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何所有-讲述两宋320年真实历史

  进入宰执的王黼年仅三十九岁,这在北宋中期以后已经是非常罕见的青年才俊了,年轻的王黼当然不甘于仅仅当一个副宰相,他的目的是干掉蔡京出任首相,成为大宋政坛上新的话事人。

  其实王黼的志向并不离谱,重合元年的蔡京已经七十一岁了,即使是在现代社会里,七十一岁也已经是到了退休的年纪,这个岁数的老人很难有精力处理日常工作,更何况一千年前的北宋年间。

  为了更进一步,王黼找到了蔡京的儿子蔡攸。

  蔡攸是蔡京长子,比王黼还大两岁。早在哲宗年间蔡攸就凭父亲蔡京的恩荫在宫里做了个小官,年轻的蔡攸读书不行但是脑袋瓜却很机灵,眼见着哲宗一直生不出儿子便知道宫里的这些个亲王将来很有可能即位登基,于是每次上班时都算着百官上朝的时机去,遇到亲王就作揖行礼,时间长了就给大家混了个脸熟,当年还啥也不是的端王赵佶也认识了这位蔡京学士的儿子蔡攸。

  徽宗即位后蔡京回京任职,徽宗又想起蔡京的儿子蔡攸,爹都当首相了儿子是不是也该提提,于是也给了蔡攸格外的优待,蔡攸一直考不上进士,徽宗大笔一挥,考不上是吧,不用考了,赐你同进士出身。

  赐了同进士出身还觉得不够,徽宗又把蔡攸安排进了馆阁,重点培养,你们家老蔡我非常喜欢,小蔡好好干,以后接老蔡的班继续为大宋鞠躬尽瘁。

  进了馆阁的蔡攸其实相当尴尬,馆阁在宋朝那都是高榜进士后来又经过制科考试优中选优才进得去的,虽然到了徽宗朝制科考试几乎名存实亡,但高榜进士的这个标准是不会变的。然而蔡攸同志仅仅是读过书,现在去了馆阁要跟那帮饱读诗书的高榜进士做同事,可以想象有多么尴尬。

  当年王安石司马光对喷的时候,双方朝堂上唇枪舌剑私底下书信往来,一句话里包含好几个典故,用我们现代人的话就是里面全是梗,而且这些梗你要是读书少你都不懂,甚至说别人骂你你都听不懂。

  馆阁里的阁臣们虽说不能人人都像王安石司马光那种学问水平,但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可以看作是低配版的王安石司马光,蔡攸进了馆阁面对这些同事那基本就等同于一个文盲,同事看不起,蔡攸自己也很煎熬。

  煎熬咱不怕,皇上有牵挂。没过多久徽宗再次提拔蔡攸做了枢密直学士,接着政和五年,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

  当了翰林学士,离着宰执班子就只有一步之遥了,而这一步之遥的距离蔡攸却始终无法跨出去。

  没错,就是因为蔡攸的父亲蔡京是首相,如果蔡攸在进了宰执,天下人非要骂死蔡京。
  其实在蔡京看来,儿子蔡攸完全可以再等等,等几年后自己彻底退休了再进入宰执。可蔡攸显然已经急不可耐了,父子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越来越紧张。

  等到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正月,王黼升任次相以后,蔡攸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王黼需要干掉蔡京接替首相,蔡攸需要父亲腾位儿自己好进入宰执,两人一拍即合结成政治同盟。
  蔡家父子失和在当时已经不是秘密,甚至都传到了徽宗那儿,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原则,徽宗也当了一回吃瓜群众,你们父子不是不对付吗?俗话说得好家丑不可外扬,我就给蔡攸再单独赐一处宅子搬出去住,你们父子彻底分家不用再在家里吵吵了,这样别人就不知道你们父子不和了。

  徽宗这一出火上浇油的安抚妙计效果相当好,蔡攸得了御赐的宅子便搬了出去,然后全开封的人都知道蔡京父子闹翻了。

  与父亲闹翻了的蔡攸与王黼结盟后,对于蔡京的打击手段就多得多了。蔡攸先是找了一天光明正大的突然闯入蔡京府上,完全不在意蔡京正在与他人交谈,抓起蔡京的手就开始把脉,装模作样把了半天脉之后问父亲,大人脉象舒缓,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吗?

  蔡京尴尬的回道,没什么不舒服的。

  蔡攸严肃说道,宫里还有其他事,先行告退。

  客人见到蔡京父子如同打哑谜一般的对话不禁好奇,问蔡京这是什么情况,蔡京没好气的说,这是儿子蔡攸想因为我身体不适让我罢相呢。

  王黼在朝中炙手可热,蔡京连自己儿子都起来拆台,大臣们都看在眼里,也知道双方现在谁强谁弱,为了逼蔡京下台,王黼又想了一出妙招,他找来了童贯。

  童贯在外带兵多年军功卓著官居太尉,俨然军中第一大佬,正常情况下宦官领兵打仗有了军功之后封个节度使的虚衔就行了,可北宋到了徽宗朝规矩完全乱完了,童贯还想入朝当军界真正的第一人,做枢相。

  当年狄青当了枢相仅仅因为军人的身份就被弹劾的黯然下课,现在倒好了,一个宦官也要来当枢相,北宋早在赵光义在位时期就立下过制度宦官不得干政,童贯想当枢相这就是破坏制度。

