娄室的指挥下,金军毫无悬念的全歼辽军,俘虏主帅耶律大石。当时在奉圣州地区的金军主帅是完颜宗望,最终目的是要抓住天祚帝,由于对草原地区路不熟,抓到耶律大石之后便命令他给金军带路。

  堂堂大辽国翰林学士、宗室贵族、名将耶律大石就这样沦为阶下囚兼牵马的,完颜宗望等人骑着马,用绳子把耶律大石双手绑起来走在马前面带路,当时已经到了四月,草原上多雨,泥泞难行,耶律大石就在前面深一脚浅一脚的牵马带路。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天祚帝的夹山大营。

  天祚帝做梦也没想到金军居然能在草原深处找到自己的老窝,根本来不及组织反抗,结果被金军来了个一窝端,辽国皇子、公主、后妃全都被一网打尽,连辽国的传国玉玺都丢了,天祚帝只带了部分亲兵再次逃走。

  有时候也是感慨天祚帝运气是真的好,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的成功逃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路神仙在保佑他。

  天祚帝侥幸逃脱,被俘的耶律大石就没那么幸运了,金军将夹山大营剿灭后,耶律大石跟着宗室们一起被押解回到了幽州,爱才心切的阿骨打见到耶律大石后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下诏表彰并给耶律大石赐婚。

  耶律大石表面上顺从,内心里十分苦闷,当俘虏的滋味儿不好受,辽保大三年、金天辅七年六月阿骨打病逝,金军内部山头林立,耶律大石当时在完颜宗翰军中,军队打仗在外多是.粗人,完颜宗翰知道耶律大石是契丹贵族会的多,便经常找耶律大石下双陆棋解闷儿。

  亡国奴跟敌国将领下棋,那感觉不会太好,耶律大石又是一腔热血无处报国恨不得手刃仇敌,在多次棋盘上的揶揄嘲讽后,终于忍无可忍,跟完颜宗翰吵了一架。

  吵完这一架,耶律大石知道金营不能再待下去了,当夜带着五个儿子连夜往夹山方向逃走。

  因为不信任金人,耶律大石逃走时并没有带上阿骨打赐给他的妻子,但出乎意料的这位妻子对他却是一片真心,耶律大石逃走后第二天完颜宗翰来到他的营帐中问妻子人跑哪儿去了,妻子坚决不肯透露耶律大石逃亡方向并大骂完颜宗翰,气的完颜宗翰将她射杀。

  我知道上两个有对自己这么忠贞异族妻子的,一个是张骞、另一个是苏武。
  保大四年七月,历经千难万险的耶律大石在夹山深处再次找到天祚帝,此时天祚帝在草原诸部晃了一圈,居然又拉起一支部队,得知阿骨打已经病死,又见到耶律大石回来了,天祚帝非常高兴,当时就决定了,立刻出兵,收复幽云十六州。

  耶律大石被天祚帝快气晕了,苦劝道,自从金人举兵以来,攻陷大辽东京,陛下亲征都打不过又让金人连续攻占上京、中京,最后幽云也丢了陛下跑到夹山东躲西藏,大辽国势已经不行了,不要再强求与金军硬拼,现在当务之急是韬光养晦先稳住草原上的基本盘。

  天祚帝不听,坚持要伐金,苦劝无果的耶律大石明白了这个昏君已经无可救药,同是皇族宗室,辽太祖子孙,国难当头就应该站出来重振国纲,何必要眼睁睁看着这个昏君把大辽带入深渊?

