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何所有-讲述两宋320年真实历史

  现在新党回来了,要夺回鄯湟二州,朝廷调兵遣将,宋军千里开拔,远离西北十几年的童贯摩拳擦掌,期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宋军出发后,高永年、童贯和王厚各带一支宋军西渡黄河北上,童贯在巴金岭(今甘肃永靖县西南)遭遇吐蕃主力,双方激战一番打到附近的巴金城,童贯派先锋辛叔詹、安永国两人突击,想一举拿下巴金城,没想到巴金城的吐蕃军在首领多罗巴的率领下抵抗非常坚决,宋军没占到便宜,安永国还因为踏空坠下山崖。

  童贯在巴金城打了一天毫无进展,王厚紧跟着前来增援,两路宋军会师后发起强攻,一举拿下巴金城,吐蕃首领多罗巴趁乱跑路。

  拿下巴金城之后,王厚童贯两军合军一处继续进发。西北吐蕃虽屡屡反叛,但主要力量已经在哲宗朝期间多次军事打击下消耗殆尽,加上部落间连年内讧,巴金岭的吐蕃军被歼灭之后再无力抵抗宋军,王厚童贯轻松拿下途中的安陇寨后与高永年所率宋军会师湟州城下。

  湟州城不同于其他堡寨,城中驻扎大量吐蕃守军,首领单波秃令结在宋军围城之后将主张投降的官员全部抓起来下狱,誓要抵抗到底。

  要拿下湟州城,要么围城要么强攻,围城损失小,但宋军长途奔袭后勤压力大,围城有可能到最后自己先崩溃;强攻见效快,但也有可能对方以逸待劳守得固若金汤,打到最后损兵折将还被城内守军打个防守反击。

  三名宋军主帅经过商量决定强攻,围城夜长梦多风险太大,倒是拼一拼很有希望拿下湟州城。

  可就是在这个时候,京城传来徽宗手诏传来,作为军中宦官,童贯除了主帅的身份外同时还担任着监军的职务,皇帝手诏只能由童贯查看然后传达。

  童贯一看手诏坏了,皇宫一处城门失火,徽宗觉得这是不祥之兆,交代童贯先不要打了,等过几天城门修好了再打。

  兵贵神速,湟州城下战机转瞬即逝,不趁着全军气势正旺强行攻城,此时停下来以后能不能打的下来都不一定。当年灵州城两路宋军贻误战机最后败走西夏的教训童贯都还记得清清楚楚,此战是成是败,压力来到了童贯肩上。

  皇命难违,但将在外军令又有所不受,看完手诏之后的童贯将手诏收好,告诉其他宋军主帅,陛下交代我们好好作战,务必大获全胜。

  得知皇帝鼓舞,全军士气大增,殊不知童贯为了战斗已经赌上了自己的性命,打赢了,有可能将功补过不予追究;打输了,抗命出击童贯就是死罪。

  主将不惜死,全军士气高,宋军开始对湟州城发起了猛烈地进攻。

  然而城内吐蕃守军大多都是当地人,故土情结很重,保家卫国的决心也很强烈。宋军连日攻城毫无进展,城内守军也是筋疲力尽,战斗陷入胶着。

  就在双方僵持的关键时刻,番将包厚(由于崇拜包拯,很多吐蕃降将都请求姓包)主动请缨作战,趁着夜里一马当先带敢死队冲上城头打开城门,宋军一拥而入。

  当夜火光冲天,湟州城内的吐蕃部落军队被杀的丢盔弃甲,单波秃令结最后仅率亲兵十来人从西门逃走,湟州再次回到北宋版图。

  拿下湟州城之后,王厚童贯没有急于继续进攻,而是停下来招抚流民,扫平叛乱,花了几个月时间稳固湟州,王厚就地经营湟州巩固成果,童贯回京述职。

  回到开封的童贯荣誉加身,受到朝廷大力表彰的童贯毫无得意之色,而是提议趁此机会再接再厉,接着拿下鄯州。

  朝廷和徽宗没有任何质疑,准了。
  崇宁三年三月,童贯再次回到西北与王厚汇合,点起熙河路宋军主力挥师西北,高永年率偏师随行,直奔鄯州中心城市青唐城。

  当年巴金城的吐蕃部落首领多罗巴听说宋军再次打了过来,纠集部众迎击。双方在宗哥城(今青海平安县)外的山下相遇,多罗巴此次有备而来声势浩大,宋军畏敌不敢出击,想要迂回从侧面合围对方。

  当时双方兵力差不多,宋军合围的战术不一定能奏效,童贯力排众议派高永年出任先锋直冲吐蕃中军。宋吐两军厮杀在一起一时间难解难分,突然一阵东南方吹过来,吐蕃军被吹得真不开眼睛,宋军趁势冲杀大败吐蕃,多罗巴受伤再次跑路,宗哥城守军一看主力都被打跑了便不再抵抗,投降宋军。