  其实严格来讲,童贯自从外出统兵之后早已超脱了“宦官”的概念,一直都是从事职业军人的工作,但毕竟身体条件在这儿摆着,始终摆脱不了宦官的枷锁。

  蔡京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在宦官不得干政这个制度前非常坚持原则,坚决反对童贯当枢相。于是原本沆瀣一气的两人逐渐的开始不对付,本来蔡京反对,童贯也没什么机会担任枢相,可政和四年童贯又在西北领兵跟西夏干了一仗,这一仗干的基本上算是宋夏两国打了个平手,但西夏连年战争实在吃不消主动称臣求和,童贯再次以战胜者的姿态回朝复命,一时间人气高涨,徽宗高兴之下下诏任命童贯为枢相。

  当上枢相的童贯意气风发,可蔡京之前挡自己仕途的事儿他还没忘,如今王黼找上来要一起对付蔡京那再好不过,童贯自己也早想把蔡京搞下台了。

  看看看看,这些个六贼内部道道儿还挺多,贼船说翻就翻。

  宣和二年六月,在王黼的安排下,童贯与蔡攸一起来到了蔡京府上,声称朝廷有命要取宰执表,请首相交还。

  宰执表就是各个宰执成员的列表,正常情况下由首相保管,蔡京自己就是首相某种意义上他就代表了朝廷,童贯和蔡攸突然出现号称朝廷要取宰执表,意义不言自明,是徽宗要罢他的相。

  如果是儿子蔡攸自己来,蔡京肯定不信,但童贯也一起来了,是不是真的徽宗已经不信任自己?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徽宗也给儿子蔡攸赐了宅子亲自下场吃瓜看自己家笑话,蔡京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拉倒吧干脆自己辞官吧。

  童贯蔡攸一番诈唬,蔡京果然自请罢相,王黼终于当上了首相。

  当上首相的王黼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的前任蔡京擦屁股,因为方腊起义就是被蔡京一手导演的花石纲给逼出来的。
  起义军的领袖方腊其实并非一线劳工,相反还算是个小富家庭,在当地开办有漆园,日子过得比较富足。

  但自从花石纲开始之后,各地应奉局巧立名目巧取豪夺,给方腊的漆园摊派了很多任务还不给钱,时间长了,地主家的羊也被薅秃了,方腊眼见自己和两浙一带其他百姓惨遭盘剥民不聊生,干脆反了吧。

  方腊是个很聪明的起义军领袖,为了加强起义军的凝聚力,他在起义一开始就引入了宗教的色彩,我们知道古往今来但凡农民起义能够做大的很多都有宗教的参与,黄巾军的太平道教、朱元璋的明教、taiping天国的拜god教,就连北宋仁宗朝的贝州王则起义也搞了个弥勒教来团结教众。

  方腊利用摩尼教来聚集起义民众,以讨伐朱勔为口号起兵以后,附近州县苦难民众纷纷归附,起义军短短数月间就发展到十几万人,连下衢州、信州、婺州、处州等州县。到了宣和二年十一月,方腊先后击败两浙路守军蔡遵、颜坦所部,歼灭宋军数千人,气势大盛,方腊趁机宣布自立为“圣公”,废除宋徽宗宣和年号,改元永乐。

  东南的局势急速恶化,但战报送到开封,王黼却截而不报,在他看来方腊不过一小撮反贼能蹦跶起来多大的水花?没必要为了这点儿小事儿去给徽宗添堵。

  宣和二年十二月,方腊亲率义军攻陷杭州府,王黼知道再瞒下去自己搞不好要掉脑袋,只好向徽宗汇报了东南的局势。

  正在盘算着怎么收复幽云的徽宗一听说东南大乱,连杭州都丢了的消息后大为恐慌,没想到东南守军这么不经打,连忙下令关停了江南各州县的应奉局,停止花石纲并且罢免了朱勔父子的官职,接着派前线官员去诏安,只要方腊肯投降,条件好说。

  势不可挡的方腊起义军根本不理会朝廷的诏安,现在知道关停应奉局,知道不搞花石纲了,早干嘛去了?接着拿下歙州,全歼当地守军郭师中部。

  徽宗急了,再这么打下去半壁江山没了,急忙把童贯找过来,童公公你赶紧领兵南下平叛去吧。

  接到命令的童贯非常为难,因为宣和二年年底已经是宋金两国海上之盟约定的出兵攻辽最后期限,金军当时已经开打,连辽国上京都已经拿下了,按照这个速度宋军如果再不出兵,金军怕是秋风扫落叶席卷辽国全境,到时候幽云十六州落到金国手中想再要回来就难了。
  昨晚更新的内容又被删了,真是薛定谔的删帖,根本不知道违规的标准在哪里
  又把内容看了下,不知道是不是“太*平*天*国”和“拜*上*帝*教”触发了敏感词
  已经换成了拼音和英文了
  哎,话都不让说,真实历史都不让讲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某些人就满意了是吧?
  但东南方面局势恶化实在太快,再不去救火怕是要打进开封给徽宗连锅端掉,这时候徽宗也顾不上幽云十六州了,北宋上下能打的只剩童贯手里的这支西军,你不去谁去?