  下定决心的耶律大石杀掉了天祚帝派来监视自己的官员,率三百亲兵离开了夹山大营。脱离大部队的耶律大石挥师北上,当时辽国五京虽已全部沦陷,但仍有一处保有实力,那就是西北路招讨司。

  说到西北路招讨司,那还是辽圣宗年间萧挞凛在西北平叛时候奏请朝廷所设置,当时因为西北诸部屡屡叛乱,朝廷下定决心要好好治理治理这块地方,在西北路招讨司下新设镇州、维州和防州三州。

  听听,这名字多俗气,又是镇压又是维稳又是防备,好像就害怕别人不知道你是要长治久安一样。西北路招讨司治所就在镇州的可敦城(今蒙古国杭爱山下土拉河西侧,蒙古国首都乌拉巴托西约200公里)。为了稳固西北边疆的守备力量,萧绰下诏迁国内渤海、女真、汉人七百户到三州居住,选诸部精兵两万常驻可敦城,无论国内发生多大规模的叛乱、战争,可敦城两万兵马绝不离开,永世驻守西北。

  可敦城就是耶律大石下一站的目的地。

  保大四年七月,就在脱离天祚帝的当月,耶律大石率部来到可敦城,在这里召集了当地七州十八个部落前来会盟,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情真意切的号召,原文不长,写得也很感人,给大家分享如下:

  “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番,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

  皇帝蒙尘、翦我仇敌、复我疆宇,这些话像极了后来的迎回二圣、直捣黄龙、还我河山。

  到达可敦城的耶律大石暂时安全了,虽然在会盟后得到了草原诸部的鼎力支持,但此时的耶律大石仍然不是金国对手,他还需要时间积蓄力量。
  耶律大石的离开并没有打消天祚帝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决心,在简单整编了草原诸部来勤王的兵力后,天祚帝再次率军出夹山,一路南下连续收复天德、东胜、云内等辽西京州县。

  当时金国在辽西京留守完颜宗翰回上京奔丧,留下了完颜娄室驻守,得知天祚帝又从夹山出来之后完颜娄室当机立断率兵迎击,在奄遏下水(今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公园)截住了天祚帝。

  天祚帝率领的这支临时勤王部队基本上就是一直杂牌军,被完颜娄室这么一阻击根本没怎么打就溃不成军,天祚帝可真的是脚底生风再次逃走,这次被打怕了害怕夹山不安全,跑到更西边的阴山躲了起来。

  又不肯在草原上蓄积力量静待时机,又打不过金军,天祚帝就这么像一只小强一样来回的流窜在夹山与云州之间,一般来说被金军打垮之后天祚帝至少要消停一段时间,可这次他才刚逃进山中没多久,一名番僧突然造访,带来了遥远的开封宋徽宗的亲笔书信。

  徽宗说了,邀请天祚帝来开封居住,以皇弟之礼封王,地位在徽宗两位弟弟燕王、越王地位之上。考虑到天祚帝喜欢享乐,特地在开封准备了上千间房子、三百名侍女,到了开封之后全部用来给天祚帝享用。

  天祚帝大喜,都知道宋朝有钱,在辽国当皇帝是享受,去宋朝当王爷也是一样的享受,既然都是享受那又有什么区别?高高兴兴的就答应了下来。

  北宋宣和六年、辽保大四年八月,在阴山里数羊的天祚帝得到消息,童贯率军北上来到太原,准备接应自己进入北宋境内,于是专门派了使者到太原跟童贯约好接应的时间地点。

  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正月,到了约定的接应时间,天祚帝率领身边近侍南下,没想到消息走漏被完颜娄室得知,到了半路再次被金军劫营,死伤无数。

  天祚帝这次是真的穷途末路了,金军无数次的追杀已经打光了身边所有能靠得住的将士,这次的遭遇几乎是仅以身免逃了出去,逃到了草原上一个叫小骨碌的部族中。

  正月里的草原上寒风刺骨,冷如冰窟,天祚帝逃跑过程中又遇大雪,天祚帝在金军劫营时辎重丢完了,连个御寒的衣物都没有,他一个亲兵侍卫长把自己的貂帽给天祚帝用来御寒,路上也没吃的,部将们就把仅剩下的生面和枣拿过来给天祚帝吃,没水喝,就跟部下一起吃雪,走累了,部下们跪下去让天祚帝坐着休息一会儿。