  多罗巴的战败打光了鄯湟二州最后的吐蕃残余力量,等到宋军开到青唐城时,青唐城吐蕃首领开城迎降,宋军终于收复鄯湟二州。

  前后历时两年的收复之战就此结束,童贯从开封远赴西北担任主帅,关键时刻抗命攻城,力排众议下令歼敌,无疑应该在整个战争中记首功。凯旋而归的童贯受到了破格提拔,朝廷先后提拔他为襄州观察使、秦凤路制置使和武康军节度使。

  节度使虽然在宋朝沦为虚职,但仍然享有官职待遇,凡挂节度使名号的都是对朝廷有重要贡献的,许多宰相罢相之后都挂名节度使外放。

  当年仁宗张贵妃为伯父求一个节度使名号都被包拯怒喷弹劾,足以说明朝廷对节度使称号的重视和慎重,也足以说明童贯的战功实打实的含金量确实高,确实是国家的有功之臣。

  在神宗的战略意图中,熙河开边的目的是“断西夏右臂”,使得西夏与吐蕃无法互相勾结,用兵西夏时吐蕃也无法威胁宋军。现在熙河路已经延伸到了鄯州,周边吐蕃部落再也无法形成威胁,进一步用兵西夏的时机到了。

  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北宋环州党项部落首领李讹移暗通西夏皇帝李乾顺,准备带着驻所的全部军粮投夏。阴谋败露后朝廷先发制人征集民夫前去运粮,李讹移惊慌之下仓促出逃带着一万多骑兵投奔西夏。

  本来李讹移连人带粮一起过来,西夏朝廷还可以从长计议,现在突然人来了,粮没了,李乾顺简直大呼坑爹。

  一万多张嘴每天吃饭就是个大问题,你不要人家吧都是党项族人家前来归附民族大义上说不过去,你接收了吧凭借西夏孱弱的国民经济突然增加一万多军队连人带马每天的军需根本承受不了。

  但李乾顺毕竟在小梁太后的淫威中长大,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就这点儿小问题还真难不住他,人不是来了吗?不是吃不上饭吗?吃不上饭咱就去抢,从哪儿来还回哪儿抢。

  于是在李乾顺的安排下,李讹移的这支骑兵部队成为边境的正规抢劫部队,隔三差五的跑到宋境劫掠一番,由于李讹移曾经长期驻守北宋边境,对边境布防非常熟悉,也知道哪里有粮食哪里防备空虚,一时之间搞得边境风声鹤唳,
  趁着环庆路这边牵制住宋军一部分注意力,李乾顺还有个念想要解决,那就是收复天都山。

  天都山是西夏圣地,李元昊当年行宫被宋军占了好几年了,当年小梁太后穷兵黩武郭国内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根本就无力收回,但经过十几年休养生息,西夏国力逐渐恢复,此时不收复天都山更待何时?

  政和四年五月,李乾顺派兵到天都山附近的藏底河边修筑城塞,北宋天都山守将刘延庆得知后率兵围攻,徽宗朝的宋夏战争至此全面爆发。

  刘延庆是陕西边地人,家里是军户,自幼参军,在常年的对夏作战中屡立战功逐渐升迁,政和年间奉命驻守天都山。这么说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但刘延庆有个儿子叫刘光世,刘光世后来与岳飞韩世忠张俊一起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将”。

  中兴四将都是后话了,不过当时中兴四将的爹还是很能打的,率军围攻西夏藏底河城,夏军野战完全招架不住全面龟缩。

  由于天都山距西夏首都兴庆府太近,西夏朝廷马上反应过来急派援军来救,刘延庆也知道战事不能拖,为了抢攻城池,他派出了麾下最能打的一支敢死队,这支敢死队的领头的名叫韩世忠。

  虽然后来的韩世忠有勇有谋多次击败金军,但此时的韩世忠还未成长到完全版的名将,此时的他只有一个特点,猛。

  猛人韩世忠是真的猛,领命之后率领敢死队星夜爬上藏底河城头,就在城墙上领着敢死队跟守军杀了起来,守军猝不及防,回过神儿来赶紧组织抵抗,由于刚上到城头还不了解城内地形,韩世忠第一次夜袭没能打开城门,但在城头上偷袭守军进展不力后还能全身而退,足见韩世忠单兵作战能力之强悍。

  如果再有个几天时间,西夏的藏底河城铁定守不住,但也正是这个节骨眼儿上,夏军的援军赶到了。宋夏两军在藏底河边打了一仗,西夏方面主力部队人多势众,刘延庆估摸了一下硬拼打不过,于是暂时退兵。

  藏底河城双方打了个平手,但北宋中央已经没兴趣再跟西夏耗下去了。政和五年二月,朝廷下诏任命童贯为西北诸路经略招讨使,总领西北军务对夏作战。

  童贯再一次来到西北,在这里,他作为正面人物的人生将达到巅峰。

  宋军兵分三路,熙河路十五万宋军由刘法统率从湟州出发向东进,沿当年神宗五路伐夏时李宪的既定路线直指兴庆府;秦凤路五万宋军由刘仲武统率向北进军进攻灵州;童贯率领中军五万在兰州等两路宋军到位之后会师前进。