  无奈的童公公只好走马上任远赴东南,临行前徽宗为了表示重视亲自为童贯践行并且告诉童贯,这次去东南平叛一切以你为主,关键时刻如有需要可以代行御笔,以皇帝名义下诏。

  宣和三年正月,童贯领禁军西军总计十五万出征,当时方腊部将方七佛率军六万正在攻打秀州(今浙江嘉兴市),守军苦苦支撑中童贯先头部队赶到,宋军里应外合把方腊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首战告捷。

  先头部队接着追击方腊其他部众,后面童贯率主力到达镇江,到了之后童贯发现当地百姓对花石纲怨声载道,为了安抚百姓,童贯还真就以徽宗的名义下了一封罪己诏,并且严肃诏令当地官员,今后有敢再重启应奉局、花石纲的,以抗旨论处。

  诏令一下,受到百姓大力拥护,效果出奇的好。接着童贯分兵两路进讨,一路由王禀率领,从东路进军杭州;一路由刘延庆率领,从西路进军宣州(今安徽宁国市)。

  在童贯派出的东路军和西路军中,分别各有一位今后中兴四将,即西北战场成名已久的韩世忠和刘延庆儿子刘光世,而且在这次平叛中,两人都已成长了起来,独当一面。

  东路军正月底打到杭州城北的一处名叫清河堰的地方,方腊军在此驻守重兵严阵以待,东路军先锋王渊来到之后不敢大意,安排部下先进攻诈败,然后将方腊军引出来之后再打。第二天韩世忠领命挑战方腊军然后诈败,对方果然中计,韩世忠诱敌深入埋伏圈之后宋军强弩齐发,韩世忠率军回击,方腊军大败,然后宋军全军进攻,经过六日全歼杭州方腊军。

  东路军收复杭州,西路军也没有歇着,三月中旬先是在泾县击败方腊部将八大王所部,接着收复宁国,再接下来又收复歙州。

  两路宋军毕竟北宋最能打的精锐部队,一个月下来已经收复了两浙路北部方腊占据的州县,方腊从两浙路南部率主力北上救援,打了几场败仗之后接连退守,最后被宋军围堵在了青溪县的帮源峒。

  被逼到绝路,方腊起义军爆发出了最后的战斗力,当时方腊部众携家带口的退到帮源峒,上上下下总共二十多万人,战斗开始后,帮源峒各洞之间分散,宋军也不知道方腊本人到底在哪个洞中,一时之间拿方腊毫无办法。

  关键时刻韩世忠想了个点子,他率部找了个当地的村妇问路,恰巧村妇还就知道起义军头子躲藏的洞穴,领着韩世忠就找到了方腊藏身处。韩世忠二话不说领兵就进洞,进去一顿猛砍猛杀干掉了方腊贴身侍卫然后生擒方腊及其老婆孩子。

  生擒方腊立了大功,韩世忠喜出望外,押着方腊就往外走,没想到在洞口遇见了一名叫做辛兴宗的将领,抢了方腊就走,辛兴宗所部人多势众,韩世忠刚不过,只好汇报给顶头上司王渊,没想到王渊也不敢去找辛兴宗理论,韩世忠只能吃个哑巴亏。

  原因很简单,因为辛兴宗一家都是西北的军旅世家根基深厚,更重要的是,一家都是童贯跟前的红人。

  自己的将士还搞这种厚此薄彼,照童贯这种带兵法儿,军队就打不好仗。
  昨天更新的内容又被删了
  在这里插一段,既然讲到方腊起义了,那就也讲讲同样在北宋末年,演义中轰轰烈烈,现实里小打小闹的梁山起义吧。其实梁山起义的规模很小,造成的影响也很小,远不及方腊起义,但毕竟《水浒传》响当当的大名,好歹也应该介绍一下。

  梁山起义的首领那当然就是宋江,起义地点是在梁山附近,宋江及其手下共计三十六人,离一百零八将的数量差距比较大,早在方腊起义之前,宋江和部下就已经在梁山泊一带活动了。

  当时的梁山泊一带像宋江这样的团伙很多,官兵多次围剿都会死灰复燃,时间长了地方政府也躺平了,听之任之,只要别搞得太出格也就不怎么管这些人了。

  官府不管,团伙还得发展,由于大本营各种团伙林立,同质化竞争激烈,宋江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于是就率手下南下进入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在海州嚯嚯了一番队伍也有所壮大,但当地官兵很快打过,来宋江一看打不过,便抢了十几艘小船出海。

  宋江率手下在海上漂了几天,以为官兵撤了就准备靠岸,谁知道官兵根本没撤,而是埋伏在宋江靠岸的地方,等宋江团伙上岸之后没有立即出击,而是让对方稍稍深入岸上,派人去把宋江的船只烧掉断其后路,接着官兵出现攻击宋江。

  宋江和手下突然遭到攻击本想逃回船上出海,结果船也被烧了一下子士气大落,官兵趁机劝降,宋江一看打也打不过,官兵那边开出来的投降条件也不错还给官做,干脆率领手下投降。

  宋江的梁山起义就这么结束了,不是我不想展开写,而是史料实在没什么详细记载,宋江的团伙与其说是义军,还不如说是一伙盗贼。其实《水浒传》里面对梁山起义军的描写多来自于北宋末年多个民间反抗势力的杂糅,其中就包含了方腊,尤其是义军与官兵硬刚的桥段,在当时那个年代也只有方腊起义军有这个实力。

  方腊起义军虽然在童贯的镇压下失败了,但仍然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农民起义,Chinese是一群最擅长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劳动人民,哪怕是有一口饭吃都不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造反,如果不是宋徽宗大搞花石纲逼的江南百姓走投无路,方腊就算再能忽悠人,谁会跟他一起造反,吃得太饱了?