  你说他昏君吧,都被金军逼到绝境了也没想要投降。你说他大辽尽失民心吧,国家眼看要亡国了草原诸部还能一呼百应,部下依然忠心耿耿。

  可惜但凡是拍戏都有杀青的时候,天祚帝的戏份到此也差不多该结束了,小骨碌部暗中向金军报告了天祚帝的行踪,完颜娄室得到消息后立马率军前往,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二月,天祚帝在应州(今山西应县)被完颜娄室追上并俘虏,辽国灭亡。
  建国218年,历经九位帝王的辽国就这么灭亡了,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漠北骑兵强大战斗力不太相同,辽国的军队战斗力其实一直都比较渣。即使在武德最充沛的辽太祖阿保机开国时期,皇帝御驾亲征南下就先后被后唐名将李嗣源和后唐庄宗李存勖击败,根本就不是中原王朝对手。

  若不是后来军阀混战,辽国也不可能得到幽云十六州,即使后来屡次打败宋军,也不过是占点儿经济上的便宜,拉胯的军力已经无力问鼎中原了,瞧瞧两次征西夏被打成什么样儿了,辽兴宗差点儿鼻子不保,大辽啊大辽,真实的水平其实跟大宋也差不了多少,多年的和平已经把两国给养废了。

  那么问题来了,澶渊之盟给两国带来了百年和平,进而导致两国军力废弛,这真的是一件坏事儿吗?时光倒流九百年,在当时的东亚大地上,虽然辽国和北宋都不是大一统王朝,但两国在当时也都是大国,对于周边的高丽、交趾、回鹘、吐蕃、党项而言都是宗主国,两个宗主国如果打,那就是生灵涂炭,如果和,老百姓的小日子还可以安稳的过过。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金国的崛起彻底摧毁了这种微妙的平衡,天祚帝和徽宗两位皇帝在位时,不约而同的出现了著名奸臣-辽国萧奉先、北宋六贼,国家在奸臣的催化下加速灭亡。

  天祚帝被俘后被押往金国上京会宁府降为海滨王,天会六年在会宁府病死,享年五十四岁,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辽国已经亡了,下面该轮到北宋了。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八月,天祚帝被金军押解至上京会宁府降为海滨王,金国君臣终于完成了阿骨打的遗志。

  完成了阿骨打遗志,也就意味着阿骨打当年与北宋签订的盟约可以废除了。完颜宗望上梳,宋军在燕山府屡屡纳降背盟,并且屯驻了重兵,与其等宋军打过来,不如我们先发制人进攻宋朝。这一提议得到了完颜宗翰、完颜宗弼等一大帮金军将领的支持,在群臣的力谏下,吴乞买同意南下伐宋,以谙班勃极烈完颜斜也为伐宋总指挥,完颜宗翰为左副元帅自西京大同府南下,完颜宗望为右副元帅自平州南下。

  金军紧锣密鼓筹备伐宋之际,其实北宋是有机会防备的,因为那个曾经力主伐辽、夜郎自大的首相王黼刚刚被罢相。

  燕山府收复之后,王黼可谓风头一时无两,赐穿紫花袍,外出用亲王规格仪仗,徽宗的宠幸让王黼越来越飘,为了回报徽宗,王黼也要经常给徽宗制造祥瑞来歌功颂德。终于某日在自家房柱下发现长出了玉芝,兴奋的告诉徽宗这个好消息,邀请徽宗来一同欣赏祥瑞。

  所谓玉芝实际上就是狗尿苔,房柱底部长出狗尿苔那说明王黼家柱子地下已经发霉开始空了,得赶紧加固,否则房子要塌。没想到王黼这货却蠢到邀请徽宗来欣赏。欣赏狗尿苔也就罢了,王黼还忘了一件事:自己家跟梁师成家是邻居。

  王黼当年是靠梁师成东山再起的,为了巴结隐相,王黼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以父事之”。当上首相之后为了持续强化与梁师成之间的战略同盟,王黼专门把家搬到了梁师成隔壁。