  面对入侵的两路宋军,西夏方面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方针,秦凤路宋军实力弱一些,就先派兵南下迎战刘仲武部。双方在清水河(今宁夏中卫市境内)遭遇,打了好多天刘仲武毫无进展,最终秦凤路宋军退兵。

  熙河路宋军刚刚在鄯湟二州打了胜仗,兵多将广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先是在西夏仁多泉城(今青海门源县西南)击败夏军守军,又在古骨龙(今青海门源县中部)击溃夏军主力。

  熙河军虽然取得胜利,但秦凤军退回国内,为了稳妥起见,童贯没有让熙河军孤军深入,取消了这次作战计划。

  此次战役虽然半途而废,但宋军仍然稳赚不赔,秦凤军基本没受损,熙河军深入到了西夏西南边境。紧接着派兵持续进攻藏底河城,在与西夏争夺了一年多后,政和七年二月,童贯派名将种师道率十万大军进攻藏底河城。

  西夏名将李察哥率军来救,这位兄弟在夏军将领中也算是能征善战的了,而且还是李乾顺弟弟,军中说一不二一向很有威望。

  无奈夏军连年打仗兵力捉襟见肘根本不是种师道对手,三下五除二就被打跑了。宋军全军一鼓作气没日没夜的强攻,最终敢死队冲上城头打开城门,宋军拿下藏底河城。

  藏底河城的陷落标志着西夏在兴庆府南侧失去了所有军事存在,兴庆府南大门洞开,是走天都山北上灭亡西夏还是进攻灵州然后西进灭亡西夏,就等着北宋来做选择题了。

  只可惜后来北宋朝廷做出的选择着实让人惋惜,而童贯大人,也再也没有了曾经在西北浴血奋战、驰骋沙场的气魄。
  童贯在西北金戈铁马、刀口上舔生活的时候,大宋帝国中原地区生活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盛世中的的繁荣盛世。

  这其中北宋首都开封,正是这一片繁华中最闪耀的明星城市。

  北宋立国一百多年来,首都开封发展到徽宗朝已经高度发达,人口突破了一百万。同时期的巴黎、伦敦、罗马等欧洲大城市人口却只有几万到十几万,跟开封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不夸张的说,如今十八线的开封在九百年前不仅仅是绝对的国内一线城市,更是世界一线城市。

  大量的常住居民给开封带来了热闹的文娱生活,尤其是到了逢年过节时候,更是热闹的不得了。

  我国古代社会元旦就是农历的每年正月初一,每到元旦的这一天,皇帝在宫里接受百官和外国使节朝贺,接着皇帝带领大家到大相国寺烧香祈福。

  官方的庆祝活动做完之后,就轮到民间的娱乐活动了,宋朝法律规定,元旦三天了全国允许放开赌博,大家可以尽情赌博,赌他个天昏地暗,赌他个倾家荡产。

  虽然确实有不少人因为赌博倾家荡产了,但大部分老百姓也只是跟亲朋好友之间小赌怡情,图个欢乐。非常类似于我们今天春节时候跟亲戚朋友之间打麻将每一局十块钱这种玩儿法,钱是小事儿,开心就好。

  玩儿的开心那必须吃的也要过瘾,过年期间的食品也是琳琅满目要啥有啥,比较有特色的有头羹、百味羹、水饭、精浇、鸡签、盘兔、炒兔、枣锢、梨条梨干、桃圈枣圈等等等等,沿街开的小吃店、各地特产店吃都吃不过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有玩儿的有吃的,当然还要有喝的,宋朝传统过年要喝屠苏酒,屠苏酒是个啥酒咱不知道,只知道当时非常流行,据传闻有强身健体的神奇功效,大概相当于一种保健酒。

  喝屠苏酒有个规矩,不能长辈先喝,一定要晚辈先喝,晚辈喝完之后长辈再喝。本来古代社会酿酒技术有限酒精度不高,也就没什么酒精少儿不宜的禁忌,一家人开开心心过个微醺年,何其美哉。

  这都是逢年过节,要放平时呢,开封的日常生活也依然丰富多彩,这其中又以繁荣的商品经济让人尤为称道。

  开封采用了“街市”的城市布局结构,大量的茶馆、酒肆、布匹店、香料店、小吃店开在了居民区,不仅开在居民区,店主们还在居民区违规占道经营,堵得居民区水泄不通。白天小店经营完了不打烊,到了晚上接着营业,又热闹又嘈杂。

  别小看这种嘈杂,要知道古代封建社会对于百姓的业余生活管控是非常严的。就在之前的唐朝首都西安洛阳两座城市,生活居住和购物消费的部分都是严格分开的,居住的地方叫坊,消费的地方叫市,一到晚上大门关闭,市上所有商家结束营业,坊里所有居民回家,夜间宵禁,别想有什么夜生活。