  可惜徽宗始终不明白这个道理,方腊起义这种红牌警告都无法阻止他瞎鸡巴搞的执政理念,他还以为天下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区区方腊算得了什么?千里之外的幽云十六州那才是大宋的终极荣耀,现在方腊也平定了,该挥师北上,轻取幽云了。

  只是徽宗已经错过了最好的伐辽时机,金国在北边左等右等等不来北宋的夹攻,自己已经先开干了。
  @neration 2022-07-19 21:30:01
  在这里插一段,既然讲到方腊起义了,那就也讲讲同样在北宋末年,演义中轰轰烈烈,现实里小打小闹的梁山起义吧。其实梁山起义的规模很小,造成的影响也很小,远不及方腊起义,但毕竟《水浒传》响当当的大名,好歹也应该介绍一下。
  梁山起义的首领那当然就是宋江,起义地点是在梁山附近,宋江及其手下共计三十六人,离一百零八将的数量差距比较大,早在方腊起义之前,宋江和部下就已经在梁山泊一带活动了。
  当时的梁......
  -----------------------------
  看了看这段文字,原文中有一句“zhong guo ren min是一群最擅长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劳动人民,哪怕是有一口饭吃都不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造反”(原文用的是汉字),不知道是不是“zhong guo ren min”和“造反”两个词儿在一起触发了违禁机制,把“zhong guo ren min”换成了英文的“Chinese”,这次试试看能不能不被删
  北宋宣和二年、辽天庆十年、金天辅四年四月,经过几年休整的阿骨打再次起兵伐辽,这次阿骨打起兵阵容强大,完颜斜也、完颜宗干、完颜宗望、完颜宗翰、金兀术、完颜娄室等名将全部出动,准备一举荡平辽国。

  简单介绍一下阿骨打的名将天团,排名按照在金军地位分先后。

  完颜斜也是阿骨打同母弟,最早跟随阿骨打南征北战的至亲,在军中威信仅次于阿骨打,身经百战早已盛名在外,在对辽态度方面与阿骨打类似,以灭辽为终极目标,即使后来金国建国了但打起仗来依然不要命,不灭辽国不罢休。

  完颜宗干,阿骨打长子,达鲁古城之战开始从军作战,地位仅次于完颜斜也。

  完颜宗望,阿骨打次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从军作战的,在军中也带兵多年了,地位低于哥哥宗干。

  完颜宗翰,这是个特殊情况,完颜宗翰并非阿骨打儿子,而是国相完颜撒改的儿子。正常来讲他排不到这个地位,但完颜宗翰要比阿骨打儿子们都年长一些,也是从阿骨打起兵就跟着作战了,父亲在阿骨打身边地位也很高,久而久之,完颜宗翰就拥有了仅次于阿骨打两个儿子的地位。

  金兀术,其实金兀术有正式的大名叫完颜宗弼,但是小时候我姥姥给我讲岳飞抗金的时候就详细介绍过金兀术了,金兀术的印象实在太深刻,就姑且用金兀术的名字。金兀术年纪小但是从军很早,在两位哥哥和完颜宗翰之后就属他地位高了。

  完颜娄室,之所以最后说完颜娄室,是因为跟以上几位大佬相比,完颜娄室啥也不是。

  没错,从一开始就跟着阿骨打作战的金国名将完颜娄室确实啥也不是,按照对辽对宋战绩来评价的话,除了阿骨打本人完颜娄室应该是最稳的金国第一名将,但完颜娄室自己家是从其他部迁到完颜部的,跟前面几位相比,属于外来户。

  但由于完颜娄室打仗实在太厉害,国内仍然有着崇高的地位,即使是以上那几位,见到完颜娄室也是客客气气的,毕竟要真摆开架势打,谁都不是完颜娄室的对手。

  啰里啰嗦讲这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主要是因为金国这个国家后来因为各种关系勾心斗角发生了无数次宫廷政变,必须要提前讲清楚,少数民族搞政治斗争跟汉人比起来,那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阿骨打领着他这个名将天团一路向西打过去的时候,天祚帝正在胡土白山打猎,没错,国家只剩下半壁江山了天祚帝还在打猎。得到消息之后天祚帝赶忙调兵遣将,派耶律白斯不带兵三千前去迎战。

  之前写文章,只要有地名人名我都会备注或者简要介绍一下,比如胡土白山在什么地方啊,耶律白斯不担任什么官职,这次我也不想介绍了,亡国之君天祚帝真是太能作了,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打猎,阿骨打亲率大军打过来,只派个将军率兵三千就想退敌,这样的辽国想不亡都难。