  你搞战略同盟没问题,你跟梁师成做邻居也没问题,但是不要让皇帝知道,否则你这种行为就是结党。

  徽宗兴冲冲的来到王黼家里看到了玉芝很高兴,但是发现王黼家跟梁师成家是邻居,而且两家墙之间有便门,方便随时来往穿梭。

  一个是宫里的宦官头子,一个是朝堂的百官之首,这两个人住邻居还有便门随时联系,徽宗不寒而栗。回宫之后一改对王黼和梁师成两人态度,谏官们看到这种风向后纷纷上梳弹劾王黼,徽宗顺势将王黼罢相致仕。

  祸国殃民的王黼离开了朝廷,北宋却没能迎来扭转的契机,因为蔡京又回来了。
  在当时的中书里有好几名副宰相,包括蔡攸在内也有多年执政经验,可徽宗用人挑剔,投其所好是个高技术含量的活儿,过去那么多年除了蔡京和王黼,真正能称心如意的没有第三者。

  宣和六年十二月王黼致仕后,在亲信朱勔的大力推荐下,时年七十八岁的蔡京再次被徽宗起复出任首相,由于年纪太大,蔡京已经无法处理日常政务,奏疏全靠儿子蔡绦代为处理,而他自己只做战略规划,换句话说就是指导儿子怎么处理才能讨徽宗欢心。

  蔡京重新上台后,又开始了大肆敛财,这次可能是明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蔡京父子更加拼命搜刮,变本加厉。北宋中央政府可谓前门驱狼后门引虎,而就是在这种乌烟瘴气的朝政里,宣和七年六月,收复燕山府有功的童贯终于得偿所愿,受封广阳郡王。

  万世荣耀、普天同庆、北宋朝廷对金国的动向一无所知,洋溢在一片安定祥和的气氛之中。

  就在这一片安定祥和的气氛中,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十月,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正式下诏伐宋,金军开始在边境云集。当时驻守太原的童贯对北方云州的金军异常行动熟视无睹,出使云州的使者回来报告金军开始备粮了,童贯依然不为所动,不相信金军会南侵。

  完颜宗望的东路军率先开战,十一月进入关内,连下檀州、蓟州,包围燕山府。燕山府知府蔡靖派郭药师率军出战,郭药师部下们还都记着张觉的死,士气极度低落,一出门就被金军打了个大败。

  败退回城之后的郭药师越想越后怕,给宋朝卖命迟早被宋朝出卖,眼看着宋军也不是金军的对手,干脆降了吧。郭药师率军冲进府衙把蔡靖和其他官员全部绑了起来,然后开城迎降。完颜宗望率军进入燕山府之后,得到战马一万多匹、甲胄五万多副、郭药师所率宋军共七万多人,金军实力大增。

  郭药师的倒戈对宋金河北战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身其麾下怨军就是燕山府防线的最精锐主力,北宋在河北的守备经过宋辽之间百年和平早就荒废殆尽,既无工事也无能战之军队,金军从燕山府南下之后又回到了当年澶渊之战的场景:河北平原就像清晨的大马路,金军骑兵纵马驰骋就行了。

  纵马驰骋惬意是惬意,但金军很快发现他们面临了当年辽军面临的同一个问题,河北的这些城市如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市)、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城高池深守备严密,打不下来。
  打不下来,就要绕道走,绕道深入宋境之后你不知道这些城里的守军会不会在后面劫你的粮道阻击你的后军,要知道前线带的军粮就算再多,迟早也有吃完的一天,燕山府确实有不少粮食,但经过河北运粮总有风险,金军再往南打难免投鼠忌器。

  郭药师这时告诉完颜宗望,不用担心军粮的问题,就在河北赞皇县有一处宋军仓库守备空虚,金军打了过去果然缴获“人畜甲仗万余”。

  按照北宋河北地区的仓储规模,金军打过来军中的餐食标准搞不好比正常在国内的餐食标准还高。攻城略地还能提高生活水平,金军这仗打的乐不思蜀,不断向南挺进。十二月底,金军攻陷信德府(今河北邢台市),逼近黄河北岸,就在完颜宗望准备号令全军渡过黄河直捣汴京的时候消息传来,北宋皇帝换人了,老皇帝徽宗禅位了,不干了, 是徽宗儿子钦宗皇帝。
  从种种迹象来看,徽宗对自己的“作妖”行为是有一定意识的,就在金军开打之后不久就下诏取消了花石纲。