  但在北宋开封,没关系,各类商品各类服务应有尽有,只要你有钱,来吧客官包您满意。

  想让客官满意,只有些普通的吃喝玩乐那自然是不够的,开封城里除了日常消费外,不正规的娱乐消费项目那也是丰富得很。据记载就在大相国寺、景德寺、道者院、市中心十字街、皇宫朱雀门外分布着大大小小多家妓院。

  如果说普通商铺因为店主要休息,至少还有个营业时间限制的的话,那么妓院就是彻底没有营业时间限制,只要想来,随时随地来玩儿。

  当时的妓院不仅提供那种服务,也同时提供情感陪护。很多失意的人七夕时节就到妓院点一名姑娘,陪自己乘马游玩于开封街头,一天走走停停逛逛吃吃,晚上饮酒作乐,抚琴作赋,是真正的醉生梦死。

  当然了在这里要严肃批评,毕竟宋朝还是处于封建社会,这种封建遗毒不好,不好。
  富庶的大宋,美妙的开封,国家的主人宋徽宗对于自己统治下国泰民安的天下也颇有洋洋自得的心态。在当时由于皇帝喜欢书画作品,就在民间征召了一大批画师进宫作画,经常性的在皇宫和玉清昭应宫等处做壁画。

  在所有的这些画师里,有一名叫张择端的画师,在观察了开封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后,以汴河上的虹桥为中心,对方圆三四里一带的街景进行了全方位的绘画,绘制出了一副名作《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共有人物七百多人,牲畜九十多头,在画作中的一派繁忙景象中,有人抬轿、有人拉车、有人划船、有人摆摊、有人闲逛、有人叫卖。

  《清明上河图》一作成,连自诩书画水平一绝的徽宗看了之后也称赞不已,并在画上题注。后来北宋灭亡,《清明上河图》辗转流落至民间,到了清朝嘉庆年间被皇室收藏得以妥善保管。

  大清完了之后,《清明上河图》被溥仪带到了伪满洲国首都长春,后来东北解放,画作交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保管。

  《清明上河图》刻画的全都是最日常的百姓生活,却深刻的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繁华,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那么最繁华的大宋也只是需要张择端这种朴素的描绘,就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副梦华东京的盛世场景。

  我们经常说盛世盛世,其实标准很简单,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就是盛世,其他啥也不好使。

  从这个角度来看,著名的花花公子、昏君宋徽宗看起来也不算差劲,在他统治的前期,国家政策经过熙宁变法后的调整修正变得更为科学,财政方面不再有破产的危机。

  国内政局稳定,对外熙河路打到了青海,西夏被压制的不敢犯边,如果说非要挑一个时代作为对比的话,那么徽宗早期的崇宁年间跟唐朝的开元盛世应该是最类似的。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也许是被盛世蒙蔽了双眼,大宋帝国的主人徽宗那可躁动不安的文艺青年的心终于按捺不住,开启了他的作死之路。
  随着北宋国内逐渐国泰民安,以前的字画爱好已经不能满足多才多艺的徽宗了,早在他当端王的时候就对山石园林特别感兴趣,不过那时候毕竟只是个王爷,在王府里摆弄摆弄石头和花草就差不多了,现在当皇帝了,国家还治理的井井有条,这还不好好享受享受更待何时?

  文艺青年徽宗如果有一个有原则的宰相,甭管是新党旧党章惇也好韩忠彦也好曾布也好,都会阻止他利用国家资源来享乐,事实上建中靖国元年徽宗就因为在宫里丢纸飞机丢到宫墙外面被曾布一顿喷。可当时徽宗的宰相偏偏是没有原则的蔡京,蔡京这个人从来就是对上无底线无原则逢迎,徽宗要享受?没问题举全国之力给陛下享受。

  徽宗一开始还有些顾虑,有宋一代一直提倡节俭,不搞铺张浪费,以致于徽宗有一些玉佩明明很喜欢却又不太敢戴。蔡京猜到了徽宗的心思,劝徽宗不要过分计较别人非议金银玉器这些东西,该享受就享受。

  接着蔡京提出了他的著名理论,国家现在“丰亨豫大”,正式该纵情享乐的时候,无需拘泥于之前的节俭传统。

  “丰亨豫大”出自《周易》,意为富饶祥和的太平盛世之景,只是可惜历朝历代都把典故用来警醒自己还不够丰亨豫大,要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只有蔡京给徽宗戴高帽子,说我们已经丰亨豫大了,陛下您就可劲儿的造吧。

  在蔡京的带头阿谀奉承之下,朝廷上其他官员如高俅之类的也纷纷进谏,劝徽宗人生如同白驹过隙,要及时行乐。朝廷官员上行下效,一股脑的给徽宗进谏,皇上别憋着了,该享受就享受吧。