  阿骨打亲率金军进攻如同水银泻地,轻松拿下辽上京临潢府,天祚帝派耶律白斯不前来阻击的三千辽军连名字都没留下就被干掉,天祚帝本人狼狈逃亡中京。在萧奉先的忽悠下,他在中京逼反了辽国末年最后一位名将耶律余睹,至此辽国再无能与金军抗衡的成建制力量。
  耶律余睹是辽国宗室,时任辽国东路军都统,阿骨打西征期间他作为辽国对金作战的总指挥基本上可以说是被打的毫无招架之力,上京也丢了。但金军天辅四年四月的西征属于雷声大雨点小,打到六月份天气开始炎热,阿骨打便率主力撤回辽东。

  你打过来我不是对手,你撤回去我决不罢休,耶律余睹趁金军撤走组织反攻,不仅收回上京,还在辽河附近设伏阻击金军,完颜阇母仓促应战,此战辽史中没有记载,金史中却记载了,说金军打退了辽军,还缴获了战马五百匹。

  另外,金军大将完颜特虎战死。

  考虑到金辽两国都是以骑兵为主,耶律余睹所率辽军主力数万人一仗打下来走丢的马也得几百匹了,金军缴获的这五百匹马根本就不足以证明击退辽军,再加上辽军无高级将领阵亡记录,而金军高级将领却被击毙,有理由相信,这场埋伏战耶律余睹是打赢了。

  这是辽金开战以来第一场辽国没吃亏的战斗,其实在乱世趁着崛起的国力率优势兵力进攻,打出来屡战屡胜的战绩并不难,金国后来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两位名将很大程度上就是搭了金国崛起的东风。难的是逆势而为,国家眼看着要亡国了却能打出反击取胜的漂亮仗,像岳飞、袁崇焕这种一己之力扭转战局的。

  耶律余睹当然比不了岳飞袁崇焕,也不可能屡战屡胜,但胜败乃兵家常事,既然我不能屡战屡胜,那么我就屡败屡战,屡战,就总有机会扳回战局。

  阿骨打也意识到这是个不好对付的敌人,也是个难得的将才,于是派人招降耶律余睹,说他统率辽国全部东路军却老是打败仗,就凭这些残兵败将根本不是大金的对手,不如约个时间地点堂堂正正决一死战,当然了,如果想开了,那么欢迎随时来投靠大金。

  就是这么一位能跟金军过过招,阿骨打重视的辽军主帅,天祚帝逃亡到中京大定府之后,居然把人家给逼反了。

  原因还是出在萧奉先身上,这位兄弟跟着天祚帝一起逃到中京后,看到了天祚帝的文妃姐妹三人在军中相聚,预感可能对自己不利,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诬告这些潜在的政敌。

  天祚帝文妃名叫萧瑟瑟,文妃有个姐姐嫁给了宗室耶律挞曷里,还有个妹妹嫁给了耶律余睹。

  也就是说耶律余睹除了是统兵大将外,还是天祚帝的连襟,而萧奉先本人是天祚帝的大舅子。说到头来大家都是姻亲,本来应该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可在古代社会的皇族,常常会变成相爱相杀的一家人。

  天祚帝一共有一个皇后三个妃子,由于天祚帝皇后一直没有子嗣,而其他三个妃子都有皇子,当时大家还都觉得大辽不会亡,所以如无意外辽国下一代皇帝将从这些皇子中产生。

  赵王母亲是汉人,地位不及其他三位皇子,而其他三位皇子中秦王、许王是元妃所生,晋王是文妃所生。也就是说,秦王或者许王当上太子,萧奉先就能继续把持朝政,晋王当上太子,耶律余睹就要回朝把他撵走。

  看见文妃姐妹三人聊天,萧奉先慌了,他不知道是不是在商议着耶律余睹前线打仗的事情,疑心一起就难放下,为了防止政治对手对自己不利,萧奉先找到天祚帝,诬告文妃弟弟萧昱和耶律余睹密谋拥立晋王。天祚帝在无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处死了文妃弟弟萧昱一家人、文妃姐姐一家人,接着赐文妃自尽。

  中京传来的政变令耶律余睹万分震惊,自己出生入死为国家打仗,后方却有人诬告自己谋反,现在朝廷不经查证就赐死了涉案人员,那就是认定了谋反事实,既然文妃姐妹都死于非命,那自己留在辽国迟早也是个死,万般无奈之下,耶律余睹率部投金。

  耶律余睹前来投降,阿骨打非常重视,亲率群臣迎接,并且设宴为耶律余睹接风,基于对金国实力的自信和一贯的统军习惯,阿骨打嘱咐耶律余睹仍率旧部,不改编不拆分,以前怎么为辽国征战,现在就怎么为大金征战。

  阿骨打是一个军事水平极高,胸襟也极为坦荡的大丈夫,要知道古往今来凡是降兵降将,到了对方那里是一定要改编的,你毕竟不是人家的队伍,来了之后肯定会抱团,你已经反了一次了,万一一个不合心意了你再反了怎么办?

