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红”是湘潭最美的底色,伟人故里韶山是令人向往的红色热土,今天要介绍的是与韶山市相邻的一个乡镇:湘乡市龙洞镇。这里是开国大将陈赓、谭政的故乡,一个乡镇诞生两名大将,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这里还有著名的“城前支部”,涌现了沈春农、“杨门七雄”等一批革命先烈。如今,龙洞镇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同时,大力培育民间文化艺术,“文化名镇”有了新成色。
大将故乡 遍地英雄
文 | 谷桔
在十大开国大将的生平简介中,湖南湘乡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因为陈赓和谭政的出生地都是在这里。
许多故事,需要我们翻开扉页去细读。比如,原来,陈赓和谭政不只是同属于湘乡,他们还来自同一个乡镇,两人更是有着姻亲关系;原来,龙洞镇不止有两名开国大将,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
我们无法总结,是什么力量使得成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此热血沸腾,只能去读一读他们的故事,试图在故事中找寻答案。
沿着G240行驶,很容易找到龙洞镇泉湖村陈赓故居,这座典型的清末湘中民居为陈赓祖父陈翼琼所建,故居后山为陈赓夫妇墓园。陈赓出生于1903年,几十年后,他成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家、共和国大将,为祖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又过了几十年,陈赓故居得到了修缮,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迎接全国各地人们前来参观学习。
陈赓同志故居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方阳 摄)
陈赓出生后的第三年,在其故居几分钟车程之外的楠香村,谭政出生了。谭政和陈赓曾一同就读于乡间私塾,后来成了陈赓的妹夫。共同的理想使他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交集,和陈赓一样,谭政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并成长为共和国大将。
“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当探讨陈赓、谭政为何能成为大将时,湘潭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这样说。
陈赓出生于将门之后,祖父陈翼琼官拜清军副将,陈赓故居就藏着其家风故事。大门两旁对联“德循羊祜,源绍吉安”为陈翼琼所作,“德循羊祜”意为家中品德应遵循西晋名将羊祜,要爱民,要仁义。故居大厅挂有一个“变”字,为湘军统帅曾国藩所书,曾国藩希望陈翼琼能够求变创新,陈翼琼也将这份希冀留给了子孙。
年幼时,祖父经常给陈赓讲自己打仗的故事,祖母则亲自教陈赓练功。父亲陈道良乐善好施,在当地很有声望,他看清了当时“世道乱透了”,理解并支持儿女们走上革命道路。
在家风家教的熏陶下,陈赓养成了勇猛顽强的作风,练就了在艰难困苦面前敢于同世道抗争、乐观进取的性格底色。
陈赓同志故居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方阳 摄)
故居展厅里见得最多的就是微笑着的陈赓。黑白照片中,他身着戎装,不论是在上海中央特科,还是红军长征后到达陕北,或是抗日战争期间,总能看到他露出一排大白牙式的笑容,像一缕和煦的阳光。
事实证明,陈赓在革命中有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他独特的性格符号和魅力。比如,1933年3月,陈赓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逼他供出共产党的信息,他非但缄口不答,反而在法庭上高唱国际歌,当众揭露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宣传共产党的救国救民主张。
谭政则是投笔从戎的典型代表。6岁时,谭政在七星桥的谭氏宗族私塾里开始了启蒙教育。17岁就读于县立东山学堂,在此期间,他接触了《新青年》等进步书籍,并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21岁那年,本是小学教师的谭政走上了革命道路。
谭政同志故居原址。(方阳 摄)
看来,在两位大将的成长过程中,良好家风、进步文化的确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之所以想探究大将背后的故事,是因为龙洞镇的史料中飘扬着一大片鲜艳的“红”,和陈赓、谭政一样,在那个风云突变的大时代,这片土地上有一大批仁人志士走上了革命道路。
沈春农,1925年在韶山特别支部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领导湘乡的农民运动,北伐时组织力量发动船民和码头工人支持唐生智军渡河作战,担任特别法庭审判长时判处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死刑,“马日事变”后参加和领导云湖桥截击许克祥叛军战斗,他为革命理想就义时年仅39岁。
杨幼麟,1925年在韶山特别支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湘乡境内农村最早的党支部城前支部书记,牺牲时年仅34岁。他有兄妹6人,除了大哥杨少麟早年病逝外,其余均参加革命。包括杨幼麟的母亲张福慧、爱人李华英在内,杨家7人为革命前仆后继而牺牲,被人们誉为“杨门七雄”。
《湘乡民政志》《湘乡县志》记载,龙洞乡(镇)革命烈士达20人,加上抗美援朝和后续牺牲者,这片土地上涌现的英雄先烈达37人,他们用一个个感人故事诠释着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有些东西,在岁月的洗礼中不仅不会褪色,反而会更加鲜明夺目、充满力量。龙洞镇的红色文化就有这样一种力量。龙洞镇在乡镇发展战略中将“文化立镇”排在了首位,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强化思想堡垒、发展地域经济。比如,陈赓故居所在的泉湖村,现为全国百家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也是湘乡市党政干部现场教学点。这里不仅有陈赓故居、大将广场,还开发了《学习陈赓大将的革命精神,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陈赓的家风家训》等精品课程和视频教学,更加生动地诠释了当地红色文化。
谭政故居处现在立着遗址标示牌,周边民宅的居民晒制着红薯粉、红薯干。“以前的谭家很大,在我的印象中,谭政的弟媳曾在家里改造过房子,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房子就被拆掉了。”住在旁边的村民周大妈还存留着些许相关记忆。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了,谭政故居遗址旁堆放着很多新做的土砖。龙洞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多年来,政府一直在筹备谭政同志纪念馆的建设。
离开前,我们忽然发现这里有好多结满果实的柚子树,金黄的果子衬在翠绿的树叶里,十分好看。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