  蔡京这么鼓动徽宗是有本钱的,在蔡京主持政府工作的几年中,国家确实繁荣昌盛,据记载当时北宋人口已超过一亿人,蔡京在熙宁新法的基础上调整了茶法和盐法,这两项法令一年为北宋增加收入4000多万贯钱,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收入,徽宗朝的政府岁收比哲宗朝翻了一番。

  有充盈的国库储备,还有首相蔡京鼎力支持,徽宗终于放开束缚。崇宁四年十一月,在徽宗的授意下,朝廷一个叫做应奉局的全新部门正式亮相。

  新部门的职责是到全国各地出差,搜罗各种奇珍异宝,但凡是品相比较好的奇石、树木、飞禽走兽之类的,野外的直接拉走,民间的直接买下,统统运往首都开封,进献给徽宗本人。

  应奉局的头子叫做朱勔,熟悉《水浒传》的朋友们都知道这货,“六贼”里面的一员。但说起朱勔的发迹,还要从他父亲朱冲说起。

  朱冲原先是个苏州本地的市井盲流,人非常聪明,后来混黑社会搞高利贷挣了一笔钱还巧取豪夺搞来一本药经,凭着这笔钱开了家药房然后自学药经给人抓药,居然治好了很多病人。随着朱家药房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朱冲摇身一变成了当地名绅。

  元符三年向太后执政蔡京被贬杭州,路过苏州时曾客居几日,游玩苏州的风土人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种好地方当然也令蔡京这种迁客骚人流连忘返,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蔡京决定建一座寺庙。

  有写文章抒发感情的,有题诗抒发感情的,也有作画抒发感情的,但蔡京老先生居然要建一座寺庙抒发感情,也真是活久见。

  修寺庙毕竟是一项工程,搞工程就要花钱,当时的蔡京仅仅是从翰林学士任上被贬,没什么钱,苏州当地的朋友就给蔡京介绍说,想找人来赞助你建寺庙,一定得找朱冲。

  于是在朋友的引荐下,朱冲见到了蔡京,二话不说又出钱又出材料就把寺庙建了起来,蔡大人非常满意。

  满意的蔡京很快就给朱冲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杭州谪居一年后,朝廷召蔡京回朝,蔡京路过苏州就把朱冲朱勔父子俩带上一起回到了开封。
  蔡京待两人回京不仅仅是投桃报李的想法,而是朱冲父子确实是人才,两人迎来送往阿谀奉承天生一绝,为了更好地发挥两人特长,蔡京又安排童贯给两人办理了军籍,在军队系统里把两人多次提拔。

  在这里插一句北宋的官场升迁制度,到了徽宗朝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官员想要升迁,要么科举考试进来论资排辈慢慢熬资历;要么科举考试高榜进士自动获得制科考试资格,一届地方任职结束后回朝参加制科考试进入馆阁接着走进快车道;再或者中进士名次不高但因为孝顺或者其他贡献被宰执推荐同样可以参加制科考试进入馆阁。

  总之就是虽然路很难,但也很光明正大,就算没有贵人提携,只要学习够好,科举考试完了接着参加制科考试照样能出人头地,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兄弟都是这么一路考过来的。

  但朱冲朱勔父子都是半文盲,想让他们科举中第那几乎就是白日梦,幸好文的不行还有武的。进入军队系统可以按军队的规矩来,那就是不用考试,按照军功提拔,只不过是在北宋时候军功常有造假现象。

  军功造假也是文官瞧不上武将的原因之一,人家科举考试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考,考出来的策论可以让天下人传阅,经得起考验。可武将的军功很多时候都是有军队系统内自己报自己批,反正仗也打过了,谁能去调查的清楚?

  朱家父子逐渐跟着蔡京在京城站稳了脚跟,随着年龄增长,儿子朱勔逐渐体现出了超越父亲的机灵劲儿,更会来事儿更会拍马屁,多次往来于苏州和开封之间,搜罗苏州当地的奇珍异宝进宫。

  朱勔送的货,就等于蔡京送的货,长期跟着蔡京在宫里耳濡目染,朱勔对徽宗的爱好摸得一清二楚,送来的奇石树木经常让徽宗喜欢得不得了,蔡京趁机也在大领导面前提携小兄弟,徽宗记住了朱勔的特长。

  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崇宁四年十一月,朱勔出任新机构应奉局一把手,正式全权负责为徽宗搜罗天下奇珍异宝。

  应奉局新设之初,只在苏州杭州两地开设,搜罗最多的是两样宝贝:景观假山用的大石头和漂亮的花草树木。

  最开始时候徽宗只是想给皇宫里多做些装点,其实如果仅仅是为了装饰皇宫倒也不为过,宋朝政府有钱是出了名的,但北宋皇宫跟历朝历代相比规模和豪华程度都逊色得多,于是一开始倒也没有引起大规模的反对意见。