  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敢放手让投靠过来的人自由发挥,而且说了信任你就是信任你,不会处处提防你。耶律余睹感受到了莫大的尊重,枪口一掉朝向辽国,作为原辽国东路军主帅,他掌握了大量辽国军事机密,当阿骨打得知辽军已经没什么像样的抵抗部队后没有迟疑,很快下令再次伐辽,这次直指中京。

  辽保大元年(公元1121年)、金天辅五年十二月,金军再次伐辽,完颜斜也任主帅,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等人任副将,耶律余睹任前锋,直指辽中京大定府。

  金军打过来的时候,天祚帝在打猎,随意安排完中京留守之后便火速逃往南京析津府。当时中京辽军主将是奚王萧锡默,这哥们儿提出个原则,金军如果兵力不多我们就迎头痛击,金军如果兵力太多我们就撤保存实力。

  国家危难的关头鼠首两端,辽军已经被判了死刑,金军为了加快速度抛弃辎重全员轻装简行,到了中京辽军一触即溃,根本没得打,萧锡默的守军跑的跑、降的降,辽国中京也丢了。

  中京一丢,天祚帝又慌了,害怕金军分分钟打过来把自己给逮了。辽中京大定府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我在地图上拉了拉,从宁城县到北京辽代析津府燕角楼也就四百多公里,要说近也不近,说远也不远,但不管咋样金军想一天打过来那肯定不可能,但架不住天祚帝害怕,北边已经被金国占领完了,南边是宋朝,东边是大海,天祚帝别无选择只好往西跑。

  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正月,天祚帝率百官向西逃出居庸关,路过鸳鸯泺(今河北张北县西北)时又走不动了,好山好水好风光,猎他一场。

  昏君天祚帝打猎一时兴趣居然好几天都不想走了,金军打听到天祚帝的动静,耶律余睹和完颜娄室率军追了过来。
  金军追过来的消息很快传到天祚帝耳朵里,但天祚帝还没来得及逃跑,行宫里就又出了内乱。

  宗室耶律撒八等人早已受够了天祚帝的昏庸,密谋拥立晋王登基,废掉天祚帝。得知消息后的天祚帝马上处死了耶律撒八等人,这时候萧奉先又来进言了,说耶律余睹领着金兵打过来全都是为了他外甥晋王,既然这么多次谋反都是因为晋王,不如处死晋王,耶律余睹知道晋王死了就不会穷追不舍,以后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借拥立晋王谋反了。

  不想办法解决困境,反而要处死皇子,没有十年的脑血栓就想不出来这么脑残的主意。

  更绝的是,天祚帝觉得萧奉先说得对啊,处死晋王不就一了百了了吗?既是皇帝又是父亲,处死自己的儿子有什么难度?于是天祚帝一声令下,真的就把晋王赐死了。

  辽末到了这个份儿上,百官之所以还愿意跟着天祚帝到处逃亡,很大程度上就是赌一个未来,史书记载晋王素有人望,保大年间天祚帝已经快五十岁了,按古人的寿命说不定哪天就驾崩了,很多人都是指望着天祚帝死后晋王即位挽救大辽,现在好了,大辽彻底没希望了。

  史书还记载,晋王死后“诸军闻其死,无不流涕,由是人心解体”。

  晋王被赐死的消息传到金营,耶律余睹悲痛万分,加快了追击速度,天祚帝知道鸳鸯泺待不下去,就接着往西逃亡到了白水砾(今山西天镇县)。

  天祚帝越逃越远,负责追击天祚帝的完颜宗翰派人回中京大定府问主帅完颜斜也,追还是不追?

  白水砾已经属于辽国西京道地界,已经远离金国本土,此次出征前阿骨打曾经再三交代,领兵在外以稳妥为主,如果路途遥远胜负难料那就先巩固战果,待秋后秋高马肥了再打。

  时值正月,冬天打远仗最忌粮草不济,万一碰上风雪天气粮道断绝别说金军了,就是神仙也打不赢。阿骨打考虑的非常周全,完颜斜也也明白再追下去存在风险,给完颜宗翰回信让他回来,休整完再追击。

  主帅完颜斜也手令传到前线,完颜宗翰的反应是拒绝回兵。

  没错,堂堂金军主帅指挥不动完颜宗翰,而且这种内讧将会持续伴随金国,像一道魔咒一样直到国家灭亡。

  一看宗翰哥哥这么想打,完颜宗干、完颜宗望、金兀术哥儿几个也来劲儿了,一个劲儿的撺掇叔叔打,完颜斜也被这帮军国主义分子吵吵的不胜其烦无奈下令,全军出动接着打,赶紧抓住天祚帝咱就完事儿了。

  金军再次以铺天盖地的攻势袭来,天祚帝又待不住了,准备接着往西跑,临行前不知怎么的突然醒悟,意识到这十几年来萧奉先一直在忽悠自己,不值一提的完颜部、无需处理的阿骨打、小打小闹的女真起义、被逼反的东路军统帅耶律余睹、至亲骨肉萧瑟瑟晋王母子,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天祚帝怒斥萧奉先,大辽到了这般田地都是拜他萧奉先所赐。

  国家眼看着要亡国,皇帝突然怒斥自己,萧奉先终于害怕了,哭着求饶。天祚帝也是不按常理出牌,都这么生气了放别的皇帝身上肯定是要赐死罪臣,结果天祚帝下令,不准萧奉先跟着逃亡。