  是的,这就是徽宗,差点儿把国家搞垮的花石纲在平定方腊起义之后马上就又恢复了,可劲儿造。如今一看金军打过来了,那肯定还是怪花石纲,赶紧取消掉,反正有什么罪名都怪花石纲,与徽宗无关。

  花石纲取消之后徽宗接着表演,又是下诏广开言路又是下罪己诏的,这么一出接着一出的终于到了十二月二十日,不演了,下诏任命皇太子赵桓为开封牧。

  从五代到北宋初年,储君的标配都是“亲王尹京”,也就是亲王同时出任开封府尹就意味着是国家的储君了,太宗朝以后政局平稳,太子地位稳固,逐渐不再需要亲王尹京的做法。

  开封牧就是开封府尹,都是首都开封的行政长官,这次徽宗突然又搞了个太子兼任开封牧,可不是为了加强太子的储君地位,而是自己准备逃跑。

  徽宗想得挺美,金军来了让太子在开封监国抵抗,自己跑出去,等金军退兵之后再回来,万一真出什么危险了也不至于威胁到自己。

  太子监国抵抗金军也得问问太子到底愿不愿意,而当时的太子显然是不愿意的。

  太子赵桓是徽宗嫡长子,生于哲宗元符三年四月,也就是徽宗刚即位的时候,生母是徽宗王皇后。根正苗红的赵桓生下来就在皇宫以太子的培养模式长大,不像徽宗一样以亲王的培养模式长大,在正统儒家教育下,推崇“民贵君轻”、“与民休养”等思想,对父亲徽宗穷奢极欲享乐主义那套做法没什么兴趣。

  赵桓不好父亲徽宗那一口,徽宗自然对儿子赵桓也不待见。大观二年赵桓母亲王皇后病逝,徽宗开始慢慢疏远赵桓,虽然与赵桓关系冷淡,但徽宗却没有因此亏待这个嫡长子,政和五年赵桓受封被立为皇太子。
  赵桓被立为皇太子的同时,徽宗对另一位非嫡非长的儿子赵楷愈加宠信起来,当时赵楷的母亲王贵妃受宠,皇室讲究子以母贵,徽宗自然也就格外喜欢赵楷。

  除了母亲受宠,赵楷跟哥哥赵桓最大的不同还在于聪明,这个聪明不是说赵桓傻,而是赵楷本身就超出一般人的聪明,从小读书天赋异禀,到了政和八年,十八岁的赵楷觉得自己读书学习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了便向父亲提议,可否跟着学子们一同参加殿试考试?

  根据宋代制度,近亲宗室不准参与科举考试,只有远支宗室才能参加,但是徽宗从来就喜欢不走寻常路,儿子爱学习想参加考试,那就批准他去考。

  正规的科举考试需要乡试会试殿试连续考下来,赵楷因为特殊身份无法参加乡试会试,就只参加个殿试,结果考完一放榜,赵楷考了个第一名。儿子中状元徽宗很高兴,但考虑到毕竟儿子是亲王,跑来跟百姓争科举考试总归不公平,就大笔一挥把第二名提了上来做状元,儿子的状元当父亲的心里知道就行了。

  赵楷的状元没了,可徽宗对他的宠爱更深了,想来也能理解,谁家出个状元郎儿子父母不格外疼爱呢。可坏就坏在徽宗是皇帝,赵楷却不是太子,徽宗对赵楷的宠爱逐渐的影响了朝堂上一部分大臣的判断,觉得赵楷有可能取代赵桓的太子之位。