  可文艺青年宋徽宗一旦开始搞装修就停不下来了,延福宫装修完景龙门装修,景龙门装修完天波门装修,接着又在宫中扩建,开凿水景堆砌假山移栽大树,史书记载最后把皇宫里延福宫装修的“怪石寒松、岩壑幽胜、不类尘境”。

  搞得这么出尘脱俗,我看倒也符合徽宗的品位,天天也别上朝了,坐在延福宫里修炼修炼等着飞仙才是正事儿。
  小小的皇宫很快便无法满足徽宗的个人审美追求,到了政和七年,在道士刘混的建议下,一方面为了求子,另一方面为了美学,在开封内城的东北角地势较低处大兴土木,修建了臭名昭著的“艮岳”。

  艮就是乾坤八卦里面的东北方向,岳是山,有山就得有水,山川来了花木也得来,于是这座东北山头就成了一处徽宗专用的皇家园林。园林整体模仿杭州凤凰山造型,为了重现江南美景,在苏杭一带大举搬迁奇石大树,终于酿成了更著名的北宋末年“花石纲”事件。

  由于艮岳规模实在太大,占地面积超过七百亩,其中的假山、绿化等工程量极其浩大。为了快速完成艮岳的建设,应奉局开足马力从江南搜罗石材和树木。

  根据应奉局的制度,搜罗材料时要视材料的归属进行索取,如果是野外无主的材料那就直接装车上船运到开封,如果是民间百姓家里的材料,只要应奉局看上了,要与百姓商量,高价收购。

  可惜制度在朱勔这里没用,应奉局本身有经费,野外的石头树木完全可以雇人装车运送,可朱勔偏偏不,只要是野外的好东西要运的就找到当地官府,直接把任务摊派,一开始地方官府多有抵触心理,朱勔直接一道奏疏,朝中很快诏书传来地方官就地免职。

  这么搞了几次,地方官府哪里还惹得起徽宗身边的红人,纷纷要啥给啥,委曲求全的给朱勔卖命。

  强制地方官府运送石头树木这是欺负公家,可要是百姓家里有好看的奇石大树呢?好说,朱勔和手下直接待人冲进百姓家里拿黄布带把石头或者树木一缠,意思这个东西被封了,接下来就是皇上的,百姓只能等着应奉局派人来拆走。

  至于钱?想都别想!皇上看上的东西还敢要钱,信不信治你的欺君之罪?

  除了巧取豪夺百姓家产之外,应奉局的野蛮搬迁还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奇石大树因为个儿头都比较大,很多连大门都出不去,怎么办?朱勔就下令把百姓家院墙拆了,拆完之后扬长而去,百姓自己重修院墙。

  锦官城外柏森森,都知道陵墓处的大树一般都是有年头的比较挺拔。朱勔也知道,为了找好看的大树就到处去找陵墓一带的树,为了运树不惜把百姓先人的墓都给刨了,百姓只能等应奉局走了之后再回去埋葬先人。

  这些都是在陆地上,到了水上花石纲一样还要祸害百姓。

  江南运送奇石大树的船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进入淮河最后再进入汴河到达开封,沿途有的桥梁挡了行船经过那就拆桥,石头实在太大桥拆完也过不去的话就走海运,海运遇到风浪很多船被打沉船夫枉死。

  这还不算完,由于运输量太大,当时普通货运船不够用,应奉局就征用运粮船,大量船只运往开封,开封码头来不及卸货,导致江南开过来的船在汴河上排成长龙,堵船一堵一个月都是常事儿。

  这边船上货卸不下来,那边运粮船被占用顾不上运粮食,国库充盈的徽宗朝居然到了后来发生京城粮价上涨,甚至皇宫里当差的宫人侍卫都吃不饱饭的情况。
  上行下效,徽宗在上面领着头的奢侈享乐,下面肯定也是跟风一样的腐败堕落,徽宗一朝官员腐败程度堪称一绝,而这其中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还得属蔡京宰相的生活,简直腐中之腐。

  蔡京大老爷当了首相这么大的官,最讲究的是吃,史书记载蔡京非常喜欢吃鹌鹑,宰相府养了一大堆鹌鹑,每次吃饭蔡京要吃一杯鹌鹑羹,我们都知道鹌鹑这种小家伙身上肉少,蔡京的这道鹌鹑羹每次要杀上百只鹌鹑才能做成。

  鹌鹑羹最多也就是个食材上的讲究,吃的主要还是鹌鹑,可你要是知道蔡京怎么吃包子的,恐怕一定会惊呼,这才叫讲究人。

  当时开封有个有钱人招聘侍女,有个姑娘应聘自称之前曾在宰相府后厨做事,主人很喜欢就买了下来。到了家之后主人就让姑娘露两手让他也尝尝蔡大人的美食,结果姑娘面露难色,不会做饭。