  搞了半天只是要把萧奉先甩掉了,天祚帝率众绝尘而去,只剩下萧奉先父子和身边几个随从,随从们一看守着个奸臣早晚是个死,不如投降金国,于是绑了萧奉先父子去投降金军。金军一看原来是大辽的奸臣呐,先把萧奉先儿子处死接着把萧奉先押送上京会宁府。

  萧奉先这人在辽国民怨实在太大,民间一听说皇上抛弃他了就在半路上阻止抢劫,一向恐金的辽军硬生生又把萧奉先给抢了回来,天祚帝得知后终于下令,赐死了萧奉先。
  赐死奸臣固然容易,丢掉的江山又能去哪里恢复呢?天祚帝就是想不明白一个道理,奸臣一定是与昏君相伴相生,即使没有萧奉先,也会有张奉先、李奉先来祸害国家。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能做到枢密使的萧奉先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也不是天生的奸臣,但昏君身边只容得下奸臣,你纵使把萧奉先杀一百遍也挽救不了将倾大厦,将亡大辽。

  以上这些话,五年后还要给宋徽宗父子原原本本的再说一遍。

  解决掉萧奉先,天祚帝一溜烟儿的又往西逃进了夹山(今内蒙古固阳县),夹山地区深处草原,金军随猛但渔猎民族毕竟不同于游牧民族,对草原不熟悉,只好暂时放弃追进夹山的打算。但大军来都来了,金军趁势拿下了辽西京大同府。

  至此,辽国五京里东京、上京、中京、西京已经先后被金国攻占,只剩一个南京析津府没去攻打。那么金军为什么要绕过南京去攻打西京,始终不攻打南京呢?

  因为阿骨打说了,大金与宋朝签订了盟约,南京析津府是人家宋朝的,应当由宋朝来攻打。

  现代国际政治中有一句名言,叫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忠诚,只有永恒的利益。对于当时的金国来说,幽州城近在咫尺,唾手可得。而且辽国五京一向以南京最为富庶,拿下幽州城,无数金银财宝在等着全军上下,送到嘴边的肉不吃实在可惜。

  但拿这句话去套阿骨打的金国显然是无效的,因为在阿骨打看来,大金以诚信立国,既然跟宋朝签了盟约就一定要遵守,燕京地区我们说不取就是不取。

  留给北宋王朝的时间不多了。
  然而就在收复幽云的关键时刻,徽宗怂了。

  北宋自开国以来,在大的战役层面与辽国交手未尝胜绩,枢密使邓洵武劝谏的话徽宗还记得,太祖太宗两朝坐拥开国名将和百战之师尚且打不赢辽军,更何况现在?

  方腊平定之后,在是否出兵幽云的问题上朝廷又出现了分歧,大多数朝臣都反对出兵,中书舍人宇文虚中更是上梳说,大宋与辽国百年和平,而女真屡屡战胜辽国士气正旺,如今要舍弃辽国去跟女真合作,万一女真趁势打过来,以河北百年来的空虚防守根本就抵挡不住,不如笼络辽国作为藩属,反而可以避免金军打进来。

  曾经的宋军连辽军都打不过,现在金军又把辽军打的招架不住,那么如果直接跟金国接壤,金国打过来怎么办?眼见徽宗愈加担心,王黼便自信满满的安慰徽宗,宋辽虽为兄弟之邦,但大国吞并小国本就是乱世之道,况且辽国仅剩幽州城一带与当年强大的辽国根本没法儿比,现在不拿下,等以后女真坐大就再也拿不回来了。

  王黼到底还是徽宗身边的红人,三言两语又把徽宗劝回来了,打。

  别急,俗话说得好军队未动粮草先行,打之前,得把大军的后勤供应问题先处理好,正常情况下这些问题都是枢密院的职责,童贯升任太师后统兵在外,时任枢相郑居中在徽宗那里又没什么地位,于是王黼自作主张设立了一处专门机构叫做经抚房,号称是为北伐幽云征集粮草军饷,短短几个月时间搜刮了2600多万贯钱,准备用作童贯收复幽云的费用。

  令人讽刺的是后来这笔钱还真用上了,只不过不是用来给童贯的军费,而是用以从金国那里把幽州城买回来的费用。

  北宋宣和四年、金天辅七年三月,刚刚平定完方腊起义的童贯以陕西、河东、河北三路宣抚使的名义,率军十五万挥师北上,终于打响了收复幽云之战。

  也是难为童公公了,大辽帝国哪怕仅剩幽州一隅,那也是辽国,是宋军曾经的噩梦,为了确保能一战而胜辽军,童贯集中了当时所有能打的军队和将领,除了征方腊的原班人马外,还把西军名将种师道也召了过来。

  种师道是西军名将种世衡孙子,从小受恩荫为官,在熙河路担任文官。徽宗即位后崇宁年间蔡京恢复免役法,种师道对蔡京反复变更法令的政策不满,被蔡京打成了元祐党人。直到后来蔡京因星变下台,朝廷对元祐党人进行了平反,种师道才恢复官职,任泾原路钤辖。