  很快,郓王赵楷身边聚集起了一个小圈子,成员包括童贯、王黼、梁师成等人,基本上就是朝堂上管政务的、管军务的和后宫管日常事务的头目,赵楷就在徽宗的宠爱和权臣的支持下,羽翼逐渐丰满。就等着太子犯错,然后一击必杀,取而代之。

  但是很可惜,太子一直谨小慎微,甚至面对王黼对自己东宫属官的刻意打击都隐忍不发,始终不给郓王集团机会。每天除了读书听讲之外,不做任何与读书学习无关之事,就喜欢在鱼缸旁边盯着小鱼静静地看,谁都猜不透太子的心思。

  双方就这么沉默的对峙着,直到宣和七年十二月,徽宗在刚刚任命太子赵桓为开封牧的第二天又将太子召到跟前,命人手下拿掉太子的鱼形配饰,换上钦赐的排方玉带。

  排方玉带是皇帝配饰,徽宗突然赐给自己,赵桓吓坏了,连连拒绝,但在徽宗的强制要求下只能收下。不管徽宗是不是表演,宫里人都知道,徽宗这是有意要传位给太子了。

  二十日封开封牧,二十一日赐排方玉带,到了二十二日宫里就传出消息,有关部门正在置办船只收拾钱物,徽宗准备巡幸江南。十二月下旬的北宋首都开封风声鹤唳,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不同寻常的变化,每个变化都足以影响国家的未来。
  当时朝廷里首相蔡京因为第四次起复之后长期由儿子蔡绦代理政务,而蔡绦又因犯罪被贬官,年逾八十的蔡京再也无力担任首相,两个月前被罢了相。继任首相白时中曾是蔡京亲信,对于眼前的局势几乎是束手无策,金人在河北战场势如破竹,皇帝眼看着准备撂下首都逃跑,太子可能留下来监国,接下来国家怎么应对?首都怎么防务?各地怎么勤王?白时中一无所知。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国家危难关头,时任太常少卿的官员李纲在二十二日夜里来到好友吴敏家中,说出了他的担心:太子守国都名不正言不顺,天下兵马只会跟随皇帝一起汇聚到皇帝出逃之处,开封城等同于不设防。

  吴敏对好友李纲的看法非常认可,经过商议,二人一致认为,想要保住开封,就必须劝徽宗退位当太上皇,太子即刻即位称帝。

  李纲,无锡人,政和二年进士,曾任御史期间多次上梳弹劾蔡京等人,后被贬谪,仕途一直不顺,宣和七年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纲任职太常少卿,管祭祀、礼乐等工作,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朝廷主流官员行列。

  靠边站的李纲并没有把国家危难置之不理,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但好友吴敏任职给事中,能在朝廷上说上话,两人商议后,决定由吴敏第二天上朝奏议徽宗退位,由太子赵桓即位。

  奏议这种话题的很有可能掉脑袋,但吴敏没有退却,为国尽忠有什么好怕的。第二天一早,吴敏本想奏议徽宗退位,但前线军情传来,金军发了讨伐徽宗的檄文,把徽宗斥责的一无是处。徽宗看了之后伤心落泪没心思再上早朝,吴敏就在宫里一直等到了晚上。

  当晚,徽宗终于情绪好了些,吴敏终于见到了徽宗,单刀直入问道,陛下是否要南巡?
  徽宗默然不语。

  吴敏接着说,金人入寇京师危在旦夕,陛下自己决心不定,百官自然左右摇摆,人心不齐则京师必破。

  徽宗点头称是,问吴敏要如何解决困境?

  吴敏见火候差不多了,提出既然已经决定要太子留下监国镇守京师,就该把江山社稷托付给太子,金军骑兵南侵不出三日恐将兵临城下,要决策,就务必要在三日内完成所有流程。

  吴敏没有明说禅位,但徽宗聪明人能听得出话外音,加上早朝时看到的檄文带来的恐惧感,终于想通了此时此刻当皇帝也不是什么好差事。经过短暂的沉吟,召当时在宫中值班的副宰相李邦彦入内,告诉两人明日举行禅位大典。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