  主人大吃一惊,宰相府家大业大也没必要用一个不会做饭的厨房工人吧,姑娘连忙解释,自己是宰相府厨房包子班的。

  主人恍然大悟,还是宰相讲究,包包子要专人操作,真·工匠精神,就说那也挺好,你给我包一笼包子尝尝。

  姑娘又答道包包子也不会,自己是包子班切葱组的,日常工作只负责切葱丝,主人要是想吃葱丝,可以给主人切点儿葱丝尝尝。

  纯手工、分工严密、做工精细,蔡京的厨房简直就是一座工匠集中营,联想到后世某些国家什么“寿司之神”、什么“煮饭仙人”,大家品品,跟我国北宋时期蔡大人的厨房比比,能比吗?他不能比,简直弱爆了。

  就在北宋君臣上下过着醉生梦死生活的时候,出使辽国的童贯大人突然带回来一个惊天大秘密,女真兴起,大辽将亡,如果此时能与女真结盟共同攻打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指日可待。

  所有人都被这个消息惊呆了,虽说国家太平富庶,西北开边千里,可要是能把自开国以来历代君主心心念念的幽云十六州收回来,那诱惑实在太大了,所有人都心动了。

  强大无比的大辽对上默默无闻的女真,怎么就说亡国就要亡国了?这一切都要从大辽末年的一系列衰败说起。
  辽国的衰败其实从辽圣宗驾崩之后就开始了,突出表现就是宫廷政变频发。

  辽圣宗的元配皇后萧菩萨哥没孩子,于是就收养了圣宗元妃萧耨斤的孩子耶律宗真为子。正常情况下被皇后收养也就意味着孩子身份有庶子变成了嫡子,不出意外将来要继承皇位,可萧耨斤也不知道是嫉妒菩萨哥人美心善还是记恨抢走了自己孩子,反正从辽圣宗在世时就怀恨在心,常常在圣宗面前诬陷她。

  圣宗是个明白皇帝,谁对谁错看的门儿清,但毕竟后宫女流之辈,圣宗也懒得跟她们多计较,多次敷衍萧耨斤之后也没再放在心上。

  圣宗驾崩后,太子耶律宗真即位,是为辽兴宗,菩萨哥和萧耨斤两宫太后同朝而治,萧耨斤很快便纠集自己娘家的契丹贵族污蔑菩萨哥娘家人,出手快准狠抓捕了多名菩萨哥娘家高官,北府宰相萧拙卜、国舅萧匹敌都被处死。

  有关部门很快凭借着从娘家人那里搜查出来的“证据”顺藤摸瓜查出菩萨哥谋反的线索,萧耨斤坚持要处死菩萨哥,兴宗坚决不同意,说太后将自己养大,待自己恩重如山,绝不能伤太后性命。

  自己亲生儿子居然转投政敌的阵营,萧耨斤气得火冒三丈,可兴宗毕竟是皇帝,在兴宗的授意下,菩萨哥最后被迁往上京。

  迁居上京的菩萨哥后来没多久就被萧耨斤派人害死了,兴宗知道后为时已晚,只得无奈接受。但人要是作死就不会只作一次,萧耨斤除掉正宫之后膨胀了,觉得应该有更大的追求,想起年轻时候曾在承天太后宫中服侍,要是能够学 太后萧绰青史留名那当然最好。

  辽国二百多年历史那么多萧太后,可唯一能被后世记住的就只有一位小字燕燕的萧绰,人家在辽国的地位是领兵打仗真刀真枪一仗一仗打出来的,给国家争取了多少和平稳定,你萧耨斤除了搞阴谋政变还会啥?就凭你也配跟萧绰相比?

  想要控制辽国军政大权必须要控制住皇帝,可问题是兴宗当时已经十八岁了,自幼与菩萨哥感情深厚,对萧耨斤害死菩萨哥一事非常不满,萧耨斤也觉得控制不住自己亲生儿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准备废掉兴宗,改立自己小儿子耶律重元。

  失心疯的萧耨斤千算万算没想到,自己两个儿子兄弟间感情好得很,耶律重元跑去告诉了哥哥老娘要废皇帝的消息。

  皇帝被废,下场一般都比较惨,兴宗一看不能再坐以待毙了,趁着萧耨斤到行宫避暑期间率皮室军亲军直奔行宫,历数萧耨斤罪状并在军前宣布废除太后尊位,贬去圣宗陵墓守灵。
  萧耨斤的麻烦解决了,兴宗却又亲手制造了另一个大麻烦,弟弟耶律重元在政变中投靠自己,兴宗便给予了超规格的信任和恩宠,封耶律重元为皇太弟。

  兴宗搞的这么一出皇太弟可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要知道中原王朝从来都只有皇太子这么一种称号,就算要兄终弟及也不能给弟弟上封号,完全可以学习五代时的做法,亲王尹京就行了。

  可兴宗偏不,咱大辽帝国有自己的文化自信,硬是发明创造出来皇太弟这种封号,不过联想起辽国初年混乱的继承顺序,在辽国这里,什么样乱七八糟的封号好像都不算离谱。

  如果说只给封号倒还没多大危害,后来兴宗又让耶律重元参与朝政,皇太弟发表意见谁敢轻易反对?逐渐的辽国朝中诸事都有耶律重元做决策,耶律重元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亲信。