  泾原路与西夏接壤,种师道平时的工作就是跟西夏打交道,由于祖上常年打西夏,种师道基本上算是熟门熟路,在泾原路驻守的几年把西夏国内守备摸了个一清二楚。

  政和四年朝廷收复鄯湟二州后,童贯奉命对夏作战,双方在西起古骨龙(今青海门源县中部),东到藏底河城(今陕西志丹县北部)一带反复拉锯。最终到了宣和元年,在西路军将领刘法战死损兵折将,东路军种师道大获全胜的情况下,宋军进驻到西夏横山一带。

  宋夏双方表面上看起来互有胜负打了个平手,但北宋毕竟家大业大耗得起,西夏经过几年战争被打的奄奄一息只好求和,北宋取得了战略性胜利。

  宣和四年童贯要挥师北伐之前,种师道力劝童贯不要开战,说辽国与宋朝就像邻居,现在金国打过来就像邻居家进了盗贼,我们不但不帮忙反而要趁机瓜分邻居的家产,道义上站不住脚,坚决反对北伐。

  种师道反对无效,因为童公公说了,大军立即开拔军令如山,收复幽云这事儿没有商量的余地。

  其实种师道反对北伐不仅仅有战略上的原因,也有其本身的原因。老将军是仁宗朝皇祐年间出生的,在西北跟西夏打了十几年仗,到了宣和年间已经七十多岁了,这个年纪别说打仗,长途跋涉身体都吃不消,童贯现在让他带着西军所部北伐实在是强人所难。

  种师道千般不愿意,但职业军人的素养还是有的,既然军令已下,只得率军北上,与童贯征方腊大军在河北会师向幽州进军。
  童贯将诸路宋军汇合后即刻北上,宣和四年五月进军到宋辽边界的高阳关,此时消息传来,金军刚刚拿下了西京大同府,幽云十六州里云州已经到了金国人手里了,想拿下幽州,童贯就必须跟时间赛跑,抢在金军打过来之前下手。

  兵贵神速,到了高阳关之后的童贯不走了,就地驻扎,然后派出使者进入幽州城劝降辽军。

  使者进入幽州城,被杀,童贯再派使者进城,又被杀,直到童贯第三次派出使者,幽州终于也派了使者前来回话,大辽皇帝现在就在城中,请宋军念及宋辽百年兄弟之国勿要兵戎相见,只要能和平共处,曾经宋辽之间每年岁币全部免除,继续永结盟好。否则要打就打,无需多言。

  大辽皇帝不是已经被金军追的逃到夹山去了吗?怎么回又到了幽州城呢?童贯只听说辽国皇帝换了,但对于即将攻打国的幽州城到底是个什么底细,实在是一无所知。

  幽州城是辽国的南京析津府,在天祚帝一朝,南京留守很长一段时间是由燕王耶律淳担任的,没错,就是之前耶律章奴谋反想要拥立的燕王耶律淳,如今幽州城就是由耶律淳在坐镇。

  耶律淳在卷入耶律乙辛、耶律章奴两人先后两次对自己的拥立风波后一直小心翼翼,对天祚帝表现得很忠诚,天祚帝也很信任这位皇叔,护步达岗之战后,天祚帝身边威望最高的就是耶律淳,天祚帝自己不敢亲征金国,就派耶律淳统兵东征,试图收复东京辽阳府。

  平心而论,当时的辽国在国内还是有不少民心的,特别是一国两制的政策对汉人比较友好。金国占领辽东后大量辽东汉人流离失所,视金军为侵略者,耶律淳就在辽西招募兵马,很多辽东汉人跑来参军,逐渐汇聚了一支三万多人的杂牌军,由于这支军队对金国怨恨极大,故而号称“怨军”。

  怨军虽然是杂牌军,战斗力可一点儿都不弱。当时东京道辽军几乎全军覆没,短期又无法调集其他地区的斡鲁朵来辽东前线参战,这只怨军就成了耶律淳手里唯一能打的牌。
  手里有点儿实力,但还不足以抗衡金军,耶律淳选择了先稳住局面,率军进驻卫州(今辽宁北镇县),与金国隔辽河对峙,派人前去议和。

  辽国天庆年间,虽然阿骨打率军以少胜多打赢了护步达岗之战,但辽金两国都认为辽国国力还是要远强于金国,阿骨打既然已经建国也不再受辽国欺负,也没想到要攻灭辽国,使者来了想要议和,那就谈谈,阿骨打提出,把战犯阿疏还给我们。

  耶律淳汇报给天祚帝,天祚帝再次拒绝。咱也不知道昏君的脑回路到底长啥样,反正就是死咬着不给。和谈破产就破产了,辽国的军需供应又出了问题,天庆七年十一月,天寒地冻的辽河边,怨军居然没有棉衣,金军得知辽军军需跟不上之后趁机打过河来,怨军抵挡不住耶律淳率部撤退,辽西大量州县被金军攻占。

  耶律淳战败后天祚帝没有怪罪,而是让他率部重回南京坐镇。

  就这样,天祚帝在后来连续丢掉上京、中京、西京时,耶律淳一直在南京收拾北方退下来的残兵,加上原来所部怨军,在南京逐渐积攒下不少兵力。

  保大二年三月,天祚帝逃入夹山杳无音信,南京辽国百官群龙无首,形势危急,辽国南面宰相李处温、都统萧干和翰林学士耶律大石率百官再三劝进,拥立耶律淳为皇帝,改元建福,此时仅剩南京的辽国史称“北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