  兴宗在位二十多年,耶律重元也当了将近二十年的皇太弟,然而兴宗驾崩前下诏,由皇子耶律洪基即位,是为辽道宗。

  好嘛,合着让我当了二十年的皇太弟,最后都是忽悠我的,皇位还是传给自己亲儿子。面对与皇位擦肩而过的事实,由弟弟变成叔叔的耶律重元一肚子怨气。

  道宗很聪明,即位之后为了缓和矛盾,加封耶律重元为皇太叔、天下兵马大元帅。

  道宗的一系列安抚动作并没能打消耶律重元的不安心理,曾经触手可及的皇位到头来如同镜花水月,恐怕任谁也不会轻易放下念想,不仅耶律重元自己心心念念着辽国皇位,连耶律重元儿子耶律涅鲁古也有这个心思,爹当了皇帝,百年以后就是自己。

  于是,在自己的执念和儿子的撺掇下,耶律重元终于决定,反他娘的。辽清宁九年(公元1063年)七月,耶律重元父子趁道宗在滦河附近太子山狩猎时起兵谋反,纠结了北院枢密使萧胡睹等多位朝中重臣率所部亲兵四百余人杀向道宗行营。

  辽国皇帝四时捺钵,马背上治理国家,带兵打仗那是本职工作,眼见皇太叔杀过来了,道宗也不含糊,点起身边的随驾重臣和亲兵千余人,二话不说也杀了过去。

  四百对一千,如果指挥得当其实也有的打,可惜耶律重元父子谋反还差火候,冲的最积极的耶律涅鲁古由于位置太突出,上去就被道宗亲兵一箭射死。耶律涅鲁古是叛军的重要首领,首领死了叛军阵脚大乱很快败下阵来,耶律重元逃到大漠,后来自杀身亡。

  也许是辽国注定要衰落,道宗前脚刚送走作乱的耶律重元父子,后脚又开始宠信奸臣耶律乙辛,将他从一名中层官员一步步提拔官至太师。

  耶律乙辛的作风与北宋后来的蔡京作风很类似,都是通过政治投机上位,上位后把持朝政,卖官鬻爵。但随着太子耶律浚逐渐长大参与处理朝政,耶律乙辛渐感事事掣肘,要想继续把持朝政,就得除掉太子。

  想要除掉太子谈何容易?太子是皇后萧观音亲生儿子,萧观音娘家是后族世代为后,朝中掌权军中掌兵,他耶律乙辛头再铁也不敢去硬碰硬。

  处心积虑的耶律乙辛没有等太久,皇后萧观音居然露出可乘之机。当时道宗终日游猎不理朝政,辽国皇帝虽然有游猎的传统但也有在行宫处理朝政的传统,道宗继承传统只继承一半,光打猎不上朝。萧观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劝道宗,打猎的同时咱也处理处理朝政不是?

  道宗这个皇帝,本事不咋地自尊心却很强,对于自己结发皇后的劝谏异常反感,逐渐冷落了萧观音。

  满朝文武大臣都看得出来皇后失势了,耶律乙辛也意识到机会来了。史书记载萧观音精通诗词,道宗冷落她之后便常常在后宫吟诗作对,打发寂寞心情。

  萧观音先创作了词作《回心院》,命人在宫中演奏,伶官赵唯一演奏的最好,深得萧观音喜欢。

  接着耶律乙辛串通宫人,给萧观音进奉了一首号称宋朝皇后亲自创作的《十香词》,萧观音嘛文艺女青年,以为《十香词》就是宋朝皇后的作品,就抄写来反复欣赏。

  当时宋朝是神宗在位,皇后向皇后稳重保守,《十香词》是一首比较肉麻的情诗,当然不会是向皇后写的。萧观音不明就里把假作品欣赏了一番,被耶律乙辛罗织罪名告到了道宗那里去,还说她私通伶官赵唯一。

  自己的皇后自己了解,道宗根本不信萧观音会背叛自己,不管是《回心院》还是《十香词》,都没当回事儿。可紧接着,参知政事张孝杰又上梳,汇报了萧观音又一最新力作《怀古诗》,诗中四句话把赵唯一三字藏于其中,皇上您自己品品吧。

  接二连三的幺蛾子,让道宗也起了疑心了,下令彻查。问题是满朝都被耶律乙辛把持,负责审理赵唯一的官员很快就把赵唯一屈打成招,承认自己跟皇后萧观音有一腿。

  审案结果一出来,道宗大怒,诛了赵唯一九族,又赐死了萧观音。

  想不到吧,被宋朝视为狄夷的辽国搞起文字狱来一点儿都不遑多让,你有乌台诗案,我有十香词案,咱大哥不说二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管是汉人还是契丹人,这条真理亘古不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